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中俄关系或将开启新篇章!

#历史开讲#

17世纪中叶,随着俄国势力推进到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清王朝征服蒙古高原,两国开始成为领土毗邻的两个大国。从此两个开始相爱相杀的大国交往史,也为双方开展贸易创造了地理条件。

一场“雅克萨之战”,令沙俄尝到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厉害,知道暂时从清朝手里占不到什么便宜。而另一个大背景下,清朝当时也正在积极准备平定准噶尔的战争,不能长时间两线作战。而沙俄这里,他们和土耳其也一直处于战争的状态,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了和沙俄争夺世界霸权,双方前前后后打了长达241年的时间,平均不到20年,就要兵戎相见,因此对于沙俄来说,和清朝谈判以避免树敌过多,所以也不想扩大战争的态势。由此谈判几经波折,可以说相对势均力敌的双方都选择了相对妥协的方式,最终达成了协议。

尼布楚谈判,双方前后几次提出的划界方案

1689年9月,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清朝与俄国东部边界。条约规定: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但条约中没有确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两国严禁越界入侵和收纳逃人。

虽说《尼布楚条约》的主要意义在于划定两国边界,但也为中俄贸易开启了新篇章。该条约规定,“两国今既永修和好,嗣后两国任何持有通行路票者,均应准其往来两国之间,任便贸易”。中俄开始以国家名义正式承认两国边境贸易的合法性,并首次明确了两国可持执照往来,允许贸易互市。康熙三十二年(1693)又定制,准许俄国每隔3年可来京贸易一次,每次不得超过200人。从此,中国商品尤其是茶叶开始由俄国的国家商队,通过官方陆路贸易的方式运入俄国。

1695俄国伊尔库茨克长官为由莫斯科派遣商人前往中国贸易请照约办理事致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函(部分)。

如果说《尼布楚条约》的主要意义在于划定两国边界,雍正六年(1728),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的主要意义则在于使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文化往来进一步得到加强。条约规定:“按照所议,准其两国贸易。······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愣河之恰克图、尼不潮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毋庸取税。”自此,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次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

买卖城

根据《茶叶贸易实务》一书记载,早在明朝崇祯年间,中国茶叶就开始由西北边境陆路运销俄国。茶叶首次到达圣彼得堡是在1618年(一说是1638年),俄国使者瓦西里·斯塔里科夫奉命出使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以茶叶招待瓦西里一行,并拿出200包茶叶作为礼物,请瓦西里转交给沙皇,这是中国茶叶输入俄国的开端。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逐渐征服了俄国人,成为其生活必需品。茶叶具有消脂功效,尤其是西伯利亚以肉奶为食的游牧民族,到了“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17、18世纪,海路不畅通,丝绸之路淡出,俄国对华贸易却因新辟的茶路有了保障。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为两国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俄国对茶叶的巨量需求,催生了多条自中国南方茶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据相关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经恰克图运至俄国的砖茶达7000普特、白毫茶6000普特(每普特重16.38公斤)。到了嘉庆十五年(1810),这两种茶叶的运货量已高达7.5万普特。中俄间的贸易发展使得中国茶叶真正从稀有的礼品转变为大宗的商品,“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传统由此形成。

庞大的茶叶市场空间和高额的利润,晋商从福建贩茶到恰克图可赚3倍左右利润,驱使晋商不辞艰辛,南下江南茶区,北通朔漠草原,开辟了一条长达5000多公里的茶叶转运线路。

俄国商人也能从茶叶贸易中也获取了巨大的好处,特别是在恰克图贸易的黄金时期,俄国商人获利颇丰。19世纪上半叶,俄商以700万元在恰克图购买的中国茶叶,可在下诺夫哥罗德集市上卖得1800万元,获利在一倍以上。利益促使俄商让茶叶贸易在俄罗斯境内,由东向西继续延伸,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主要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总长1.3万公里。

在中俄商人的共同推动下,一条自中国南方茶叶产地至俄国内陆腹地的茶叶陆路贸易路线被开辟出来,这条“万里茶道”在17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并逐渐繁荣起来。

▲万里茶道路线示意图

到19世纪上半叶,中方的“买卖城”已发展成为漠北的商业中心,城内店铺林立,房舍整齐,汉人、蒙古人和俄罗斯人等不同肤色和操着不同语言的客商云集于此,熙来攘往,井然有序。俄方的恰克图市圈也很繁荣,城内建有教堂、官衙、商店、客栈等,城外还开辟了商业区专供外来商人居住。每逢开市,南北两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恰克图成为驰名中外的商业都会,被誉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恰克图茶叶交易情景

中俄贸易的兴盛离不开清王朝盛世一统的支撑,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外强中干,两国均势打破。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62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另外随着工业革命,后来铁路及海运的兴起,俄商基本把中国商人排除在外,独占了中俄茶叶贸易。后来中苏交恶,中俄茶叶贸易完全中断。

17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浪潮不断向东欧滚滚袭来,后发的俄国一直刻意去避免直面欧洲,开始把视线转向东方。俄国不断向东扩张,与另一个庞大的经济圈——以中国为中心,坚固而体系复杂的东亚经济圈,建立了地缘联系,俄国渴求与之建立起贸易联系。

俄国是全球化下较早与中国开展合法贸易的列强,与西欧各国在全球广泛开展的海上贸易有所不同,陆路贸易是中俄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当中国国门最终为英国坚船利炮轰开之时,俄国开始改变最初相对公平的贸易方式,试图对中国广阔的市场分一杯羹。

回头看,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茶叶贸易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横跨欧亚大陆的中俄“万里茶道”至今仍被俄罗斯人称作“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综上所述,历史表明中俄作为比邻的两个大国,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平等相待、互尊互信,中俄关系或成为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沙俄   西伯利亚   俄国   尼布楚   中俄关系   陆路   新篇章   条约   中国   茶叶   世纪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