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从《太平广记》两性交往看唐朝的女性意识

文 | 清墨史纪

编辑 | 清墨史纪

«——【·前言·】——»

关于唐代妇女的思想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但多偏重于女性意识的某一侧面,如婚姻观、贞操观、社会地位等等。本文试图以《太平广记》为中心,对唐代妇女的两性关系及两性交往加以考察。

太平广记》是一部由李昉(1077-1138)组织编纂的类书。李昉(1078-1172)是五代时期著名学者,字君直,祖籍河南洛阳,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善诗文,尤精于史学,编有《文献通考》一书。他还编有《太平御览》及《文苑英华》等多种类书,其中不少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李昉曾任宰相张浚幕僚,由于他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因此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又善于书法绘画,尤以书法闻名。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大量的唐代社会生活的风土民情,其中包括男女两性间的各种交往故事。唐代妇女的生活、行为和思想观念是一个既开放又保守的复杂体系。唐朝人对此很少作深入系统的探讨,而是多以史料为据加以评说。

李昉在编纂《太平广记》时,十分注意收集保存有关唐代妇女生活的资料,同时又十分注意对所获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和考订。《太平广记》所录女性故事情节虽多来自于《搜神记》《太平御览》等类书的记载,但也有不少是作者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以剪裁或创作而成,因而具有更强的真实性

一、唐代的女性意识

从《太平广记》中的两性交往内容来看,《广记》对唐代的女性意识有一个大致的概括:首先,女性对爱情、婚姻有一种相对自主的追求;其次,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中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再次,女性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有一种相对独立的态度。下面笔者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首先,女性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有一种相对自主的追求。《广记》中虽然不乏为了追求爱情而疯狂的人,但在这方面,男女之爱并不是绝对自由的

《广记》中记载了很多因为追求爱情而不顾世俗眼光的例子,比如《柳毅传》中写柳毅和玉真公主相爱,而玉真公主不接受这门亲事,于是柳毅就到玉真公主的父亲李弘信那里去恳求。李弘信为了让柳毅得到玉真公主,就答应让他当驸马。

但当柳毅来到玉真公主面前时,玉真公主却又反悔了,对柳毅说:“你现在是驸马,有责任和义务照顾我的父亲,我怎么能因为你一个人而违背了对父亲的誓言呢?”于是就把柳毅赶了出去,并且把他写好的书信都烧掉了,说:“我现在是一个驸马而不是女儿之夫。”然而当柳毅来到玉真公主面前时,玉真公主又说:“我和你一样也是一个女儿之夫。”

柳毅为了得到玉真公主的爱情,竟然不听玉真公主的劝阻,自己一意孤行地来求见玉真公主。在玉真公主面前,他说:“我和你是一样的身份。”结果不但没有得到玉真公主的爱情,反而被她拒绝了:“我不能答应你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就离开了。

二、《太平广记》中的两性交往

唐代的女性意识是一种觉醒,更是一种自觉,它不是指女性的觉醒,而是指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有了新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行为准则

这个新的角色定位和准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女性意识”。显然,这个新的角色定位和准则不是在某个时期、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它形成于唐代,并在唐代获得了一种相对稳定而又普遍适用的形态。

太平广记·卷六·杂记上》中有这样一段话:

李太尉者,晋人也。晋武帝时为司徒。太尉性豪侈,尝与妇人游于园林,饮宴终日,女有不悦者,辄强饮之。太尉醉后失其所坐,女乃以手按其胸背而出之。既觉而怒,遂杀数人

在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词:“晋人”和“太尉”。

这里所说的“晋”并非指某一历史时代或历史人物,而是指唐代;这里所说的“太尉”是指唐代开国以来历朝开国皇帝身边那些举足轻重、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里所说的“妇人”也并非单指妇女,而是指在唐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女性人物。

我们知道在唐代之前并没有妇女意识这个概念;而在唐代之后则出现了女性意识这个概念,并开始具有女性意识这样一种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由形成到成熟的过程。

唐代之前由于受男权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男性才是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体力量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力量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对贞操的坚守

“贞妇”、“节妇”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概念,也是女性的一种美德。《太平广记·女冠》中所记“节妇”、“贞女”的故事,多是由她们所讲述。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这些女子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贞操的。

《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四《张幼仪传》:

幼仪自幼失怙,其父张公谨以女之幼而抚养之,张公谨殁,幼仪随母居苏州。张家有旧宅,幼仪奉侍老母居此。其地多田产,邻人有善相者,谓此女当贵不可言

一日,幼仪往拜之,适有一老妪见之曰:“此女贵不可言!他日必为贵妇。”

这是一个关于张幼仪的故事:张幼仪十四岁时嫁给了大她十一岁的上海富商许云舒,婚后两年内接连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由于当时社会对妇女生育能力的歧视和不信任,这在当时被看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张幼仪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了二十四年之久,她不但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今人学习:要在今天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是多么困难啊!

张幼仪十六岁时嫁给了时任上海道监察御史的陈寅恪为妻,陈寅恪在其《论再生缘》中曾感叹:

“中国女子最可痛者曰:‘再世为人’。中国妇女之不幸如此。”

陈寅恪认为中国女性最大的不幸在于“再世为人”,即要求女性在第二次嫁人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四、对爱情的向往

《太平广记》中关于女性贞操的描述,除对女性有种种约束外,还有对爱情的向往。

唐代女性对爱情的向往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太平广记》中,《崔秀才遇仙记》记载了一件女贞节史:

崔生,姓崔,名秀,字明远。母死无夫,幼孤而孤。时有一胡人从海上来,托以采药而行。生不敢不从。

一日行至一山中,见一树:大如桃而繁实;枝上有三朵花,五色缤纷;如赤玉之盘、黄金之山;香清于九华、胜于兰芝。生爱其奇而不敢求之,又见其生无妻室,遂生爱慕之心。

崔秀才遇到的这棵桃树的奇异与他的奇思妙想是分不开的。

崔秀才遇仙记》所记述的仙人用三朵花五色石盘、黄金之山、香清于九华、美色香清、五色缤纷、如赤玉之盘、香清于九华等物事来向崔秀才表达爱慕之意。其中三朵花即是桃树上的三朵石莲花;黄金之山即是山中的黄金;香清于九华即是花香;五色缤纷即是五色石盘上的五彩石;美色香清即是美色石。这几种石盘都具有灵性,具有仙家气质。

五、对死亡的恐惧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张说传》,一名《张果传》,记载张果年近七十时,偶遇一老者,相与至宅,令其自取金镜一枚,令张果藏之。张果取镜后,见有一老者自东来,对镜大笑而去。张果欲求老者还镜,但其形已逝矣。张果遂恐有来者。及至家中,见二人引镜自照,并语曰:“我二人向为兄弟,今日分别

我谓兄曰:‘汝尚年轻,未知寿数几何?今二人俱去;汝年已七十,必无生之期矣;吾将乘鹤去耳!’我曰:‘君在何处?’答曰:‘汝可自往西山去寻我。’言毕便不见。我见镜中有二人来至我处对坐。张果忙取镜视之,则二人在镜中。张果乃怒曰:‘此不是我兄弟!’我不能忍忍而将二人杀之。”

“张果终夜恐惧”的故事也见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七《郭令公传》。郭令公本是五代时一位有名的武将,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建州刺史。郭令公曾说过:“某虽不肖,终不能忘吾兄之恩;若遇良友则忘其兄之过矣。”可见郭令公对张果还是很有感情的。

作者观点:

《太平广记》中的女性,并不是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就像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样,是古代社会中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时的自然情感表达。她们也像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样,不是纯粹的客体。这与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时代背景决定了一个时代中女性地位的高低。因此,她们被看做是男性精神世界中一种特殊类型的角色。在男性作家笔下,女子往往是一种理想女人形象。在古代中国,有许多描写女子生活和情感的作品。

诗经》中就有《硕人》《静女》《女则》等许多诗歌描写女子如何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的才智和个性,如何展现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这一时期也是社会开放程度最高、思想空前解放、女性地位急剧提升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女子作为一个社会角色被建构起来。她们希望通过自己在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才情获得尊重和地位。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生活充满了美好期待。由于种种原因,她们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太平广记》中女性形象比较多元、比较可信

参考文献:

[1]李长之:《中国中古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黄裳:《中古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太平广记   意识   女性   太尉   贞操   唐代   唐朝   两性   妇女   公主   社会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