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黑历史:邺城之战,六十万唐军被五万燕军一战打崩溃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趁机领兵造反后,随即攻下洛阳,即刻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这场来势汹汹的叛变,被史书记载,号称“安史之乱”。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安禄山势力与唐朝廷势力互相拉锯。

(安史之乱)

只不过终究有差距,并且安禄山形式残暴不得民心。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杀害,随后唐朝顺利收复洛阳等多处失地。但谁也没想到,邺城一战,唐军六十万人,竟然不敌五万燕军,随后溃败。

六十万对战五万,明明可以碾压,最终却失败,邺城之战的背后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又将这道黑历史狠狠地钉在了唐朝的耻辱柱上呢?

一、安庆绪弑父夺位,唐军陕郡大胜收复洛阳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安禄山统领下的燕军,在连接攻破下中原等地之后,更是长驱直入攻破长安城,唐玄宗仓皇而逃

长安的沦陷,君主的逃亡,都似乎在预告着唐朝的没落。

(马嵬坡之变)

直到肃宗即位之后,他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宰相之职,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决定讨伐安禄山叛军。当时河北一带的叛军统领,是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带领下,很快收复了河北。

公元757年,在燕国内部一场宫变正在悄然发生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作为安禄山的二儿子,又是嫡子出身,在父亲安禄山登基之后,他自然也坐上了皇帝梦。只是一瓢冷水泼下来,让安庆绪生了弑父之心。

安禄山喜爱的段氏为他生下了一子,安禄山十分喜爱,而这对于安庆绪而言意味着危机。这个不值钱的弟弟很有可能会代替他的位置,于是久而久之,安庆绪认为,不如直接杀了安禄山,自己做皇帝。

(影视剧 安庆绪形象)

于是,他伙同宦官趁安禄山熟睡,直接将其杀害。

当时的安禄山原本就患有眼疾,多年征战下来双眼几乎不能视物。并且由于身形重大,他的背后还常常生褥疮,在安庆绪看来,自己这个老父亲早就不中用了。

这次宫变之后,安庆绪成功登基,成为了燕国的第二任皇帝。

只是时也命也,他毕竟不像安禄山那般具有号召力,许多老将也不服他的统领,相继离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安庆绪本人真的只有谋反之心,没有统筹之才和用臣之道。

而唐朝廷,自然是抓住这次机会。

在郭子仪的指挥之下,唐朝联合回纥大军共同讨伐叛军。《旧唐书》中记载,757年二月,也就是安禄山死后候的第二个月,郭子仪率兵攻打河东郡。

(郭子仪画像)

太原大捷之后,唐肃宗认为当前之急是需要收复两京。于是在和回纥的联军之下,郭子仪与叛军在陕郡一带发生战斗。

唐军初战优势将叛军追击,却反陷入了叛军的包围圈中。但叛军没想到的是,回纥的骑兵从侧面冲下来,直接将叛军冲散。

随后在唐军与回乾的围攻下,燕军死伤数十万人。

二月十八,郭子仪入城洛阳

而这一战让唐朝廷成功收复洛阳,以及河内等多处失地,但令人可惜的是,唐军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给了安庆绪再度苟延残喘的机会。

二、邺城之战,六十万唐军不敌五万燕军

安庆绪在逃出洛阳后,只有向河北方向前进,随后在邺城落脚,而跟随他前往邺城的也不过1300余人。

如果此时唐军乘胜追击的话,很有可能直接攻破叛军大本营。但事实却是,唐肃宗没有命令郭子仪继续前进,而是返回都城进行修整。

(唐朝军队形象)

有些人也许不理解,但是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唐朝已经过了鼎盛时期。又在经历了几年的战乱,中原失地才刚刚收复,可以说国库紧张。洛阳收回的物资,全部给了回纥军马,加上南面的物资,又始终不能快速抵达前线。

所以唐朝国力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最后还是要先休养一段时间。而彼时的叛军,在被进行诸多围剿之后,也暂时失去了反扑的能力。

所以这次休养,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后续的持久发展。如果倾国之力围剿叛军,那西面的少数民族随时虎视眈眈。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我们提到的史思明,在陕郡战败又太原失利之后,被安庆绪下令回到范阳驻守,但渐渐地史思明却不愿意听从安庆绪的命令了。

尤其是当他坐拥大部分安禄山财产之后,史思明决定直接归顺唐朝廷

(影视剧史思明形象)

于是他带领范阳下面13个郡和整整八万军队,通通归顺。而唐肃宗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只是这一切都是史思明的如意算盘罢了。

他极不服安庆绪,也不服唐朝廷,不过是看哪个时局更适合他罢了。

此时的唐朝和叛军,分别休养了长达一年之久。

到了公元758年,唐肃宗认为是时候彻底反击叛军,加上当时的北方战线已经不存在。之前的各方军队也分别得到了扩充,很快围剿邺城之战拉开了帷幕。

公元758年的秋天,唐军开始围攻邺城。沿着黄河前进,在李光弼的河东军出动下,卫州被早早占领,而当时的叛军南下,也正是在卫州遭到了河东军的攻击。

而此时叛军几乎是溃散状态,一盘散沙,只得躲在邺城城中。唐军随即率兵攻城,只是这并非是唐军的强项。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此时的唐军已经围攻邺城近四个多月,却依然无法破城。

(邺城之战)

《资治通鉴》中写道:“三月,壬申,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

整整六十万军队,唐肃宗派出了九个节度使,分别掌管各区兵力。但是他却没有设置统一指挥,这就导致唐朝军队各打各的。

加上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本就有矛盾,两个人更不可能屈居人下。

尽管两人在先前的战斗中还互相配合,但是涉及到谁来当元帅一职,那就是谁也不服谁。而这样的安排,也似乎奠定了唐军大败的缘由。

(李光弼)

与此同时,史思明再次反叛。

他原本在范阳地区收敛财政,扩充军队,就遭到了唐肃宗的猜忌。是在范阳坐以待毙,还是救援安庆绪?成为了他的难题,但是他本身就不是忠心臣服唐朝廷。于是便举兵南下,支援安庆绪。

三月,史思明率领他的五万亲兵南下,切断了唐军的粮草路线。史思明乘胜追击,在卫州全歼了崔光远手下的兵马,随后又遭到郭子仪的反击,双方算是打了平手。

而失去了粮草供给之后,唐军只好向南撤退。

但是一部分却被史思明队伍在安阳附近拦住,当时的唐军士气低迷,更是毫无团结之心,都是各自为战。但是为了反扑,各个节度使一商量还是决定,在原地和史思明决战。

(唐军对战 图文无关)

而这时郭子仪率领的军团却并不在此,他位处后方,反而是李光弼率领的其他军团在一线,在史思明的骑兵逼近之下,唐朝的步兵陷入了被动当中,尤其是许多军人的军事能力,根本无法和史思明的精兵相比。

于是在一番战斗之后,各路兵马纷纷有了撤退的痕迹。而河东军团更是在撤退途中,侧翼受袭,几乎是完全被打散的状态。

而这时的郭子仪才从后方赶到,却不曾想将步兵两侧的缺点,全部暴露在了史思明的骑兵面前。

战场战力根本无法部署,整个战场都乱成了一团。

就在此时,“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将整个战局掀翻。随后本就溃散的唐军,更是泯然于风沙之中了。

战局已定,六十万唐军一溃千里。

除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队伍有规矩的撤离,其余的队伍几乎全是四散而逃。

(唐军战败)

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即便军队再多,可是如果不团结,不听指挥,在战场就是被人宰割的绵羊。而这次的战争的失利,不论是唐肃宗,还是下到郭子仪、李光弼和众多节度使,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思明仅仅用五万人,便重创了六十万唐朝军队,这实在是唐朝的奇耻大辱,是记录在册的黑历史!

后世也有人指出,称唐朝六十万兵马是夸张说法,实际上计算当时的兵力,只有大约二十万左右,只不过是对外号称六十万。

不论是六十万还是二十万,都超过了史思明的五万人手,并且都是翻倍的存在。

说到底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唐军不团结,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调度,和后方充足的资源,甚至每个军团都害怕承担责任,避而不谈。

(唐朝军队)

三、邺城战败,奠定了唐朝结局

邺城战败后,对于整个唐朝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和人力,却依然是失败的结局。

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唐朝早已不复从前,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能够和叛军一战。

安史之乱没有被平,史思明成为了燕国新的皇帝,继续南下进攻,直到他死后,安史之乱才被真正平叛。

然而这一次就算战平,我们也知道唐朝开始走向了自己的下坡路。当年的“开元”“贞观”的盛世,早已不复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唐朝   河东   安庆   安史之乱   节度使   洛阳   乘胜追击   叛军   河北   军队   历史   唐军   万燕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