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轰动的大案,“同光三大案”之一,东乡血案是如何收场的?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我们都知道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投名状》是根据晚清大案“刺马案”改编的,所以“刺马案”也因此被现在的人们所熟。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和“刺马案”同样的晚清大案——“东乡血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东乡血案的来龙去脉。

电影《投名状》的剧照

一、血案发生之政治背景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要想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发生事件的政治背景。

在清朝前期的时候,雍正皇帝期间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土地政策。意思就是,农民只需要缴纳地丁银一项税就可以了。

所谓的地丁银,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农业税。就是粮食收获后,一部分换成铜钱缴给政府。

这里有一个前提很重要,就是要把上缴的税换成白银。同时,清政府也规定了铜钱和白银的兑换标准。

(雍正时期的税收票据)

到了清朝同光年间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加上清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昏庸无能,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内忧外患的叠加,导致清政府的财政即将崩溃。

为了多增加税收,不得不向百姓加征税收,于是就加重了西南地区的赋税,尤其以四川最为严重。

而且在实际征收的过程中,各级官府又层层加码,到了百姓头上,实际征收的税已经超过规定的数十倍,大部分百姓已经无力承担这沉重的赋税。

政府征收不上来,就组织当地豪绅成立了一个中介机构——捐纳局,先由豪绅垫付百姓所有税款,然后豪绅再通过捐纳局向百姓征税。

(豪绅在捐纳局)

豪绅可不是善良的慈善家,垫付了百姓的税款,肯定想着数倍的赚回来,所以就无所不用其极般的增加各种征收标准,而且还把铜钱兑换白银的标准随意大幅度提高。

而且也从来不会公示各种税收的具体名目和款项,如果有人不顺从,豪绅联合官府就会以“偷税漏税“的罪论处。

(清末百姓生活照片)

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下,百姓的艰难处境可想而知。可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当人们的生存都没办法保证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人挺身而出的

二、挺身而出的英雄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四川东乡县的一个农民站了出来,他叫袁廷蛟。

袁廷蛟和地主叔叔商量就想着一起去京城告御状,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动机完全不同,袁廷蛟是为了能够让百姓减少苛捐杂税。

而他的地主叔叔,则是因为想加入捐纳局而不得怀恨在心才要告状的。

袁廷蛟和他叔叔,在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去到了京城,找到了步军统领衙门,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递交了状纸,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把他们押解回四川,交给了四川的总督处理此事。

可想而知,四川总督吴棠对于他们的越级告状不满,于是就将他们杖打一顿,并让戴枷锁一个月。却并没有理会他们的状告。

(清朝官员杖打图片)

第二年,袁廷蛟继续向县长状告豪绅私加苛捐杂税。可是县长和豪绅本来就是蛇鼠一窝,县长就指责袁廷蛟诬陷,驳回状告。

然后袁廷蛟就又去省里告状,四川总督吴棠就把案件交给市里和东乡县查办,而且豪绅里边有一个人,就是候补知府张裕康。知府相当于市长,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各级官府官员并不当回事,只是一味的拖延而已。

同时豪绅们找到了袁廷蛟的地主叔叔,同意他进入捐纳局,于是就剩下了袁廷蛟一个人孤军奋战,同时也失去了地主叔叔经济上的支持,状告变得更加艰难。

但是他早就下定决心,和豪绅们对抗到底,所以他也并没有放弃。

然后袁廷蛟继续向省级的总督衙门状告,要求官府清算各种税款,制定详细的相关纳税政策。但是毕竟人单力薄,官府并没有理会他的请求。

但是袁廷蛟为民请命的义举在百姓中间传开了,都开始自发支持他。在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的三月,袁廷蛟和数十名百姓,在捐纳局门口要求清查税收帐目,由于人少,被赶走。

2个月之后,袁廷蛟和近千人,在东乡县城墙外竖立了“粮清民安“的白布,并不断呐喊,人也越来越多。县长无奈,只能大闭城门。

于是百姓就在城外坐守了三天,最终惊动了知府,来到了东乡县,知府向百姓承诺,减征捐税,让袁廷蛟,官府和捐纳局一起清查历年缴税情况。

(百姓在城墙外聚集)

就这样,袁廷蛟和百姓终于散去,算是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目的。

状告终于平息了一段事件。可是事与愿违,平息下的安静却酝酿了更大的危机。

三、东乡血案的发生

百姓们得到了知府的承诺,可是事情并没有顺利进行。

豪绅们一直各种理由拖延清算帐目,后来直接找人假扮官差,四处散播谣言说,官府要捉拿袁廷蛟,导致了人们都不敢再去官府查账,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又过了7年,光绪十年,即1884年10月,东乡县换了县长,新县长孙定扬和豪绅沆瀣一气,又将铜钱兑换白银的比例提高,并不断派人催收税款,这个事情就成了血案发生的导火索。

百姓们再次爆发了,袁廷蛟继续和百姓要找捐纳局清算帐目与此同时,土匪头子吴奉山, 贩卖私盐的马洪仑也带着各自的小弟加入了,想着趁火打劫。

至此,事情变得逐渐复杂起来了。

2个月之后,团练的团首,相当于公安局的局长,李开邦和吴芳体找来豪绅和袁廷蛟等代表去清账。

当晚先让袁廷蛟等人在旅馆休息,第二天清账,但是当晚2位团首就放火烧了旅馆,并诬蔑袁廷蛟等人纵火,结果就是除了袁廷蛟命大逃脱,其余百姓代表全都被杀。

此事件之后,官府更加肆无忌惮了,继续增加税收,至此百姓和官府,捐纳局的矛盾彻底激发,并由此引发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流血事件。

(清朝官兵和百姓斗争)

民间一些人组织一些小团体,开始和官府,捐纳局进行互相的殴打报复,时常会有死伤的事情发生。

因为之前有土匪和贩卖私盐的头目参与,所以官府和捐纳局就向四川总督报告袁廷蛟等人联合土匪造反,要攻打东乡县城,请求发兵剿匪

四川总督吴棠就派李有恒,雷玉春,谢思友等人率兵前去平乱,之后就立马卸任了总督,由文格担任新总督。

其中,谢思友在途中查出了并非袁廷蛟等人叛乱,并向新总督报告,但是新总督文格并未理会,至此可能阻止血案发生的希望就没有了。

李有恒,雷玉春两个人并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只想借此机会建功立业。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百姓听到官兵的行径,都跑到了山寨里。

可是四川多山,山寨也多的地理优势,并没有拯救得了百姓。

在上山追剿土匪和袁廷蛟等人的路上,遇到的不管老幼妇孺,皆没有逃过官兵的追杀。

等到百姓们都上山了,官兵在当地豪绅的带领下,先是洗劫村庄,然后就是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段,将各个山寨逐一攻破,不管是土匪,百姓,孩子都没有逃过厄运。死者数以千计。

(清兵在山寨图片)

袁廷蛟比较幸运,逃过了官府的层层围剿和追杀。最后和父亲来到了京城,准备继续告状,但是很快就被巡城的官兵抓到,移交到了刑部审讯。

血案已经发生,悲剧已经酿成。屠戮了数以千计的百姓,东乡血案就这样发生了。

四、东乡血案的收场

袁廷蛟的状纸经刑部终于到了朝廷,同时在朝为官的监察御史吴镇就是四川人,东乡县发生叛乱之后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家乡。

最后也从当地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就上奏了朝廷弹劾了文格和李有恒。

朝堂一片哗然,慈禧下令李瀚章和文格共同查明此事,但是李瀚章不久就又改任去了湖广,查案的工作就由四川总督文格负责了。

不出意外,调查结果就是袁廷蛟叛变,李有恒平叛有功,平叛过程虽有一些小错,但是无伤大局。

一些四川籍在京官员,都多少听说了此事,认为文格不辨是非,颠倒黑白,所以集体联名要求重新彻查此事,最后也都提供了一些李有恒等人滥杀无辜的证据。

然后慈禧下令让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查明此事。

丁宝桢这个人,是靠着镇压太平天国有运动起来的,对农民反叛很反感,并没有秉公办理。他避重就轻,淡化李有恒等人的罪行,判定袁廷蛟谋反。

慈禧将丁宝桢的调查结果在朝堂议论,但是很多大臣表示反对,更有人直接弹劾丁宝桢有意偏袒李有恒。要求另派人查办。

慈禧又派了两江总督李宗羲查办此案,李宗羲是四川人,接到旨意后,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调查,而是暗地里调查走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之后,就上报了朝廷。

(清朝官员判案图)

由于丁宝桢和李宗羲的调查结果完全相反,且各执一词,慈禧又派礼部尚书和侍郎查办此事。半年之后,礼部尚书和侍郎两边都不得罪,给了一个折中的调查结果。

最后没办法统一,晚清重臣张之洞上奏,既然多方各执一词,那就由刑部直接审理。而后慈禧准奏,刑部经过了一个月的审理,最终出了终审判决。真相也终于水落石出。

李有恒被斩首,东乡县长孙定扬被斩首。

其余各人都被不同程度的判处。袁廷蛟最后判定虽然没有谋反,但是聚众闹事,引发血案被判斩首,但是袁廷蛟父子早就被丁宝桢在狱中暗杀。

至此东乡血案彻底结案。

朝廷为了安抚人心,铸铁碑“永不加赋“立于东乡县衙前。

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袁廷蛟,也根据袁廷蛟事迹撰写了很多戏文,经典川剧《巴山秀才》的故事原型就是袁廷蛟。

(纪念袁廷蛟的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东乡   血案   豪绅   东乡县   知府   晚清   官府   总督   大案   土匪   收场   百姓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