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 刘 孙没有一个君主能统一是三人都太强还是三人都太弱?

直接原因是赤壁之战,深层原因是各种局势条件使得赤壁之战发挥出了远超时人预料的影响。

在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发动南征之前,其势力已经和消灭赤眉军之后的刘秀相差无几,当时马腾自愿入朝,刘璋也几度遣使,南征时刘琮举州投降,天下早已进入统一的倒计时。然而赤壁之战打乱了这一切进程,它开了南方割据政权对抗北方的先河,并成为今后中国历史里反复上演的情形。



刘秀在平定河北和中原后,主要敌人是西北的隗嚣和巴蜀的公孙述,江东和荆州并没有强大割据势力。而曹操却遇到了割据江东的孙权和在荆州极有人望的刘备,这既是曹操运气不好,也是时势所造就。


根据汉书地理志,西汉末年的元始二年(2),全国总户籍人口为59594978,其中荆州人口3597258(南阳以南部分为1655207),益州人口4784214,扬州人口3206213(江东部分为1789740),交州人口1372290。去掉南阳郡和扬州的江北部分,南方四州总户籍人口为9601451,仅占全国户籍人口的16.11%,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为什么当时南方只有益州产生了强大的割据势力。


而在续汉书郡国志里,东汉中期的永和五年(140),全国总户籍人口为49150220,荆州人口6315952(南阳以南部分为3876334),益州人口7242028,扬州人口4338538(江东部分为3483429),交州人口2372251。去掉南阳郡和扬州的江北部分,南方四州总户籍人口为16974042,占全国户籍人口的34.54%。


总的来看,这138年间南方人口增长7372591,增长率76.79%,北方人口降低17817349,降低率35.64%。南北人口从一比五变为一比二,因而南方已经隐隐具备了和北方相抗衡的实力,一旦出现能够有效整合江东和荆州的割据势力,曹操便无法像刘秀一样对这两个地区传檄而定。


东汉时期南方大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当时的平均气温降低了2℃左右,北方的无霜期大为减少,而黄河冻结次数大增,气候变寒给北方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却使原本湿热的南方变得宜居。其次北方的豪强势力强大,在北方减少的大量户口里相当一部分都是豪强隐户,朝廷为了增加收入来源,在南方开拓户口就是十分理想的选择。


东汉一朝南方在农业方面有很大发展,官方起到了推动作用。南越人不会冶铁,吕后还曾经禁止将铁器运往南越,但东汉朝廷在南方大力推广使用铁器,发展冶铁业,这一点在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均有体现。


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朝廷还在南方推广使用牛耕。官员禁止祭祀宰杀食用耕牛,将牛犁耕作的模式一路推广到了交州。而工具的进步又推进了耕作方式的进步,东汉时期南方的丘陵地区发展出了梯田耕作法,南方人也学会了育秧移栽和圈猪积肥的办法。根据相关文献,交州出现了一年两熟,荆州甚至出现了一年三熟。


同时,朝廷在南方大量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土地质量,并引导流民在南方开垦荒地,光武帝时期的李忠担任丹阳太守时,仅用三年时间就引导了五万流民开垦荒地。此外边郡官员们也将异族人编为户口,教他们学会耕种技术。尚书里称天下九州中,扬州和荆州的田地为下下等和下中等,即最末和倒数第二,汉书里说江南人大多以捕鱼为生,少有富者。而东汉安帝时期北方粮食欠收时,两度依靠扬州的粮食进行救济,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南粮北调项目。


除开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农业基础,益州和江东地区各自都有完整的盐铁织造业,完全具备割据能力。


而汉末时期的北方又是一个因战乱、瘟疫、人口逃亡等原因遭到严重削弱的北方,甚至整个社会都出现了倒退。三国时期的户籍人口为中国历史上有人口统计之后的最低数据,不到东汉时期的六分之一。董卓的举措使得经济出现混乱,曹丕即位后甚至无法流通货币而被迫回到以物易物,曹操为了充实军用而建立了近似于农奴制的屯田制。


文化方面遭受的打击也极其严重,董卓焚毁大量图书资料,士人逃往各地。魏略中记载曹魏办的太学里博士水平糟糕,而京师官吏近万,能应书与议者没有几人,公卿以下四百余人,能操笔者不到十人,官员的文化水平倒退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典略里说钟繇王朗等人身为卿相,朝廷奏议时经常停笔措手不及,甚至于曹操刚迎奉天子时,要靠袁绍派来的人帮忙制定朝廷礼仪,可见中原人才的流失现象有多么严重。九品官人法最初的建立就是因为士人大量流亡,导致各地乡议遭到破坏,需要官方额定品级。


面对这场大乱,中原人的主要逃亡方向有四个,分别是荆州、益州、河北、江东,次要逃亡方向还有交州和辽东(往细了分还有在在各个流亡地之间相互移动的)。结果就是中原人士的流亡却给南方输送了大量人才,例如刘备的四位谋主里,庞统是荆州人,黄权是益州人,诸葛亮是逃亡到荆州的北方人,法正是逃亡到益州的北方人。


吴蜀的开国功臣都是遍布四海。江表十二虎臣里只有董袭和凌统来自江东,四英将中则只有陆逊出身江东,关张马黄赵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的州,且全部不是益州本地人。吴蜀建立时都不是普通的地方性政权,倒不如说是纠集了四方精锐的流亡政权。史书上称曹操“三分天下其有二”,这个说法极不靠谱,至少在曹魏政权建立初期,是根本没有办法做到三分天下其有二的。


赤壁之战的失败原本可以只是一场普通的军事失利,换成是刘邦或者刘秀在这里打输一场,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统一大业,但对于曹操来说,统一几乎已经化为了泡影。


大乱后孱弱的经济基础使得曹操对北方的统治极不稳固,赤壁之战后连年叛乱。建安十四年(209)淮南陈兰梅成雷绪叛乱,建安十五年(210)太原商曜叛乱,建安十六年(211)西北韩遂马超叛乱,建安十七年(212)河间田银苏伯叛乱,建安十八年(213)前后有十余万户口从江西逃亡到江东。军事上的失利令北方统治不稳的问题显露出来,政治方面曹操也陷入被动,他先是撰写让县令,后又与荀彧决裂。


这四年里曹操都无暇对孙刘发起大举进攻,也就是说在军事方面,赤壁之战至少拖延了曹操四年的时间。四年说长不长,但也足够刘邦打一次天下了。尤其对赤壁之战时的曹操来说,此时他的人生只剩下十一年的时间,要用最后七年来打败已经变得更强的孙权和刘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曹操攻打孙权有个特点,就是总在下半年出兵,然后在春天之前撤退。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南征孙权,次年春正月撤军。建安十九年(214)秋七月曹操南征孙权,冬十月撤军。建安二十一年(216)冬十月曹操南征孙权,次年春三月撤军。


这个特点在曹丕身上也得到了延续。黄初三年(222)冬十月曹丕南征孙权,次年春三月撤军。黄初五年(224)秋九月曹丕至广陵,次月撤军。黄初六年(225)冬十月曹丕临江观兵,同月撤军。包括后来曹叡司马师三路伐吴以及司马炎灭吴,无一不是在秋冬季节发兵。


原因很简单,这个季节处于长江的枯水期,吴军无法发挥出水军优势,只能与魏军进行陆战。但反过来说,这也说明了魏国的水军力量薄弱,完全没有和吴国水军相抗衡的实力。张辽在合肥大破孙权的事让人津津乐道,但与之相对的是,魏国后来却将合肥城废弃,修建了合肥新城,一大原因就是合肥城离河道太近,防守时会暴露在吴国的水军之下。曹丕三路伐吴时,西路大军几乎把江陵城完全包围,结果涨水期到来,魏军只能紧急撤出江上中洲,差点全军覆没。孙权还曾经在涨水期到来前亲自给曹操写信劝他撤军,曹操也只能照做。


魏国水军常年不如吴国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造船厂和造船人才。根据文献和考古遗址,东汉的造船基地大多分布在南方,而北方最重要的两个造船基地分别在洛阳和京兆,结果前者被董卓付之一炬,后者遭到李郭之乱的重创。用现在的话来说,曹魏政权在造船方面的工业体系是不完整的。


后来尚书仆射杜幾为曹丕监造龙舟,连洛阳都没开出去就在孟津遭遇风浪沉没,身为尚书台二把手的杜幾溺亡,当时还只是个尚书郎的诸葛诞也差点一命呜呼。等到蜀汉灭亡后,晋朝获得了益州的造船基地,刺史王濬大造楼船,他所率领的水军沿长江航行数千里,成为制胜的关键。


实际上曹操也一度获得了强大的造船基地,荆州的江陵夷陵长沙等地都有造船基地,三国志记载刘备南逃时就准备前往江陵夺取军械物资,其中显然是包括战船的。然而赤壁大败之际,曹操为了防止资敌,自行焚毁了战船,几个造船基地也被孙刘联军夺走。等到后来襄樊战役时,关羽从江陵带来的水军将魏军打得一败涂地,徐晃在解除了樊城的包围之后也只能对着南岸的友军望江兴叹。


水战上的劣势使得曹魏对孙吴的进攻被限定在了枯水期的三四个月以内,若无法在这期间取得决定性战果,就只能无奈撤退。这种情形恐怕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他在无意之中就开启了地狱难度。


而赤壁之战最后也是最大的意义,便是帮助江东集团完成了内部整合。虽然汉末的江东地区已经具备了割据的基础,但由于没有先例,因而内部人士对于是否反抗曹操出现了内部分裂。同样地,荆州的刘琮便是因为没能有效整合这些分裂意见,以至于无法形成割据。


支持反抗曹操的周瑜鲁肃甘宁等人都是贪乱之人,鲁肃曾对孙权说,凭他的出身足以在曹操手下混个一官半职,在东汉的框架下鲁肃这样的豪强按部就班地当上县吏郡吏轻而易举,运气好的甚至能当上太守,但基本也到头了。他不肯投降曹操的原因无非就是不满足于这个框架,他一再表示要让孙权登上帝位,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从龙之臣,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才干,这是东汉朝廷不可能带给他的。周瑜也对蒋干表示孙权兄弟对自己言听计从祸福与共,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至于韩当周泰吕蒙这些下级出身的人,就更是离不开孙吴政权,他们只能是孙权的铁杆支持者。


但对那些原本在东汉政权里有一定地位且又并非贪乱分子的人而言,曹操的政权对他们仍有相当的吸引力,代表人物就是张昭秦松。孙策曾经苦恼于众人不肯对自己行臣礼,孙权早期也有宾旅寄寓之士未有君臣之固的记载,王朗华歆等人更是想方设法都要回到北方。


而赤壁之战则是向这些人证明了,江东确实拥有割据自保的能力,对曹操抱有幻想的人要正视一个现实,就是江东大概要长时间处于孙家的统治之下。与其寄希望于重回东汉框架,不如投身于这个能够带给自己更大利益的未来政权。于是在赤壁之战后,亲曹的孙贲倒台,孙权从太守进位为州牧,成功完成内部整合。


综合下来就是,曹操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拿到了刘秀的剧本,然而南方已不是从前的南方,而是拥有了相当程度的农业基础和来自中原的大量人才,而曹操手中的北方正处于无比虚弱的状态。赤壁之战的失利令他失去组建强大水军资本的同时,还帮助江东政权完成了整合,而后他靠着仅剩七年的寿命在玩着一个地狱难度的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益州   江陵   建安   荆州   扬州   水军   东汉   君主   政权   赤壁之战   人口   三国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