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大捷后,郭子仪差点端了叛军老巢,却因一个意外痛失战略机遇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动静搞得很大,叛军势如破竹,二十几天就扫荡一千多里,席卷整个河北、攻克半个河南、拿下洛阳、锋指长安,如同吞象的巨兽。

不过安禄山的胃口再大,也不过一条长虫而已,随着战线的拉长,其攻势犹如强弩之末,吞进去的美味成了阻塞肠道的块垒。比如,潼关天险迟迟无法攻克,再比如,河北大地义旗高举。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前脚刚离开河北,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就分别在平原、常山举义,并且带动了周边六郡的响应。

面对困局,安禄山气得将狗头军师高尚叫过来一顿臭骂:你特么一个劲撺掇我谋反,还说是万全之策,这会儿前有拦路虎,后有群狼咬屁股,万全之策在哪儿?滚,老子不想见你了!

为了“护腚”,安禄山只好分兵,让蔡希德率兵一万去攻打常山。想想仍觉得不放心,又令史思明从幽州出发,率三万兵马攻打饶阳。

颜杲卿周边没有友军,仅坚持了八天就被蔡希德攻破,而饶阳则得到河间和景城两郡的增援,一直死扛着史思明。

河北诸郡的杂牌军,跟安禄山的燕军相比,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差了几个档次,饶阳被攻克只是时间的问题。

就在危急时刻,井陉关那边传来好消息——唐军来了!

☞嘉山大捷,唐军断了安禄山的归途

天宝十五载(756年)2月,李光弼率5000朔方军从井陉关进入河北,收复常山郡的战斗打响。

李光弼刚进入土门,当地8000团练兵就擒获叛将史思义来投。这就叫人心向背,原本兵微将寡的李光弼瞬间就有了1.3万人马,而且史思义在李光弼的感召下,供出了燕军的所有军事部署。

根据情报,蔡希德此时率领主力,正在配合史思明攻打饶阳,于是李光弼迅速围攻兵力空虚的真定。

真定是围堵井陉关的据点,远比饶阳重要得多,史思明和蔡希德被迫舍弃饶阳,转而救援真定。

可惜燕军的行动晚了,李光弼围魏救赵,不光救了饶阳,还拿下了真定,又提前布下伏兵,击败了燕军。蔡希德惨败,哭着跑到洛阳找奶喝了,而史思明则逃到九门闭关自守。

李光弼追至九门,双方对峙了四十多天。史思明试图截断唐军的粮草,派兵突袭石邑,却遭到阻击,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五月,郭子仪率军增援来了,燕军的兵力优势没了。

两位大佬齐上阵,一个史思明不够看的,很快九门被攻陷,史思明吃到他来河北的第二次败仗。好在这一次他做足了失败的准备,损失并不大,燕军又龟缩于博陵。

利用这个空档,郭子仪和李光弼趁机拿下赵郡,然后又挥兵北上,将史思明围困在博陵。

双方兵力大体相等,这种情况下围困是不会有结果的。于是郭子仪心生一计,下令大军回撤常山郡。

史思明果然上当了,你露出屁股我就咬,追!于是燕军数万大军紧追不舍。

郭子仪不紧不慢,以500名弓箭手断后,你追我就射,你不追我就挑逗你,惹得史思明抓耳挠腮,失去了理智,一脚踩进了陷阱。

三天后燕军追到沙河,累得呼哧带喘,还没倒过来气,郭子仪突然回兵迎头痛击,史思明第三次挨揍。

按理来说史思明算得上安禄山帐下第一悍将了,在李光弼和郭子仪面前就像小学生似的,频繁露出开裆裤。

得知史思明老是吃败仗,安禄山也有点坐不住了,他下令牛庭介率一万骑兵从幽州前去增援,又让喝足了奶的蔡希德率三万步骑,从洛阳出发北上增援。

这一下,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五万,几乎是唐军的一倍,其中还包括一万同罗、曳落河精骑。

面对劣势,老郭没有慌张,他说:“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

这也是战胜敌人的优势?真有点想不通,但事实上老郭还真说对了,史思明得到增援,泄光了的气又暴涨,胀得胸腔要爆炸:干,往死里干!

这一次郭子仪将战场预设在了恒阳东边的嘉山,唐军乘燕军未到,抢先修筑工事,里三层外三层,深沟壁垒。

史思明、蔡希德、牛庭介大军抵达后,老郭祭出“无赖战术”,燕军挑战,唐军就闭门不出;燕军休息,唐军就敲锣打鼓搞得燕军以为决战开始了;闹腾一天,半夜唐军又派出小股部队偷袭。

总之,唐军就是不玩真的,用少数兵力搅得燕军全军不宁。

这一折腾就是好几天,燕军全都累成了乌鸡眼,对唐军的挑衅也疲了。敲吧,闹吧,翻了天老子也要睡觉。

于是某一天,燕军被刀架在脖子上了才知道这回是真的。可怜的史思明短短三个月内第四次吃到败仗,而且败得很惨,被一举斩首四万,他披头散发,光着脚狼狈逃回博陵。

郭子仪大胜后,一边乘势包围了博陵,一边抬眼北望:下一步掏鸟窝!

☞灵武回援,郭子仪“掏鸟窝”计划流产

郭子仪上任之初,就曾经向唐玄宗提出了自己的平叛方略——避实就虚,直捣虎穴。

安禄山从幽州跨越河北,再从洛阳、陕州直抵潼关,形成一条两千里的漫长攻击线,在地图上看,就像一条长虫。其蛇头所攻击的目标是长安,而它的命门却在尾部的幽州。

郭子仪一眼看穿了安禄山的虚弱,他的策略就是固守潼关,用长安钓住蛇头,然后从河北直捣幽州,端了叛军的巢穴。

郭子仪的这一招够狠、够味!

首先,幽州是叛军的根据地,将士们的家属全在那里,一旦丢失将军心大动。

其次,叛军的粮草辎重,钱粮补给也主要出自幽州,“龙兴之地”沦陷无异于信仰的崩塌。

其三,叛军中有大量的契丹、奚族、同罗等少数民族士兵,端了幽州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归途。

其四,幽州遇袭,蛇头还不能全力救援,否则一定会被唐军出关追着打,很容易被前后夹击。

随着郭子仪、李光弼的连战连捷,河北的形式一片大好,十七个郡共推颜真卿为带头大哥,共举反燕大旗。

就在郭子仪、李光弼磨刀霍霍之际,却突然接到圣旨:停止军事行动,全军火速到灵武报道。

原来,唐玄宗昏聩,不听郭子仪的建议,非要逼哥舒翰出关作战,导致大唐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潼关丢了,长安也丢了,唐玄宗被迫跑到蜀地采风去了。而唐肃宗半路开小差,跑到灵武擅自登基称帝,并将老爸强行升级为太上皇。

换谁当皇帝是老李家的私事,不应该影响平叛大业嘛,唐肃宗为何无端终止了郭子仪的战略计划呢?

唐肃宗也有苦衷,当初他与唐玄宗在马嵬驿分道扬镳后,之所以选择去灵武,理由其实就一个,那地方属于朔方军,而朔方军则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有足够的能力保护他。

唐朝十大节度使,实力最强的当属范阳、河西、陇右、朔方和河东五大节度使,不过范阳、河东成了叛军,河西、陇右的主力基本报销在了潼关,唯独朔方军受损最小。

郭子仪就任节度使后,又收编了静边军,因此朔方军成了大唐最强,也是唯一的台柱子。

郭子仪去河北征战期间,心眼活络的朔方节度留后杜鸿渐给唐肃宗写了一封信,拼命表忠心,把唐肃宗“诓”到了灵武。果然,杜鸿渐这一手给自己换来一个宰相头衔。

不过,皇帝的安全固然重要,但平定叛乱才能保证这份安全的长久性,唐肃宗拎不清其中的轻重吗?

那你就太小看唐肃宗了,他让郭子仪、李光弼放弃河北,自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政治账优先于军事帐。在唐肃宗的账本里,长安和洛阳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幽州的军事价值。

因此,唐军的战略调整为以“收复两京”为首要目标。

这一点,我已经在李泌的“彭原对策”里分析过,不再赘述,下面我想谈一个问题,李泌的“彭原对策”与郭子仪的“掏鸟窝”是一回事吗?

☞差之毫厘,郭子仪与李泌的策略谬以千里

表面上看,李泌的主张跟郭子仪异曲同工,只是他的策略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但核心思想也是“掏鸟窝”。

英雄所见略同?不,我不认为是这样,虽然“彭原对策”的名气要远大于郭子仪的“掏鸟窝”,但要是要论可行性,“彭原对策”很难实现。

您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既然二人的方案都是打幽州,何来李泌的难实现?难道郭子仪的就容易实现吗?二人的方案差别究竟在哪里?

郭子仪的策略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用长安为诱饵,将燕军主力拖死在潼关,如此,唐军进攻幽州时就没有压力。即便燕军从洛阳分出部分援军,河北战场也足够消化叛军的增援。

因此,郭子仪“掏鸟窝”时,燕军的幽州是空虚的、孤立的。

李泌提出“彭原对策”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变,潼关和长安都丢了,燕军战线虽长,但唐军没办法牵制住他们。也可以说,唐军需要在某一点投入重兵才能牵制住燕军。

那不是被反牵制了嘛,总兵力有限,唐军在某一点投入重兵,进攻幽州的兵力就必然薄弱。

另外,郭子仪、李光弼撤军后,河北又全都落入叛军手中,人家全线是畅通的,虽说战线长了一些,但总归是能调动的。除非唐军有足够的实力,在燕军增援到达前拿下幽州。

这个难度显然太大,需要寻找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我认为,郭子仪的“掏鸟窝”可行,李泌的“彭原对策”基本不可行。

如果唐玄宗不强逼哥舒翰出潼关,哪怕再拖一个月,当安禄山得知自己的老巢被郭子仪百般蹂躏时,他该怎么办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叛军   饶阳   灵武   潼关   常山   朔方   幽州   鸟窝   老巢   长安   河北   机遇   意外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