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袁崇焕不死,能否抵挡住八旗军?

一、

公元1644年阳历6月6日,一支后脑勺留着“鼠尾巴”的军队抵达了北京。

这支部队看起来极其骇人,因为它们还没有擦干刀上屠杀的鲜血,甲胄上依然有杀人而沾染的血渍,马匹后面拖着的是洗劫来的物资和人丁。

一股不可名状的恐惧笼罩在了紫禁城的苍穹,伴随着的还有这支部队所散发的血腥味。

城中的老百姓们在惊恐中得知了更加绝望的消息。

明朝的官兵全体投降了,大顺军也被打的丢盔卸甲;新任皇帝李自成在战败后就被一路追杀,靠近边关的地区都成了尸山血海。

这支好似从地狱爬出来的军团,有一个拗口的称呼—满清八旗兵。

中原的百姓已经惶惶不得终日了,可真正的炼狱才刚刚开始……

在天有灵的崇祯帝看到这一切时,是否后悔活剐了某位英雄呢?

看似不可战胜的八旗兵,也曾有过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历史。

那是数十年前,满清的ID还叫后金的日子,自公元1619年(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大明的将士们在萨尔浒翻车后,明朝官军就集体认怂了。

此后,一个叫努尔哈赤的人和他的八旗兵,成了辽东地区的噩梦。

努尔哈赤在战场上疯狂输出,明朝在北方的防线一缩再缩,直到有一个男人站了出来。当官兵们在哀嚎中往内陆方向溃逃时,他毅然决然的奔向了国家命运的交织点;成为了明末最勇逆行者。

看到狼藉的前线时,他喊出了那振奋人心的语录。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这份敢于挽狂澜于即倒的胆魄,放眼当时,也独他一份了。

这个人便是袁崇焕,那八旗的铁蹄他是否能拿住呢?

袁崇焕在后来的人生中交出了试卷。

二、

公元1626年(大明天启六年),明帝国的朝廷极度紊乱,官僚党争不断,边关军心动摇;因此辽东的大批军队和城防被解散。

努尔哈赤察觉后,便立刻率军杀向宁远城。

可袁崇焕将告诉他自己的段位可不是吃素的。

八旗兵冲向宁远城的开局就被打崩了,明朝防御部队拼命对八旗兵进行扫射;明军之前不是一触即溃,至少也发挥不出这么大的杀伤力。

随后八旗战死的尸体也屡屡堆高。

等到著名的杀手锏红衣大炮下场后;八旗兵就彻底崩溃了。

万炮齐发下,炸雷般的轰鸣中,夹杂着后金军的惨叫声;而硝烟散去后,便只剩下支离破碎的尸体。

反之,明朝的军民却越战越勇。

随着祖大寿等明将的增援,后金伤亡居高不下;努尔哈赤急忙调转方向,命八旗再攻另一面。

这回不仅是近战部队向城池攻去,大量的后金工兵也开始猛下黑手;努尔哈赤妄图凿穿城池,好让后方军队直接突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崇焕以身作则,亲自参与了防御行动中。

一边指挥周围军队进行应对,一边亲手填堵防御石土,过程中几次受伤依然亲力亲为。

原本危机的战局在这样的渲染下,反而激发了大明军民的士气和热情,他们为此更加殊死拼杀。

大量的烧油和火把扔向了后金的地带,因此八旗部队深陷火海。

其后甚至组织敢死队出城焚毁攻城器械;使得八旗兵既人员短缺,又无攻城资本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努尔哈赤彻底破防了,在无能狂怒中,他本人也品尝到了前线部队的遭遇;一发炮弹正好朝他炸开,这波算没白来,自己也身受重创。

说的诙谐一点,这也算是回去有交代了……

经过一天的激战,后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只能收拾好溃逃的部队打道回府。

努尔哈赤也是此生唯一一次受到这么大打击。

当然了,这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不久后努尔哈赤就突发恶疾暴毙了。

三、

事实上八旗这样的下场是有迹可循的,袁崇焕在开战之前就准备十足,不同于其他的辽东军阀,他是非常清楚明军的问题不是表面的战斗力不足。

而是以往明军军官不是贪腐军饷,就是区别对待,拿基层军人不当人。

袁崇焕能做到赏罚分明,不贪粮饷。

对待基层士兵给予尊重与照顾,该有的一分不少,不该出现的明察秋毫。

这也让边关的将士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对于军队士气和作战热情是大幅度的帮助。

此外,袁崇焕身为官僚人员,他却有着难能可贵的先见之明;那就是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袁崇焕坚决杜绝之前军阀扰民,或者军队迫害老百姓的恶行;用事实向当地百姓给予了信赖。

兵家大忌便是军民相斗,袁崇焕做到了重塑军人形象,积极解决当地居民安全问题;还让人民和军人一样,在立功受赏的机会上公平均等;在关系上就加大了军民组织力度。

随后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华,最大限度的将军人与人民配合在一起。

使得以往软弱无能的部队变得孔武有力,而惊恐怯懦的人民,也能在危机面前宁死不屈。

袁崇焕还非常善于防御作战,对于努尔哈赤的兵工破坏,以及强悍的攻城器械;袁崇焕在战术上应对得当。

对于努尔哈赤的攻势,袁崇焕堪称是见招拆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治军有方,理民有道;且善于发挥军民组织力量,以及将武器与战术成功配合。

而战术上本身又比对手技高一筹。

当然,袁崇焕在战场上拷打的也不止这一位。

还有一位,这位更是重量级。

便是后金的继任者,文武双全的皇太极。

公元1627年(大明天启七年),距离上一次战败仅仅一年,努尔哈赤尸骨未寒的情况下;皇太极决定再次挑战袁崇焕。

而这一次的暴风雨也比上一次更猛烈些!

皇太极兵分三路,由于边关防御工事还在修缮,造成防御力相当不理想;很快后金军就杀到了锦州城下,锦州外围的据点系数沦陷,开局明朝就已经是逆风局了。

袁崇焕派兵在锦州与八旗激战,然而效果不佳,八旗兵加大了包围力度;明军见状,便集中兵力于锦州,采取竖壁清野,合兵一处的战术。

明军中纪用和赵率教考虑到明军准备不足,决定派人去八旗本部游说外交,一来是探探口风,二来是拖延时间。

皇太极属实好脸给了太多,面对前来的外交官态度极其跋扈,很快就发动了锦州的进攻。

没事,接下来想讲道理的就是皇太极了。

四、

先是首战就被杀的大败而回,以至于开战第一天就急调增援;随后皇太极又幻想能劝降明军,结果就是被赵率教断然拒绝,皇太极只能硬着头皮再次送人头,接下来就是一打就输,一输就谈,谈不妥再送;无奈的皇太极甚至写信口嗨赵率教,玩起了小孩子的把戏,也甭提多窝囊。

在锦州城下脸上无光的皇太极,妄图在宁远找回场子。

阳的不行咱就玩阴的,皇太极通过围点打援,诱导袁崇焕出城;然而袁崇焕却识破了诡计。

皇太极这波没招了,只好杀向了宁远,然而这一次,明军不仅用红衣大炮让八旗损失惨重,甚至直接出城野战;真刀真枪就是干。

袁崇焕命满桂与尤世威在城下与八旗对决,自己则在城上用远程武器有效呼应。

在袁崇焕出色的战术协调,以及兵种配合下;八旗兵不仅伤亡巨大,甚至多名将领被大炮炸死,皇太极本人也差点见了他爸爸。

在锦州和宁远被巡回拷打的皇太极,只能带着八旗兵随着其父的失败路线回去了。

这一战中可以看到,袁崇焕本人不仅是在战术上非常成功,还有两个细节透露了袁崇焕的过人之处:一是袁崇焕具有敏锐的智谋,对于皇太极这样玩阴谋上位的人主,他是一点没吃亏。

其次就是练兵方面,在军饷匮乏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袁崇焕的部曲可以和八旗兵正面对线。

这在明末后金满万不可敌的局面里,是极其罕见的一目。

这说明袁崇焕有着极强的练兵水平。

而这一次的战争过程中,袁崇焕比上一次的战术运用,兵种搭配更加精湛。

随后的广渠门之战,袁崇焕依旧在对清的战绩上扳回一局。

事实证明了,两位八旗最强的大汗在面对袁崇焕时的结果。

然而现实却也是那么不堪,袁崇焕在保家卫国后;换来的不是战功卓著,而是千刀万剐。

公元1629年12月1日(大明崇祯二年),距离广渠门大捷才过去一个多月,袁崇焕和将士们还沉浸在卫国胜利的喜悦中时;袁崇焕被崇祯抓进了大牢;第二年秋天惨遭凌迟。

可谓是为后金去一大敌,崇祯喜提八旗第一巴图鲁的头衔。

可是袁崇焕并不寂寞,因为很快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就会在黄泉路上结伴而行。

而他们都是崇祯一手的弃子。

他们终究在自己的一腔热血中,被暗黑的世道肝脑涂地了。

此后辽东的局势更加恶化,直到开头所说,再也没有人能挡住八旗军。

袁崇焕的结局便注定了明王朝的结局。

袁崇焕不死,也许可以挡住八旗兵,但却无法挡住历史的滚滚车轮对明王朝的碾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努尔哈赤   宁远   崇祯   辽东   锦州   大明   明朝   太极   战术   深度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