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教育的概况研究

1.妇女教育现状

在地理位置上,陕甘宁边区属于黄土高原中北部,属于典型的丘陵沟壑区。气候上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在200-500毫升,自然环境恶劣。由于边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现实条件,导致交通运输不便,再加上经济发展滞后,与外界交流不多致使信息传播缓慢,民众受教育程度低,封建迷信盛行,民众文盲率极高。林伯渠就陕甘宁边区曾说:“边区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的人极其稀少。平均起来,边区识字的人只占全边区人口的百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政会议文献会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6页。]而陇东的教育更加落后,边区政府建立之前,私塾和小学加在一起学生人数大概400人左右,这些子弟大部分都是比较富裕的家庭,由于传统道德和旧的性别观念,边区妇女地位低下,更别谈受教育。因此,林伯渠曾称这里为“一片文化教育的荒地”。[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政会议文献会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14页。]

边区地形地貌

这个时期的教育的落后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影响,这里地广人稀,经济极端困难,再加上封建剥削苛捐杂税严重,根本没有教育的条件和基础。致使陕甘宁边区民众愚昧、思想保守落后、缺乏国家民族意识,这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妇女的自我意识,正如《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提到“历史的精神遗传,像是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着社会的普遍意识,而且束缚着妇女的意识”。[ 中国妇女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编》第一册,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妇女们被卡在里面,念书?人们认为“妇女无才便是德”。出门?人们说她们生来就是屋里人。贫困的链子拉着她们的腿,封建的道德按着她们的头,在这里女性生活在被压迫的地狱里,无法出头。只能依附于男性生活,更不用提家庭、社会地位了。正如陕北信天游唱的:“头顶人家天来脚踏人家地,哪一天不受人家的气。缸里没水井里担,看我们做媳妇的难不难。”[ 李兴池:《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

受制于主客观条件,那时的妇女教育推行的力度还不够,《陕甘宁边区突飞猛进的妇女教育》中提到“一是因为处于战时状态;二是因为有文化的妇女干部非常短缺,不能满足妇女教育大量开展;三是她们从屋里解放出来,还不能正确理解教育事业与解放事业的关系,叫她们加入妇女会她们会认为可以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急着加入,拉她们去读书,她们就感觉不需要了”[ 云:《陕甘宁边区突飞猛进的妇女教育》,延安《中国妇女》,1940年第8期,第17页。]。从这个时期边区的女性党员文盲比例就可以看出,一些妇女干部只会口头表达工作,不会写书面材料,妇女党员干部就是如此,更何况去推行妇女教育。无知愚昧、落后封闭,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行妇女教育前边区妇女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更谈不上让这些妇女接受教育了。因此,妇女教育是边区政府最优先要开展的工作。

2.女学思潮的传播与发展

1898年在戊戌变法中成立了“经正女学”,这是梁启超和经元善于上海创办的,在办学主张中指出了女性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因为变法失败,女学堂被迫关闭,但是经元善的女学思想却在学界引起波澜。近代以来,教会成为西方列强文化入侵的工具,但教会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教育模式,教会女学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建立的以教授教会知识和外语为主的妇女学校,虽然没有突破传统封建思想的限制,却使中国一小部分女性开阔了视野,为女性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成立在教育上提倡男女都有平等受教育的资格。这进一步促进了女学思潮的发展,而陕甘宁边区部分妇女早在辛亥革命前后就受到女学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洗礼了革命地区,一大批妇女中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女性何去何从。这些女性知识分子们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积极宣扬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思想。秋瑾在《中国妇女报》上发表的《敬告姊妹们》一文中明确而沉痛指出:“我们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沉沦在黑暗地狱里,像一生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般的生活。主人是男人的位子,奴隶是女性的地位。”[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下,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845页。]整篇文章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把女性压迫在社会最底层,号召妇女姊妹们勇敢的站起来反抗。《妇女世界》中指出:“把发达女权的起点定为婚姻自由,还提出了著名的‘妇女家庭革命’主张,要求把男子拖下主人的地位”。[ 邹海英:《晚清期刊<妇女世界>的妇女教育主张》,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虽然其中一些理论有些偏激,但提出的问题却切中了女性解放的要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也是女学思潮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时主要的任务就是争取妇女在教育上的平等,培养妇女健全人格,提高妇女地位。

参议会妇女代表

女学思潮固然由于种种原因对陕甘宁边区作用有限,但具有前瞻意识的女性已经对通过妇女教育促进妇女解放产生了想法。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女学思想,妇女踊跃解放自我意识受到鼓励,许多女性也开始当家做主,倡导婚姻自由,提出男女平等要求。这为边区妇女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边区政府政策扶持

陕甘宁成为边区后,由于中共的政策,使妇女受到教育成为了可能。研究陕甘宁边区妇女教育发展进程、总结妇女教育发展规律,对当今中国妇女教育乃至妇女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具有借鉴价值。1933年,陕北卷起来大革命风暴,风暴吹醒了被压抑的男女,男子们开始觉得压抑妇女不合理,妇女们也开始为了解放自己而反抗斗争。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到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了在当地站住脚跟、获取群众支持以开展建设工作,就积极组织经过长征磨练的妇女干部开展妇女教育工作。长征带来的妇女,给陕北妇女带来极大的影响,她们有体魄、有书读、有歌唱和有自由,这些都刺激了身在边区的妇女们的灵魂。但是,那是的妇女教育受客观条件制约,推行的还不够,妇女教育的展开是要到西安事变以后了,在和平的基础上陕北成立了第一个比较正规的妇女学校——红军家属学校。红军家属学校后来为抗日军人家属学校,这是专为抗日军人家属设立的,这个学校成立时有部分陕北地方妇女被送进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便确定了“动员全国妇女参加抗日战争,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任务。中央妇委指出:“要积极动员边区妇女参与边区建设和抗战就要促进边区妇女解放,促进妇女解放就要使广大边区妇女走出家门、接受教育。”[ 汤志华:《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10期,第9~10页。]妇女教育的跃进期是抗战以后,这个时期红军大学扩充为抗日军政大学,这时青年训谏班成立了,接着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最后妇女大学相继成立,这些学校都是为边区教育而设立的。1937年2月鲁迅师范学校成立,这时先选送了长征过来的大批妇女入学受训,“1938年,边区中学相继成立,有招收了一部分妇女入学受训,几经招生,妇女教育干部荒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在《王明同志在中国妇女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报告》中提到“中国妇女大学的创办,对于全国妇运的开展,对于全国妇女解放的事业,有重大的意义”[ 王明:《王明同志在中国妇女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报告》,延安《中国妇女》,1939年第3期,第1页。]。这时,妇女教育飞速发展,出男女合校的高级初级小学外,个别县份为适应地方发展,又设立了妇女小学”。[ 云:《陕甘宁边区突飞猛进的妇女教育》,延安《中国妇女》,1940年第8期,第17页。]在冬学运动中,也是多方鼓励妇女参加。此外半日班、夜学、识字班也继续扩充。自是,妇女教育成了蔚然大观。

妇女参加纺织工作

同时,中央妇委还规定了边区开展妇女运动工作的纲领措施,着重指出了成立妇女组织、教育宣传问题等,陕甘宁边区妇女教育工作有序开展起来。在边区政府的支持下,仅仅在半年时间内,边区各地就成立了各界联合的妇女组织——妇女联合会。1938年在延安举办的第一届边区妇女代表大会上提出要确保联合会整合边区资源以支持妇女群众积极配合边区的妇女教育工作、积极参加边区生产工作,使边区的妇女解放与生产运动成为边区群众运动的一部分,使联合会配合各种救亡团体,促进妇女承担保卫边区、保卫西北甚至全中国的责任。全面抗战的第二年,是边区大、中、小学教育突飞猛进的时间,也是边区妇女教育突飞猛进的时间,所谓战争无教育或者不能办教育的谬论被现实所打破了。

妇女群众积极参与

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9年颁布《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用于保障边区妇女在婚姻中的权益,同年8月,边区政府还公布了《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改变缠足陋习,使广大妇女能够迈开脚步积极参与边区生产建设。在1944年3月边区政府颁布了《修正陕甘宁边区婚姻暂行条例》,更大程度的保障了边区妇女的婚姻权益和人身自由权益。边区政府大力推行这些法律条例,使边区妇女的行动和思想获得了解放,为边区大力推行妇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   辛亥革命   陕北   延安   妇女   边区   突飞猛进   封建   概况   女性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