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的是非功过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历史上有此殊荣的也只有寥寥三四人而已,而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帝王却有将近五百位之多。他是如何稳固政权,又是如何实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令四海臣服,万国来朝。而如此帝王,为何却饱受争议,甚至被称为暴君。本期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武帝的是非功过。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继位称帝,在长达五十四年的统治中,一生过于波澜壮阔、曲折多变,所以在历史上的口碑慢慢呈现毁誉参半的趋势,爱之者将其捧为千古一帝,言之者则斥其为一代暴君。

从高祖刘邦起至武帝初期,汉朝就一直奉行和亲政策,而长期的和亲政策却并没有换来百姓的安居乐业,而是导致匈奴人更加的放肆,一味地攫取,肆无忌惮的骚扰掠夺汉朝边境,使百姓民不聊生。而在武帝继位后,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归一,国家富庶,长久以往的积怨,加上强盛的国力,让武帝内心萌发了把匈奴人赶回漠北的决心。

和亲队伍

于是汉武帝在统治初期,为彻底解决匈奴的危害,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推恩令,完成了其父汉景帝未完成的心愿,将各诸侯王的实权收回,彻底稳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推恩令也号称史上最强阳谋,令人防不胜防。

其次便是掌控国内经济,重用商人家庭出身的桑弘羊,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其中币制改革尤为重要,发行了五铢钱,将诸侯王的铸币权废除,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

在思想上,罢黜百家,废黜黄老之学而独尊儒术,由无为而治变成有为,使得百姓心中有理想,完成了中国历史百姓思想的大一统,把民众对朝廷的信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铺平了道路,是正是因为如此,在前期的战争中,即使百姓苦不堪言,穷困潦倒,也并无太多怨言。

董仲舒

在提拔人才方面,他不拘一格,军事上,他重用奴仆出身的卫青和霍去病,而在二十一岁便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更是被誉为一代战神。而大将军卫青在对匈奴的长期正面作战中奠定了自己大司马大将军的荣耀,也验证了汉武的识人之明,同时向世人表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霍去病

外交方面,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开辟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万国来朝的历史先河。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在迟暮之年却沉迷鬼神,总感觉自己的皇位会受到威胁,因此命江充调查,然而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嫌隙,遂陷害太子,造成了汉武帝末期的一大政治事件,史称“巫蛊之祸”,最后也导致太子刘据自杀,牵连着更是多达数十万人,一时间令举朝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巫蛊之祸

众所周知,打仗打的就是钱,而在长期的对外征战过程中,军费消耗更是多到了一种惊人的地步。其祖父汉文帝刘恒与其父汉景帝刘启开创的文景之治显然不够其消耗,在掏空了大汉王朝休养生息几十年的家底后,刘彻以重税征天下银钱,致使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得养,在位五十四年使得汉武帝一朝华夏民族人口数减半。

早在汉武帝未满十六岁的时候,“金屋藏娇”的词汇,便已经从他的口中脱颖而出,尽管如此,阿娇也被移情别恋的刘彻打入冷宫。即便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也没有让刘彻回心转意,而掌权后的刘彻更加肆无忌惮,他广修宫殿,扩充后宫,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据史料记载,刘彻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

汉武帝一生独揽大权,刚愎自用,皇太子刘据长大后,“仁恕温谨”,对刘彻的穷兵黩武屡屡进谏,刘彻认为刘据不像自己,父子遂有所隔阂。对于文武百官,刘彻更是喜怒无常,使得文武大臣、黎民百姓战战兢兢、无所适从;刘彻用高压政策将大汉王朝搞得千疮百孔、尸横遍野,流民更是多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一时间天怒人怨。他的刚愎自用,也令他说出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言壮语,但是对于黎民百姓来说,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境地,令百姓苦不堪言,甚至苦不敢言。

农民起义

正是以上种种的昏庸残暴,才导致刘彻在迟暮之年,发布了著名的罪己诏,才算是给自己的残暴和极端主义,画上了一个勉强的句号。

罪己诏

回顾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从国家强大的角度来说,他让四海臣服,打出了我们的骨气,傲气和霸气。但是从当时的民生与内治角度来说,百姓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他们反而为了强大的国家形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致使赋税加重,饿殍遍野,流民四散。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将成名万古枯,亦或是过在当代,功在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汉武帝   西域   文景之治   铸币   黎民百姓   王朝   功过   匈奴   太子   是非   百姓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