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运河最北端的河流

千年大运河最北端的河流

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千年大运河最北端的河流——通惠河。


提起通惠河,你或许并不熟悉,但在历史的岁月里,她曾浓墨重彩地书写过北京的历史。


现在的通惠河位于北京城东部,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区入北运河,全长20公里。历史上,这条河是元代为解决大都物资供应问题而开凿的一条漕河,由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于1293年主持修建。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重视这项开河工作,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员都要参与劳动,并亲自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那里曾商船云集,千帆竞泊,热闹繁华。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

通惠河漕运图

为了解决通州地势低、大都地势高,船只难以上行的问题,郭守敬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行船时交替开闸,调节水位,使漕船平稳通行。这一工程被形象地称为“节水行舟”,也被誉为中国水利史的一大创举。


元末明初时期,由于战乱和山洪的问题,通惠河上段从白浮村神山泉至瓮山泊的一段被废弃。元朝灭亡后,明朝建都南京,北京没有了庞大的物资运输需求,通惠河随之废弃。


明代以后,通惠河改称御河(玉河)。明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决意迁都,为解决北京的漕运问题,明朝组织运粮军士疏浚河道,可是屡治屡废。


从永乐年间开始,北京粮食需求越来越大,沿大运河运输的粮食越来越多。一边是庞大的粮食需求,一边是漕河屡治屡废的现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漕运航道疏浚亟待解决。


嘉靖七年,巡仓御史吴仲领衔完成了疏浚漕河河道的任务,建成石坝、改造石闸,明确河官职责,增加闸夫数量,打造一批驳船以便漕粮运输等。由于使濒于废弃的河道重现生机,吴仲被后世誉为“坝神”,人们在通州为他建祠纪念。


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漕运停运。但通惠河的历史功绩却永存,尤其是北京很多产自南方云、贵、川、鄂等省的古建、木料,都是通过通惠河运到京城。

通惠河

历经七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穿梭于玉河故道时,仍能欣赏到水街穿巷的历史景观。如今的通惠河,不仅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连接北京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纽带。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杨晶

文案、责编丨杨晶

美术设计丨赵墨

校对丨孟京

参考文献丨《北京大运河故事》等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大河脉搏获取更多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大运河   积水潭   通州   大河   漕运   漕河   河道   北京   河流   粮食   千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