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子午炮与午炮台

在钟表报时尚没有普及的年代,天津卫城的城门启闭、百姓起居,都必须按镇署衙门炮声行事。故戴愚庵先生在《沽水旧闻》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天津卫实行“子午炮”和“闭城炮”的旧制。

清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来到天津并出任直隶总督。自甲午之后,李鸿章饱受朝野上下的非议,虽已垂暮之年,内心一直有雪耻之念。当时天津早晚启闭城门以鼓楼108杵钟声为准,但城外稍远村落却听不清钟鸣。李鸿章根据乡中父老的建议决心改良报时方式,废除鼓楼撞钟而改为放炮报时,此举意让百姓闻炮而动、闻炮而息,炮声振耳,时时让国人清醒,不无警示的意义。光緒和慈禧十分理解李鸿章的“改良”苦心,不但肯定了李鸿章的改良方案,而且把炮声报时的方法推广至全国各地。

重新修定颁布的“定时炮”报时制,是在每日子时和午时各放大炮一声,百姓要以官府炮声为参照,安排一天的劳作起居。百姓谓之“子午炮”。每日在东方发亮之时,还要放一声“亮炮”,准备开启城门。除了“子午炮”为全城百姓报时外,每晚城门关闭还规定了“两炮闭城制”。即由炮台上单设的小铁炮在每日晚戌时(八时)放小炮一声,关闭左扇城门,留右扇城门继续出入。到戌时四刻(近九时),放第二声小炮,则右扇城门也须关闭。关闭后行人车马再不得出入卫城,须待明日“亮炮”响后,方可再开城门。

点炮的炮台最初设在镇署门前(鼓楼西北),后又迁到府署门前(鼓楼东北),但这两处地方都离民居太近,炮声巨响,实在扰民。无奈将号炮迁到城外“院门口”附近的无人区。可是随着城外百姓的增多,炮声仍扰民,尤其对老幼惊扰最大。结果又移到了河北窑洼大道南头北运河河边,时间不长,又在此处搭建“新浮桥”,只好又迁移到北营门东早已废弃的原窑洼炮台,总算是解决了扰民的问题。但,淮军的营房都在大悲院附近,每日换班须坐船过河,很不方便,尤其在丰水季节,还容易出现翻溺事故。最终在对岸淮军诏忠祠附近的河边上修建一座午炮台(李公祠西箭道南头),当时这一带居民不多,附近大都是淮军的营房操场和淮军义地等。在炮台上掌控点炮的司炮称为炮官,因不可误时,责任重大,待遇也高于同级官兵,据说月俸三百,大大的肥缺也。天津百姓觉得炮官待遇太高,也曾作诗讽刺曰:“大炮三声响,月费三百两。饥民城外躺,谁肯把他养。”

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替他担任直隶总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主持为李鸿章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祠堂,选址就在午炮台后边的淮军昭忠祠旧址。


(图一)


(图二)

【不同历史时期的天津地图对午炮台的记载】

这座午炮台,就位于后来修建的李公祠前街与李公祠西箭道交口的北运河河边,长十几米,用黄土夯实,高出街道地面三米左右,是个长方型的土台,有石阶通到上面。放炮的士兵由淮军护卫营委派,每日号炮风雨无阻。1900年庚子事变后,中国官员都被打散,八国联军成立了管理天津的临时政府“都统衙门”,这些外国人认为,敲锣打鼓和燃放鞭炮都是义和团的信号,于是发布公告称:不准百姓燃放爆竹,敲击锣鼓,发出巨响,就连过年过节也不能例外。记得张显明老先生在天津广播电台讲过一个“天津史上最没年味的一年”的故事,说的就是那一年。爆竹都不能放何况放炮,而且放炮的士兵早就跑光,“子午炮”自然就废止了。这下可苦了按炮声作息的百姓们了,没有了炮声,生活一片混乱,每日不知什么时辰,蒙着过活。一些有头脸的士绅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当时由英国人把持的巡捕局,希望“都统衙门”能网开一面,恢复“子午炮”旧规。让百姓生活恢复规律。

1900年11月20日,在“天津临时政府”(都统衙门)第71次办公会上,天津巡捕局局长请求‘临时政府’准许每日正午时分,在衙门鸣炮一响报时,以方便天津城内外的百姓生活,获得临时政府全体委员的同意,并建议改在三岔河口的黑炮台鸣炮为宜。同时,考虑黑炮台在日军控制之下,责成临时政府秘书长通知日军参谋长,做好放炮的准备工作。由汉文秘书向全城百姓发出‘恢复燃放午炮的紧急通告’的公文,具体技术问题由巡捕局负责。”然而,此事进展的并不顺利,1900年11月28日“天津临时政府”召开的第75次办公会上第五项决议又作出“鉴于英国当局在鸣炮装置设计上的原因,本委员会下令,在新命令下达之前巡捕局暂不鸣炮。”的决定。此事一直拖到1901年1月26日,在临时政府第99次办公会上才决定“在一周内,由巡捕局在黑炮台上安装好一座鸣放午时炮报时的大炮。”天津的百姓这才恢复了较为规律的生活。本来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拖了如此之久,折射出临时政府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不合作。

我小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就住在午炮台附近,当时靠河坡的一侧已住了几家船户,他们在炮台上挖出一个类似窑洞的小房间,挖出土炕,门口用席子、竹竿搭成窝棚,用破旧的麻袋当做房门。我那几个同学都住在炮台的下面,故每日放学后经常在炮台上爬上爬下的做游戏、捉迷藏。因这些人家在岸上没有户口,挖的房子都是“违建”,故家家不能通电,都点煤油灯,做饭就在河坡上挖一个“锅腔子”烧柴禾,生活十分不便。午炮台附近的安徽会馆门前小广场,每天下午至傍晚热闹非凡,有说评书的,变戏法的,卖膏药的,打把势卖艺的,卖各种小吃的。靠近会馆大门处,又有卖“仙鹤灯”的及“黄雀算卦”的,一直闹到天黑,午炮台周边才安静下来。上世纪50年代,李公祠照壁前的空地被改造成了“水产品批发市场”,午炮台旁又建起来卸鱼的船码头。来自塘沽和胜芳、白洋淀的渔船每天凌晨都在这里卸货,天亮后,又被市区各副食商店网点拉走,故这段路面十分泥泞。1956年,河北区整修河岸,炮台下面的船民才得到安置,有了陆地户口,迁出了炮台,搬到西窑洼的操场下坡。60年代海河停航后,原批发场地盖起了居民楼,这个鱼市又变成了“干腌水产品批发市场”,只在李公祠大街上保留了一间门市部,专卖海带、蜇皮、鱼干等产品。常走李公祠大街的人们都还能记得“三条石吊桥”桥头摆满海蜇的摊位。

1958年,大炼钢铁,各单位都要垒小高炉炼铁,纷纷到炮台来挖取黄土,几天的功夫,偌大的一个午炮台竟然挖没了。呜呼,一个历史遗迹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消失了。李公祠大街拓宽时,彻底消灭了午炮台的一切痕迹,大致能知道“午炮台”位置的人们也只能在“亲水平台”上凭吊古迹啦。(高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炮台   子午   天津   鼓楼   巡捕   都统   炮声   衙门   城门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