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时期,已有两亿人口的大明朝,为什么会因为缺钱而走向灭亡?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其原因很多,但无论哪个原因,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天下西攘,皆为帝王。一个王朝要想运转下去,就得有足够的财富,毕竟军队也是要吃饭的。明朝末期,崇祯就是因为没钱,才导致自己无法调动军队,眼睁睁看着农民军把自己逼上眉山,一个延续了200多年的王朝就这样被穷死了。明朝为什么会被穷死?这还得从朱元璋时代说起。

明朝建立初期,土地荒芜,人口凋敝,朝廷为了恢复人口和农业生产,采取了轻徭伯父,出台于天下的方针。一方面,明朝的田税政策十分宽松,到明中期的弘治年间,在明朝财政总收入七成以上的田税仅有2700万石左右,是宋朝1亿多担的零头多一点,此外,深切了解百姓疾苦的朱元璋还推动明朝放弃了盐铁税,将制盐、授盐的权力下放到了民间,如此一来,明朝的财政状况在王朝建立。初期就十分拮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又创建了军团制,让士兵自己种粮。他曾自豪的宣称,镇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客观的说,明朝初年的这一套政策是有很大作用的。青徭拨付让利于民的财政手段,积极推动了人口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为后来的制式打下了基础。但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明初的财政制度却逐渐脱离现实,为明朝的财政崩溃埋下了祸根。

明初的财政制度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方法,并不适合长期采用。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那就少收税,朝廷的收入不足,就让军队自己种粮。但这种理想化的状况是很难长期维持的。首先,在古代社会的局限性下,土地会不可避免的走向集中,百姓会慢慢的失去土地所有权,而集中起来的土地一般都是达官显贵和地方士绅所拥有。这些人在朝中对对。都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上下串联,从而达到瞒报田亩、克扣税收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田税是只会少不会多,如当时的山东朝城县,年税收约有两千两白金,但送到户部的却只有四百两,剩下的钱全部都被各级官府给贪没了。其次,被朱元璋引以为豪的军屯制度,本质上是对军户的一种剥削,就是要让军户来为朝廷养兵。刚开始的时候,军户们至少有口饭吃,还能忍一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上下贪墨横行的状况不可避免的蔓延到了军队中,各级军官随意加收下属军户的田税,通过各种方法吞没军户田产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军户的大规模逃亡,军屯制由此走向崩溃。而随着军屯制的明朝,又不得不采用募兵制来维系军队。可军屯制的存在就是因为明朝税收少才建立的,现在税收没有变多,却又要花钱。那财政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十分珍视亲情的朱元璋曾大举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并委派他们出镇边关。而且本着再苦不能苦朱家人的原则,明朝的藩王们不仅世袭罔替,而且藩王的所有孩子都能继续获封下一级爵位,并由朝廷发起俸禄。洪武、永乐时期,明朝皇室还没有大规模繁衍,开支并不大。尤其是洪武时期,藩王们不仅花钱少,还能为朱元璋镇守边关。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藩王数量开始变得不可控制,到万历时期,明朝的藩王数量已经从明初的几百人发展到了20万人。如此,朝廷花在藩王身上的钱也是水涨船高,而且更要命的是,不光藩王们花钱多,皇帝的内廷开销也是越来越大。明初的时候,皇帝质量高,内廷规模小,开销也不多。但随着明朝皇帝越来越懒,宦官参政开始出现,明朝内廷逐渐形成了24个衙门办事人员。随之暴增。到万历初期,明朝的宫廷开支达到了明朝财政总收入的1/10,如果再加上各地藩王的开销,那么朱明皇室的总开销将达到财政收入的1/2。

也就是说,明朝经过200年的发展,不仅收入没有增加,而且军事开支还越来越多,皇室的开支甚至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一半。如此下去,财政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为了挽回局势,明朝展开了一场自救行动。万历九年,在一代名臣张居正的主导下,明王朝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其主旨就是清占全国土地,将所有的徭役、杂税、田税统统合并,百姓从今以后只需按亩交纳定量的白银。如此一来,朝廷每年能有多少田税就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提高了各地士绅、达官显贵瞒报田亩数量、贪墨田税的难度,这便是著名的一条变法。到万历八年,明廷丈量全国土地为700余万顷,比。之前足足增加了230余万顷,由此明朝的填税收入大幅提高,为万里中心打下了基础。但明朝的这场自救行动的力度毕竟是有限的,其根本还是在对朱元璋留下的财政制度进行改良,并没有改变明朝僵化的财政体系。而且在张居正死后,各地的士绅们对朝廷税收的蚕食便开始死灰复燃,而随着这场自救行动的失败,明朝的财政将不可挽回的走向崩溃。在著名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开篇便是明廷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要对江南进行改稻为桑,以产出更多的丝绸去海外换取白银。虽然正史中没有这样的记载,但这一场景却基本符合明朝当时的境况。明朝初期,朱元璋曾仿照宋元两朝发行过纸币,但他印的这个纸币和宋元的纸币一样,都不是以实物作为保证,而是以朝廷的信用作保证。可当时的人又搞不懂金融规律,朝廷想印多少。

完全就是看心情。而且明朝还规定百姓交税时纸币不能超过三成,朝廷只印不收,明摆着就是抢钱,所以大明宝钞便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变成了废纸。可没有了纸币的同时,明朝铸到的铜钱又严重不足,中明一朝铸到的铜钱还没有宋朝十年铸的多,因此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碎银作为货币。到英宗朱启正时期,朝廷也开始默认将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如前面所说到张居正变法后,田税都要先换成白银才能上交。由此,白银彻底取代其他货币,成为了明朝的本位货币。可由于我国的白银产量低,明朝的白银只能从海外进口。隆庆时期,明朝为了搞到更多的白银,解除了海禁之后,大量的美洲白银涌入明朝,这使得明朝不再缺少白银,有了充足的货币,但这些大规模的海外贸易都是由江南士绅把持,他们上下其手,垄断着大量的财富,却不对朝廷的税收负责。所以海禁。解除,虽然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却并没有进入朝廷的口袋,而且由于朝廷无法控制白银,导致明朝本位货币的发行权落到了海外殖民者手中,这对一个王朝来说绝对是场灾难。果不其然,15世纪上半叶,由于日本这个中转站开始闭关锁国,加上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导致美洲的白银大都流向了欧洲。受此影响,明朝的白银数量迅速紧缩,价值随之走高,老百姓无力换茸银交税,不得不出售土地成为佃户,本就达到临界值的土地兼并问题急剧膨胀,一举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烈火。

而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不仅财政收入再次减少,军事支出也陡然上升,再加上关外虎视眈眈的女真人,使得本就入不敷出的明朝朝廷穷得叮当乱响。崇祯再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是大规模缩减开支,妄图弥补财政上的巨大亏空来支持他的军队。崇祯元年,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裁撤驿站内。机构已节省开支,结果钱没省下几个,却使得原本在驿站工作的李自成失业了。他这一失业就加入了农民军的队伍,最终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可崇祯13年,洪承畴率13万明军出关作战,为了不出意外保证胜利,洪承畴主张以稳扎稳打的方式耗死皇太极。可当时的明朝财政已经崩溃,根本没钱支撑长期作战,于是崇祯帝只能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结果就是明军被皇太极打得大败,亏输在关外,丧失了最后的主动权。三年后,在明朝与农民军的关键之战潼关之战中,崇祯也是不断催促孙传庭出击,没有做好准备的孙传庭不断上书崇祯,希望能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可崇祯那连耗子屎都没有的国库,哪还有条件让孙传庭慢慢来?孙传庭只能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和李自成决战,结果遭遇大败,丧失了明朝最后的资本。崇祯17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号称帝,崇祯却没有任何办法面对农民军的进攻,连军饷都拿不出来的崇祯一是政令不出,紫禁城各地民军在缺饷的情况下也都不愿意再为他卖命。

纵观我国历史,朝代兴衰一直都在进行,似乎每个王朝都逃不过由盛极衰的历史规律。不过,他们灭亡的原因则不尽相同,汉唐两朝虽武功强盛,却因军阀势力尾大不掉而走向灭亡,聚齐的赵宋王朝为了避免重蹈前人覆辙,不断打压武将,最终因为武力孱弱而亡于异族,而明朝则因为财政崩溃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进而使其在异族入侵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灭亡。历史皆为过往,现在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才是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崇祯   明朝   士绅   王朝   纸币   朝廷   开支   税收   人口   时期   走向   财政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