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小安子咋死的

太监制度是一种畸形的存在。很早以来,为了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且不让独处深宫的后妃做出苟且之事,皇帝们使用一些被阉割的男人来负责粗重的工作。这些男人的心理受到了相当的扭曲,大多是一些变态的人,也是一些可怜的人。

宠信太监

明朝统治的数百年间,太监的权势极大,明朝的败落可以说有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太监干政。前有覆辙,于是清朝从顺治年间就设立“铁牌”,严格地规定,“内监有不奉旨出京者斩”、“后宫人等,干预朝政者杀无赦”。可到了清朝末年,这个规矩已经渐渐消失了。

晚年慈禧太后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最为受宠的太监之一。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听戏,而这个伶俐太监又有一副好嗓子,所以很得慈禧太后的青睐。再加上当年咸丰帝暴死,是安德海冒死逃出避暑山庄,给恭亲王奕诉送信才换来了密捕顾命大臣的成功和两宫的垂帘。安德海因此也更加跋扈起来。传说,恭亲王福晋的远房侄子阿布喀,匆匆上殿与安德海擦肩而过,忘了道一声“安公公好”,竟被安德海借机害死。不过,安德海也因此种下了祸根。

太监出京

同治八年(1869),同治皇帝大婚在即,安德海想借此机会出宫走走,他就在慈禧太后面前乘机密请,想亲往江南,督制龙衣。慈禧太后虽然很宠爱这个太监,但无奈祖制有规定,内监不得出宫。安德海知道慈禧太后向来喜好装扮,就说道:“江南织造向来进呈的衣服多不合适,现在皇上将要大婚,这龙衣总要讲究一点,不能由他随便了事。而且太后常用的衣服,也多是不合用的,所以奴才想亲自去督办。这样一来,太后您也风光不是?”这话说到慈禧太后的心里去了,就放安德海出京,不过也告诉了他,路上不要招摇。

安德海一出京,就把太后的告诫抛到脑后,一路上坐着大船,插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大旗招摇过市。沿途的官员们也争相逢迎巴结,百般讨好。

命丧济南府

这一天,安德海来到了山东德州立内。山东巡抚丁宝桢是当时有名的清官早就看不惯安德海的做派,他一得到着息,就知道这是个除掉此人的好机会。丁宝桢自知身份和资历不够,就派人将安復海在路上的行为,细细地写了一封信,连夜派人进京送到了恭亲王奕䜣的府上。

恭亲王奕䜣

奕䜣因为安德海以慈禧太后为依靠,干预朝政,早就有除掉他的心,一接到丁宝桢的密信,就瞒着两宫太后,以內务府的名义,下了一道密令:“着直隶、山东、江苏各督抚速派干员,严密拿捕,拿到即就地正法。”丁宝桢接到密谕,立即派兵追捕,在泰安县内抓住安德海,押赴济南。在府衙大堂上,安德海气焰嚣张地说:“丁宝桢,你连安老爷都还不认得,做什么混账抚台?”丁宝桢也不和他辩驳,便离了座位,宣读密令,读至“就地正法”四字,安德海才开始害怕,伏地哭道:“我是奉太后懿旨出来督办龙衣的,丁抚台,看在太后面上,望你饶我一命!”丁宝桢道:“你说是奉旨出京,圣旨何在?”安德海是奉了太后口谕,哪里有什么圣旨。丁宝桢看他无言以对,就挥手命人将他带出去处斩。


丁宝桢斩杀安德海

事后慈禧太后知道此事,可惜为时已晚,而且顺治皇帝订立的祖制,她也不能公然违反。这件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丁宝桢作为一名汉官,敢将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就地正法,也反映出清朝后期,朝廷倚重汉官,皇权削弱,汉人督抚权力增长这样一个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督抚   就地正法   明朝   密令   朝政   同治   山东   太后   清朝   太监   慈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