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土木堡是怎么输的

1459年7月蒙古高原的瓦剌部突破外长城,袭击山西大同、宣府,明朝边军毫无准备,节节败退,当时的皇上朱祁镇听说瓦剌来袭,直接急了,我知道你急,但你先别急,听我解释解释为什么他急。

原因很简单,当时大明朝遇上困难了,别看明朝体量大,血条厚,一副天下第一大boss的样子,但明朝北有蒙古袭扰,东有倭寇劫掠,南有云南叛乱,尤其是云南叛乱,历史上在陆川之战,明朝前后9年4次发兵,40多万人,最终也只是在1449年初换了个和谈。

瓦剌入侵的时候正好赶上明朝刚解决完陆川,明朝就是血条再厚也不能总挨揍啊,不得抽空回个血,不回血还一直挨揍,刮痧都能给你刮死。身为明朝大boss,明英宗要是一直等等再等等,大明朝真正要被活活刮痧刮死了,于是,22岁的明英宗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大明朝来了个两级反转,这个决定就是御驾亲征。


其实御驾亲征这事历史上许多皇帝都干过,比如汉高祖刘邦就喜欢御驾亲征,唐太宗李世民也喜欢御驾亲征,明英宗的曾爷爷朱棣也是个酷爱御驾亲征的狠人,但这里有个问题,人家御驾亲征是因为人家牛叉,明英宗是什么情况?朱祁镇九岁登基,他爹宣宗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跟汉朝帝文景之治比肩,所以明英宗这开局审神似汉武帝,但问题在于他只有开局,然后没了,可明英宗不这么想,他觉得我要是能御驾亲征打赢瓦剌,那岂不是比汉武帝还汉武帝,想到这里,明英宗做梦都快笑醒了,我这不是千古一帝,我这是万古一帝!于是明英宗效仿曾爷爷朱棣、爸爸朱瞻基,带着京城三大营20万人,还有一票大臣,浩浩荡荡就往大同赶,带大臣干嘛?让他们见证历史啊,万古一定要诞生了啊。

明军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从居庸关出内长城,一开始,明军确实是一路平推,最后顺利抵达大同,可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并存的,御驾亲征这事,虽然能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一旦玩脱了,皇上加一票大臣,那就是妥妥的大明朝外带全家桶,还给瓦剌免了配送费,大同有个地儿叫白登山,大臣一听觉得过于不吉利,所以就劝他,“皇上,咱回家吧,万一被瓦剌人包饺子,咱就全报销了”,这时候,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站了出来,“回家回家,就知道回家,知道啥叫星辰大海不”。

王振,司礼监掌印太监,明星宗的心腹,原本是个有理想的青年,甚至考中了举人,但再往上考中进士的概率无限趋近于0,在经历了现实的毒打后,王振脑海中不断想起李连杰老师的一句话,“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于是王振发现了一条最狠的,但最快的捷径,这就是一刀了断尘世间。他拿出一把杀猪刀,这一刀改变了王振的命运,这一刀改变了明英宗的命运,这一刀改变了整个大明朝的命运。

王振变太监后立马成了稀缺资源,举人文凭的太监相当于高材生,于是王振就成了当时太子朱祁镇的贴身太监,人称王爸爸,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对赛道人生就赢了50%。

等到朱祁镇9岁的时候,老皇上玄宗突然没了,太子顺利上位,王振就顺利成了新皇上的贴身太监,这一刀虽然让王振永远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他却得到了大多数人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权力。


现在有个问题,明英宗为什么要重用太监王振,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其实很正常,假设你是小太子,每天一睁眼就能看见太监处在一边,你想吃饭了,太监给你端上来吃的,你想睡觉了,太监帮你整理床铺,你捅了娄子,太监会帮你解决麻烦,你在太监面前完全可以毫不掩饰,轻松自在做自己,可你见皇上爸爸,就必须伪装成乖孩子,你见大臣,就必须伪装成好领导,你见谁都不自在。最后发现还是太监对你好,等皇帝爹死了,你登基之后,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拨人,一拨大臣,哪怕这人满脸大胡子,神似安禄山,就差把造反俩字写脸上了,你也只能拿他当忠臣,另一拨是整天照顾你的太监,并且他们的命运和你完全绑定,哪怕有那么几个人不靠谱,你也心里有数,是你你选谁,至于你问皇帝的亲戚,削藩削没了呗。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分天下二十四藩王,目的就是建立皇上的亲信——藩王集团,对抗大臣,也就是官僚集团,因为官僚集团诞生之初就有削弱皇权的倾向,直至最终完全消灭皇权,但朱允炆上台后,觉得官僚集团比藩王集团可靠,所以一个神龙摆尾就从分封制变成了削藩,结果就把自己削没了,朱棣登基后,认为我不需要另一个自己,于是被削藩搞惨了的朱棣决定继续削藩,屠龙勇士变恶龙,但这次削藩朱棣忘削自己儿子了,结果他儿子朱高煦在他爹死后就反了,理由是不能说我跟我爹差距很大,只能说我跟我爹一模一样,既然我爹能造反,我也能造反,然后他就被...经过这么一折腾,明朝只能把藩王集团彻底废了,但没了藩王集团,皇帝一看不对,谁替我对付这帮大臣?最后发现要么找娘家人,也就是外戚,当然结果就是外戚干政,要么就要找太监,绕一圈绕回来了,当然结果必然是太监干政,不过由于明英宗的娘——孙皇后,死活不让外戚干政,这就导致明英宗的选择只剩下太监,有人又问了,就选不出忠诚可靠的大臣吗?有是有,但自古以来我国有个优良传统,就是皇上有难,大臣围观,你看荆轲跟秦王绕柱的时候,大臣有几个帮忙的,但是崇祯吊死在煤山上的时候,太监陪着他一块死了,所以综合来看,朱祁镇还真的只能重用太监,太监虽然对皇上绝对忠诚,但特别容易干混蛋事,比如王振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开始明英宗肯定热血沸腾,但当他真的面对残酷的战场时,直接傻眼了,明英宗从小在宫里长大,身边都是好人,哪见过真实的战争场面,紧接着又有消息说瓦剌太师也先带10万主力杀过来了,明英宗一听害怕了,立马从万古一帝的梦里醒了,“不打了,我要回北京”。

但回北京也不简单,总共有两条路作为备选方案,第一条在南边,一路向东,经过王振的老家蔚州,然后从紫荆关进入河北,再北上京城,这条路优点是安全,缺点是路程特别长,比较费脚。第二条在北边,也就是原路返回居庸关,这条路优点是路程短,但缺点就是可能遭遇瓦剌主力,比较费命,人家王振也不傻,所以一开始走的是南边那条路,但是大军刚走40里,王振突然下令,“停,打住往回走”,因为这决定过于突然,后人就说是因为王振怕踩了蔚州老家的庄稼,但这纯粹是故意黑,实际情况是如果临时变更路线,原本从居庸关建立的补给线就会继续拉长,所以非常容易被瓦剌人切断,虽然你可以从南方紫荆关再新建一条补给线,但这样肯定要花很长时间,当时群臣跟疯了一样急着回北京,估计后期已经出问题了,所以根本没时间等新的补给线建好,大军只能硬着头皮原路返回。


而也先主力得到明军原路返回居庸关的情报,越过长城,紧随明军之后,同时在另一边,瓦剌另一支人马突袭边境的独石口城堡,守城的明军怯战而逃。这时瓦剌突破地形险要的山地,南下攻陷马营、赤城,最后攻陷永宁和怀来,等大军抵达距离居庸关30多公里的土木堡时,明军才得知通往居庸关的路已经被断绝,而此时也见的瓦剌主力紧随其后,明军面临两面夹击的态势,王振发现形势不对,赶忙下令大军就地扎营,但他犯了个错误,王振选择了没有河流的土木堡作为营地,这样大镇的饮水就只能依靠地下水,也就是打井,一般打井打个5~6米就能出水,但根据数据,土木堡所处的淮南县,1981年平均地下水位就已经深达23米,属于极端不适合打井的地方,如果明代地下水位跟1981年差不多,那么明军必须挖23米才能挖出地下水,23米什么概念?按照现在住宅一层楼2.3米的高度,相当于10层楼,你就可劲挖去,而瓦剌地处西蒙古,这里有大片沙漠,他们深知水对大军的重要性,所以瓦剌趁明军犯错的时候,直接把通往南方永定河道路给劫了,而而明军则浪费了大量时间在原地打井,刨来刨去结果都没水,在遭受连续的打击后,明军的精神集体崩溃。就在这个时候,也先的瓦剌主力赶到,明军错过了最后的纠错机会。接下来就是一场瓦剌对明军的单方面屠杀。

土木保之战,明朝20万主力大军被瓦剌太师也先歼灭,这是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败仗。明军逃命时,为了跑得快点,主动脱掉铠甲,结果很多人死的时候连裤衩都没有,真输掉裤衩,而对战败负有绝对责任的太监王振,据明史记载是被护卫将军樊钟用锤捶死的,樊钟下手前还大喊:“吾为天下诛此贼”。当然这里明史又瞎扯了,明英宗亲自写了一个碑,后人叫《明英宗谕祭王振碑》,碑文明确说,太监王振引刀自刎,虽然土木保持战惨败的锅,古人全都扣在了太监王振头上,但古人然这么说,是因为皇帝犯了错,你不能说,咱们没有这个顾虑,所以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蒙古是个游牧政权,主要活动范围,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新疆以及西伯利亚,这一代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无法进行稳定的农业生产,所以主要经济模式是游牧,但游牧生活不稳定。从诺颜山匈奴墓出土的大量装着谷物的陶罐看,草原政权十分渴望稳定的的农耕生活,因此北方游牧民族有充足的动力向南迁徙。

第二,蒙元政权被赶出旱地后分成了两部分,东蒙古和西蒙古,东蒙古由黄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亲属家族统治,这一波人是忽必烈的直属后代,我们称为蒙古的本部,明代称鞑靼,西蒙古最早是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统治,但主要构成是蒙古的另一个部落,叫卫拉特部,也称瓦剌,这两拨人矛盾很大,原因得从蒙古帝国说起。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重庆围攻钓鱼城时,咔嚓一下突然没了,由于蒙哥死得过于突然,蒙古内部就出现了一个终极问题,谁当下一任带头大哥,蒙古内部分成这两拨人,东蒙古占据的地区,支持自立为汗的忽必烈,西蒙古以及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三个汗国,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两拨人为了汗位大打出手,最后阿里不哥战败,西蒙古不得不臣服于忽必烈。

时间辗转到明朝,1387年,朱元璋命蓝玉北上扫清元朝残余势力,15万大军一路杀到捕鱼儿海,元朝大汗脱古思帖木儿眼见抵挡不住,拔腿就跑,但人与人之间往往是趁你病要你命,前面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失败后,他的后代一直记恨忽必烈一家,正好阿里不哥有个叫也速迭儿的后代,听说大汗落难了,于是找到大汗,把他咔嚓了,之后,也速迭儿跑到西蒙古瓦剌部另立中央,自立为汗,但大汗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尤其也速迭儿属于弑君篡位,东蒙古打死也不承认他,结果东西蒙古彻底决裂。恰好这之后没多久,明成祖朱棣“合法”的继承了皇位,迁都至北京,天子守国门。

为了保证首都的安全,朱棣对东西蒙古采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美式策略——战略平衡,既不能让东蒙古鞑靼统一草原,也不能让西蒙古瓦剌统一草原,维持东西蒙古的分裂状态,才对明朝最有利的。所以朱棣在位的时候,东蒙古强就打东蒙古,东蒙古被打残了,西蒙古想趁机做大,不好意思,大明天兵明维护世界和平,跟对付一个强大统一的蒙古比起来,战略平衡能省下不少钱,省得钱正好让郑和下个西洋,但朱棣死后,先是朱高炽,紧接着朱瞻基,都不愿意主动动用武力,尤其是朱瞻基,只见放弃了战略平衡策略,为什么这样?黄渤有句话说得好,“等你成功了有钱了,你会发现身边全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朱瞻基就是大明朝最成功的人,生下来就是王孙,27岁登基,周围人几乎把他当神一样的存在,所以朱瞻基会觉得这个世界上都是是好人,没有坏人,他以为只要满足瓦剌经济上的需求,就能保证两边永远和平,因此朱瞻基让明军全面转向了战略防守,至于东西蒙古的平衡,“关我屁事!”,朱瞻基大规模放开了瓦剌与明朝的朝贡贸易,允许瓦剌在大同、宣府设立马市,瓦剌使团到北京后还可以在会同馆,也就是今天的东郊民巷开设马市,所以为什么瓦剌入侵是从大同下手的,因为这条路他们太熟了,瓦剌趁这个机会狠狠赚钱,史书记载,瓦剌使团携带的牛羊、貂鼠、银鼠皮,动辄几万张。同时,瓦剌也在用从明朝赚来的钱扩张势力,1434年8月,瓦剌灭掉了东蒙古太师阿鲁台,完全统一草原,南侵变成了一个时间问题,而明朝自宣宗以来,连续25年没有大规模远征,做事能糊弄就糊弄,说话能多好听就多好听,所有人都在盛世下狂欢,最后成了瓦剌的外带全家桶,所以土木堡真正教给我们的,不是太监误国,而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明朝   土木   西蒙   蒙古   御驾   阿里   皇上   大臣   太监   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