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澶渊之盟看宋辽关系

宋辽之间的澶州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如果重返历史现场,那却是一个决定两个政权关系的拐点。

现在,我们就从宋辽关系方面重新审视一下澶渊之盟,看看其关联的幕后故事。

公元1004年9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与当权人物萧太后、统军大将萧挞凛突然率20万契丹精兵铁骑南下,跨越北宋数十州县,兵锋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

消息传到北宋朝廷,宋真宗向群臣问策。

澶州,距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仅一河之隔。澶州在,北宋在;澶州有失,北宋便面临灭亡的危险。

大臣王钦若主张皇帝暂避金陵;大臣陈尧叟主张皇帝暂避成都。只有新上任的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迎战。

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主张,决定御驾亲征。皇帝车驾从京城开封出发,直驱澶州(今河南濮阳),指挥宋军迎击辽军。

宋真宗抵达澶州城,给了宋军极大的鼓舞。

对北宋更有利的是,某天,北宋守城军士射杀了出营巡视的辽军统帅萧挞凛。辽军未战,先丧大将,士气大挫。

尽管如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毕竟,辽国为了这次南下,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准备彻底解决与北宋的边境问题。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两军在澶州城下激战数十日,胜负未决。

后来,萧太后鉴于辽军倾巢而出、统帅阵亡、两军僵持等因素,不敢恋战,派人请和,以获利为目的,双方终于在1005年达成和议,签订盟约。

辽军撤回,北宋给辽岁币,这就是澶渊之盟。

我们通常认为,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的确是一个屈辱的盟约,在胜局情况下还要送给辽国钱物。而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可谓好处多多。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北宋统治者的软弱和妥协,一是宋辽实力均衡,谁都不能彻底打败对方。

通过澶渊之盟,我们更应该看到,宋辽之间演绎了一场战争与和平的大戏。

其实,从公元979年宋太宗北伐幽蓟算起,一直到1004年宋真宗御驾亲征,宋辽处于敌对战争的状态已经持续了25年,绵延不断的战火、纠缠不已的争斗、短兵相接的厮杀,始终维持着僵持的局面——宋朝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片汉唐故土,辽国也始终无法蚕食宋朝的领地。

由此可见,战争并没有得到双方想要的东西。

可以这么说,澶渊之盟是打出来的和平,来之不易。

从公元1005年到1121年这116年之间,两国遣使贺生辰、贺正旦、吊唁,如同亲戚一样,往来密切。这段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为宋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发展机会,使得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度和平岁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澶渊之盟告诉我们,光靠金钱,买不来和平;光靠战争,更换不来和平。

澶渊之盟是宋辽由战争到和平相处的转折点。

澶渊之盟已成为历史,但它又带给我们启示:中国自古饱受边疆战乱,宋辽形成如此长久的和平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着实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澶渊   真宗   御驾   盟约   城下   北宋   公元   皇帝   和平   战争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