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兹尼王朝的,相关背景

文|皮特休

编辑|皮特休

加兹尼王朝的建立

加兹尼王朝的兴起和发展与波斯萨曼王朝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它的继承者。王朝统治者虽是逊尼派,承认阿巴斯哈里发的宗主地位,但其社会文化承袭了萨曼王朝的波斯社会文化。萨曼王朝时期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兴盛,对加兹尼王朝的影响深远。王朝以波斯语为官方用语,并将其作为传播伊斯兰教的语言。

该王朝后期向东扩张至南亚次大陆西北部,进一步促进了印度文化与波斯伊斯兰文化的融合,经过后来几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度伊斯兰文化。

加兹尼王朝从兴起到衰落,王朝的版图在不断变化。在极盛时,王朝统治的疆域西至波斯西北部,东至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在式微时,王朝最终也盘踞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从始到末,次大陆西北部对于加兹尼王朝来说都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加兹尼王朝发展时期,伊斯兰教整体向西发展受挫,因此统治者们在此阶段将目光转向东方,开始向印度西北部地区扩张,在当地发展波斯伊斯兰文化

而与其相对的是,10世纪末12世纪初,印度北部正是群雄并起地方小政权林立,战乱频仍之时,各地王公在作战时也难以协调统一对抗外来势力

且当地宗教多样,本就存在各种竞争,此消彼长,同时也缺乏如同伊斯兰教的宗教组织体系

当时,也正是佛教衰落,印度教复兴的动荡时期。如此种种都为加兹尼王朝进入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推行伊斯兰文化提供了合适的时机与环境.

加兹尼王朝的奠基人阿立普塔琴是萨曼军队呼罗珊地区的总司令,他是一位中亚游牧部落奴隶军人。公元961年,阿立普塔琴参与了萨曼王朝权力继承的争夺战。这次争夺战失利后他前往阿富汗的加兹尼,推翻了当地的拉维克王朝并统治该地区。

公元977年,阿立普塔琴的女婿索卜克塔琴继位,他是加兹尼王朝实际上的开创者,在位期间大大扩展了加兹尼王朝的领土。索卜克塔琴之子加兹尼的苏丹马赫穆德,被认为是中世纪伊斯兰史上最有名的君主之一也是加兹尼王朝鼎盛时期的缔造者。

公元999年,马赫穆德打败了萨曼王朝末代君主马立克二世,开始采用“苏丹”的称号。从此,加兹尼王朝完全摆脱了萨曼王朝的臣属地位,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王朝。

1030年马赫穆德去世后,加兹尼王朝开始衰落。王朝面临来自塞尔柱人的威胁,双方进行了长达6年的战争。

马赫穆德时期

马赫穆德是加兹尼王朝最负盛名的苏丹,世人对其褒贬评价不一。在其统治时期,他立下每年都要征战印度的誓言。最开始几年他忙于应付与萨曼军队、喀喇汗、锡斯坦之间的纷争,在平定这些纷争之后,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征伐印度

他前后亲征印度共有17次之多,掠得大量金银财宝,洗劫神庙,俘虏印度士兵,带回大量战利品,如战象等等。

马赫穆德“征战的目的是向印度王公榨取贡奉,如黄金、大象、奴隶以及常见的为哥疾宁军队补充的兵源,而从印度神庙掠夺的宝物被带往哥疾宁,或者变成了可流通物,或者用以装饰宫殿、花园和清真寺等公共建筑”。

印度的财富与兵力是支撑加兹尼王朝称霸中亚的野心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次大陆西北部地区是加兹尼王朝的经济和军事的后方大本营。马赫穆德将俾路支斯坦、旁遮普、克什米尔和恒河上游地区纳入其统治之下。

马赫穆德在位时,将这些领土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苏丹及其官员统治下的区域,包括阿富汗、呼罗珊和花剌子模;第二是帝国边缘的附属国,定期向加兹尼的中央政府缴纳贡赋,包括伊斯法罕、哈马丹。第三是印度,当地王公向苏丹缴纳贡赋、提供大象和印度奴隶

印度地区对于当时的马赫穆德而言既不属于直接统治的领地,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附属国,他主要依靠当地印度教王公进行统治。马赫穆德主要将印度的征服地区作为常态化的称霸中亚的后方金库、兵源地,而不仅仅只是偶尔掠夺几次的财富之地。

他于1004年向旁遮普平原发起进攻,于旁遮普中部的首府巴豪梯耶战胜了当地的王公。他在使该领域划归成自己的疆域后,携带120头大象返回加兹尼城

1005年藉口要镇压业已皈依了伊斯玛仪教派的木尔坦的穆斯林总督,向木尔坦进发,木尔坦的总督亦因惧怕而逃至萨朗第布岛上。这样马赫穆德便占领了木尔坦和旁遮普的其他部分,经过这次征服,马赫穆德抵达了恒河流域的平原地带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马赫穆德通过军事扩张逐步吞并旁遮普地区,使该地区逐渐成为由他掌控的穆斯林地区。马赫穆德也不仅仅满足于扩张领土、掠夺财富,他在印度西北部和阿富汗地区也大力推行伊斯兰文化。

随着他的武力征服,伊斯兰文化也在印度西北部传播开来。王朝的统治者针对印度教徒采取了一种较为开明的政策,即便是像马赫穆德这样极其正统的逊尼派君主,也能给予印度教徒一定的宽容。

穆斯林统治者在次大陆的这一较为温和的宗教政策在之后当地建立的穆斯林政权,无论是在古尔王朝、德里苏丹还是莫卧儿王朝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民间交往也因此日趋频繁。马赫穆德的征战吞并使印度西北部与中亚、伊朗东部的广大地区以加兹尼城为中心连接起来,这为北印度与这些地区的商贸往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随着商贸的发展,往来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与中亚、西亚之间的穆斯林商人的定居点也开始发展起来。

这些日常经济方面交流的加强,促进了穆斯林同印度教徒下层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杂居甚至通婚,由此伊斯兰文化在次大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此外,苏非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该地区,他们在征服后的地区进行传教活动。比如与马赫穆德一起进入印度地区的胡吉伟利。他在印度用波斯语写下了《神秘的启示》这一部苏菲神秘主义宗教巨著,以解答当地穆斯林的问题。

马斯乌德时期

马斯乌德是苏丹马赫穆德的儿子,他也是一开始指定的王位继承人。但是后来他和他的父亲马赫穆德产生矛盾,因此马赫穆德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另一子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算不上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没有马斯乌德的雄才大略,他意志薄弱,喜好寻欢作乐,不视国事。故此一些军队首领和政府高官都私下与当时呆在雷伊的马斯乌德进行联系,求他来执掌王权和继承父业。

不过他推行的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的确让臣民得到了一段时间喘气的机会,为马斯乌德接下去的征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马斯乌德最终于公元1030年打败穆罕默德,将其囚禁起来,自己登上了王位。马斯乌德和他的父亲马赫穆德一样骁勇善战,他有惊人的力量,因此获得了“鲁斯坦姆第二”的称号

马斯乌德统治时期,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在其势力范围之内,他和马赫穆德一样派遣代理人在当地管辖。不过,由于印度旁遮普地区离王朝的统治中心较远,当地的代理人频频反叛,坐地为王,代理人一职三度易主,最后马斯乌德改为派遣王子马吉杜德前往旁遮普地区进行管理,不再派遣手下的外臣。

公元1040年,马斯乌德在丹丹干与塞尔柱人的战役中失败,气数将尽,但是,他仍然展现出一位有魄力的君主、军事家的形象。这位国王甚至在他的军官们变节时也毫不沮丧,英勇地驱马赶到战斗方酣的现场,他那种非凡的勇气,绝非其他君主所能相比的

可是,他的努力还是徒劳的;因为他举目四望,除了他亲自率领的那部分人以外,他的整个军队差不多都在飞速逃跑。国王就这样被遗弃了,扭转马头,踩翻敌人,手持利剑,为他本人杀开一条路。

从这些描述来看,马斯乌德和其父马赫穆德一样是一位非常英勇,有胆量的君主。但是,王朝大势已去,在塞尔柱人的进攻下,马斯乌德决定撤退印度

到了印度河流域,他的部队倒戈,将他逮捕并重新拥立他的兄弟穆罕默德为王,他最后于公元1041年在狱中被处死。据《贝哈基史》记载的内容来看,马斯乌德在位时期,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内耗严重

朝廷中两大派系的斗争、大臣之间的私人恩怨、突厥人和印度人的相互抗衡等各方面的内部矛盾突出。

不仅如此,尽管马斯乌德与其父一样南征北战,颇有成就,但是他的军事谋略并不如其父,经常不合时宜地发动远征,且狂妄自大,固执己见,难以虚怀纳谏。王国也因为内讧以及苏丹一些不明智的决策等原因开始衰落

苏丹马斯乌德统治时期的结束,标志着加兹尼王朝萎缩的开始。马斯乌德曾希望退居印度后招兵买马,组建一支军队,打一次“翻身仗”,但是他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他的后代也再没有能力重新复兴王朝的盛况。王朝向印度地区萎缩,中心开始向印度地区转移,拉合尔成为当时第二个中心城市。这些都为印度西北部地区真正进入穆斯林政权统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M.S.阿西莫夫,C.E.博斯沃思主编;华涛译.中亚文明史.第四卷,辉煌时代: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第72页.

[2]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奕良译.伊朗通史(下册)[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第287页邱永辉.印度宗教多元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第169页

[3]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奕良译.伊朗通史(下册)[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第295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王朝   马斯   马赫   穆斯林   伊斯兰   中亚   旁遮普   波斯   印度   背景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