五姓七望在隋唐有多豪横?宰相想结亲都难如登天,黄巢:不能惯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亲眼见证过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并且他自己也趁着这股浪潮让李家走上了皇位。

可是他也不会想到,这句话竟然成了唐朝的一句谶言,在他后代身上再次应验,盛大的唐朝也因此被这股浪潮撕成碎片。

造成这巨大浪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权势滔天,最终将他们撕碎的,就是愤怒的老百姓,黄巢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科举落榜

“怎么又落榜了?”黄巢站在皇榜之下,怎么找也看不到自己的名字,不禁感到怒火中烧。

这已经是黄巢的第三次落举了,对于这个结果,他的老师和兄弟都不能理解。

但是黄巢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在皇榜上,能考上科举的名字都是名门望族的亲戚或者和他们有关系的人,其中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个农家子弟。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黄巢将一腔怒火和极度失望都倾泻在笔下,于是有了那首著名的菊花诗——“冲天香透阵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经过多年的努力,可以说是文武精通,可是他每次参加科举,都是乘兴而至,败兴而归。

唐朝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而且录取率十分低,当时比黄巢后台强硬百倍的人都很难正常录取,更何况他这样的商人子弟,录取不上还真不是黄巢才能上的问题。

“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在唐玄宗之后的科举制度变得越来越腐败,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不再适用当时的情况。

唐德宗时期,宰相李时就曾经给主考官一张写有20人名字的单子,要求主考官照着单子全部录取,否则便让他再难在朝中立足。

长庆元年,前任宰相段文昌也是门阀士族,他曾向上举报已被录取的进士中有14人都是胸无点墨之辈,声称他们都是官宦子弟,全部凭借关系暗箱操作才被录取。

此事一被揭发,主考官直接被降级,可是事后查明,看似正义凛然的段文昌,却纯粹是自己打了招呼的人没被录取上才因此发难。

在这之后的情况越来越糟糕,门阀士族直接把科举制度这条路把控在手中,虽然有意识的在录取名单上添几个局外的平民子弟,然而在后来,这些权贵索性都不演了,录取榜单上全是权贵子弟,亲戚门生。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唐朝的宰相将近400人,其中一半都是门阀士族,在这一半中,五姓七望又占据了二分之一。

最后一次科举落榜后,黄巢对考试这一条路彻底失去了信心,也对李唐王朝彻底失去了信心。

当时把持朝政的权贵有这么大的权力可以随意暗箱操作如此严肃的科举结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达到如此地步,实在让人吃惊。

这些权贵将各种书籍孤本、教育资源都笼络在自家手中,平民百姓想要读书求学已经是千难万难,熬到了科举却还是白费功夫。

事实上,这些事情只是冰山一角,这一群体甚至连皇家都十分忌惮。

五姓七望

无论在哪个朝代,世家大族在社会中和朝政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东汉时期,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平衡朝中大臣的势力掌控,于是开始重用士大夫。

士族制度逐渐兴起,并且走上最高的政治地位,但是他们的权力相当于架空在政治格局里,既不是通过实力进入朝堂当大臣,在朝堂上也没有自己的势力。

于是这些门阀士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选择抱团取暖,彼此联姻。

随着时代的发展,门阀士族逐渐成为了特殊的权力制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们的权力发展到了顶峰,并且垄断了很多政治、经济、教育资源。

在隋唐时期,这些世家大族总共有五大家族,被称为“五姓七望”,到了隋唐时期,他们的权力越发壮大,并且影响着隋唐时期的政治格局。

隋朝杨坚就是受了世家大族的蛊惑而最终使得隋朝一落千丈,直至覆灭。唐朝时期开始吸取前人的教训,对五姓七望家族采取了一系列的遏制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当时的名门望族自持甚高到什么地步呢?他们认为自己的血统更为高贵,皇室也不是良配,根本不屑于和皇族联姻,理由就是要保持纯正的血统。

“五姓”中在隋唐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李氏一族,李氏分为两支,一种是陇西李氏,另一个是赵郡李氏。

汉朝飞将军李广和唐朝的李渊皇帝就隶属陇西李氏,唐太宗李世民也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代。

但是因为李世民的先祖曾经和鲜卑人联姻过,所以陇西李氏的内部并不承认李世民的血统,就连李世民想要联姻都无法推进。

当时官员们在编撰《氏族志》的时候,他们也无视李世民的暗示,还是将崔氏排在了第一位。

这排在第一位的崔氏是炎帝的后代,说是姜子牙的后人,崔氏是五姓中极为发达的一支。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崔氏的后代崔意如就被封为秦朝的东莱侯,就此以后崔氏一分为二,大儿子崔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定居在清河,从此成为清河崔氏的祖先。小儿子崔仲牟在博陵定居,后人被称为博陵崔氏。

崔氏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姓氏,是因为这两个分支在唐朝就出现了一共29个宰相,声势显赫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荥阳郑氏属于皇室血脉,但是发展没有前三大姓兴盛,但在唐朝时期还是位列宰相,声名赫赫。

太原王氏中也是人才辈出,东汉的司徒王允,还有两汉时期王维、王勃等著名文学诗人,都是这分支的后人。

再除掉前面提到的李氏,就是范阳卢氏了,这一家名士甚多,最有名的当属刘备的老师卢植,子孙后代也多在朝中位列高官。

之所以是五姓七望,是因为里面两个群望的姓氏是一样的,只是分割为了两个家族,也就是上文写到的崔氏和李氏。

大唐李氏起源陇西,第二支李氏发源赵郡,清河和博陵则是属于崔氏的发源地。

至于范阳和荥阳,分别也是卢氏和郑氏的发源地,剩下一个地方是位于山西的太原,这里是王氏的起源地。

这些名门望族靠手段将大量的自家人全都安排进政府朝堂体系,还控制着朝堂的话语权,对皇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可以组装起一支武装部队。

而且这些家族早就已经在朝堂之上枝繁叶茂,又互相联姻,导致势力全都交杂在一起,很难铲除。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他们这些势力的根除都十分头痛,这时候武则天出了一个主意:可以禁止他们之间的联姻,这样一来将他们的连接打断,不就大大削弱家族之间的势力了吗?

在武则天称帝之后,决定从根源做起,打压门阀士族,减少对皇权的威胁。她决定提拔庶族,缩小士族和庶民的阶层差距,从而改善社会的阶级流动。

因此,她开始改善科举制度,增加考试项目,并且扩招了人群,让更多士农工商的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瓜分掉一些名门望族的政治势力。

同时,她还清扫了一些士族的官员,例如当时有名的宰相长孙无忌,这对士族势力的削弱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用庶族打击士族,这是武则天的手段,在皇权的打压之下,到了盛唐时期,“五姓”的优势已经慢慢失去了。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科举为平民子弟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一条道路,但到了中唐以后,“五姓”和庶族展开了斗争。

“牛李党争”就是当时斗争的最突出的代表,牛党以进士出身的牛增孺为代表,李党则以士族的李德裕为代表,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将近40年才结束,最终以庶族的微落优势告终。

但科举制度的改革还是有很多不足,由于士族的阻挠也举步维艰,所以推进也一直受到阻碍,变得十分缓慢。

在安史之乱之后,虽然已经走向衰落的“五姓”世族力量不复从前,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紧紧抓住科举不放,凭借优厚的家底来保证家族中的后人来不断地应举中第,从而维系门户的繁衍,这让门阀士族的生命力源源不断。

武则天失势后,他们开始在内部重新联姻,各大势力又逐渐变成了一条船上的人。即使是宰相想要和他们联姻分走一些势力,也根本挤不进他们庞大的共同体中。

一手遮天的五姓七望将唐朝的中晚期搅动地民不聊生,不仅在科举制度,还扼住了各种经济命脉,一时间民不聊生,人民叫苦不迭。

强弩之末

在唐僖宗治理下中后期的唐朝,百姓的生活变得逐渐困难。

唐朝统治阶级以皇帝为首到朝堂上下,都过着穷奢极欲生活,其次,官僚集团和名门望族更是将贪官污吏做到了极致,大肆敛财。

仅仅这两项就足以将唐朝的风气彻底败坏,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西南不稳,要平息战乱就要军队筹备,军队筹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物。

人不够可以抓壮丁充数,钱不够就再加大压榨百姓的力度,可不巧此时又赶上了关东大旱。

“春麦的只有往年的一半,百姓只能吃草的种子,更多的灾民只是慢慢等死!”

翰林学士卢携曾经在奏章中描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朝廷并不会关心老百姓的死活,只要自己的统治不受影响,天灾人祸又怎么了,总饿不到自己。

毕竟虽然老百姓们都苦不堪言,但在皇权体制下,大部分读书人都没胆子造反,他们还想着通过统治者划分的一道道科举考试,成功挤入朝廷的一员。

农民就更不敢有什么起义活动了,长期的保守思想把绝大多数人推向了最不愿革命的地步,只要还有口饭吃,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险。

黄巢的家祖上就是一连几代贩卖私盐,几乎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靠着贩卖私盐几代人积累了不少财富。

但是黄巢认为,还得是步入官场,争取谋个一官半职才比较安心,可是由于唐朝科举考试的黑暗,导致黄巢终于浑身凉透,科举入仕的火苗彻底熄灭了。

公元875年,王仙芝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率领3000人攻破城门,并且列举了一大堆罪状控诉当今科举不公、贪官污吏等种种罪名,号称天府平均大将军。

此后随着黄巢的加入,更是给了唐朝和门阀士族致命一击,唐朝的军队无法和黄巢相抗衡,很快,洛阳和长安相继沦陷。

当初安禄山是希望用唐朝的机构进行治理,而黄巢则是开展了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文武百官都难逃一劫。

全国上下都遭到了黄巢的破坏,很多唐朝官员都躲起来不愿意在黄巢的统治下当官,对此黄巢十分生气,他又开始屠城,一时之间尸横遍野,其中他最憎恨的士族门阀也遭到了血洗。

门阀子弟被屠杀,愿意苟活的门阀士族虽然可以在朝堂上说上几句话,但是因为人数太少,也造不成什么威胁了。

历经几个朝代都无法根除的士族门阀,在一次暴乱屠杀之后他们的生命力戛然而止。

对于统治者来说,涉及权力局面的动荡,也许根除世家大族是一项急不得的大工程,但是对于底层出身的黄巢而言,就不需要顾忌太多,一觉得他们毫无作用,就尽数斩杀。

至此,从东汉到唐朝持续700多年的门阀士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到了宋朝时期,科举几乎没有任何身份限制,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环境进入朝堂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门阀士族的后人几乎都没落了。

“唐家甲乙尊门族,谁有流传直到今?”也许这是对士族没落最好的总结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宰相   陇西   豪横   士族   门阀   名门望族   黄巢   科举   隋唐   唐朝   子弟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