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在归绥(十四)—归化城的东路馆子

归化城的东路馆子

一 翁

饭店门前的愰子

清朝光绪年以前,归化城除了药铺、黑皮坊、镖局行业由河南武安人、河北辛集人和山东会州人经营外,大部分行业由“山西帮”控制。

从天津的进口货、北京的精致品和冀鲁豫三省的土特产也由山西的“庄口生意”人派人前去贩运。平时街上的外地人,不外是卖花生、辣椒、山里红的所谓“岽子”以及“京花儿挑子”的东路小贩,这些人是下不起馆子的,只是随着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对外国商人放开了限制,东路客人才渐渐地多了起来了。


慈禧太后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有两个给慈禧太后逃难时办皇差发财了的厨师,一个是山东人傅魁,另一个是太原人王昌,这两个人联络给贻谷将军做饭的鄯厨子和在“二府衙门”包饭的山东人苏长海在小东街关帝庙戏台后成立了“聚锦堂”饭馆,把崔挠狮从“景福居”叫出担任经理,由傅魁拉拢洋行,王昌拉拢茶庄、票号,鄯厨子和苏长海拉拢贻谷手下的办垦委员及其他官员,崔挠狮又带出“景福居”白温等一般人给跑堂烙饼。四个“官厨子”和一个“坐地虎”联合起来开办了一个“东路馆子——聚锦堂”与本地饭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使“小班馆子”从此走起了下坡路。


贻谷将军

“聚锦堂”是一个典型的东路馆子,在归化城开设了不到三年,但对归化城的饮食业影响很大。它先是以“满汉全席”吸引顾客,开席时一圆桌也坐十二人,席面上陈列着四高摆、四水果、四干果(糖、炸花生、炸杏仁、五香瓜子)、四道脯(桃脯、梨脯、密枣、哈密杏)、四密碗(乳酪、西瓜酪、乌梅酪、杏仁酪)以及十六个冷荤。



蝴蝶海参

菜肴是,四个大件(鸽蛋燕窝、扒鱼翅、扒海参、密汁莲子)、四个烧烤(烤鸭、烧鸡、烤方子、熏鱼)、八个小菜和八个座底(四喜肉、神仙肉、汆鱼丸,汆鸭肝、扒白菜等)。


烤方子

中间还有四道腰饭(喇嘛糕、芙蓉糕、钦差饼、炸元霄)和四道茶(山查酪和乌梅茶等等),宴会从中午一直吃到掌灯,因为吃到中间都要躺下抽大烟,所以没五、六个钟头结束不了。

一桌“满汉全席”定价四十八元,加上其它开销总在五十大洋开外。

归化城的“小班馆子”比较保守,从不到外面卖饭,而“东路馆子聚锦堂”则常常派堂、灶两方面人到外面做包饭的买卖,那时洋务运动已经开始,山西祈县的大财主乔务的儿子“称意子”每到夏季要来归化城避暑,住在他自家的字号“通顺店”里。由于他是“乔百万”的儿子,在绥包两地有好多商号,在归化城除了留茶庄、票号客人的“通顺店”,象“法中庸”钱铺、“大德通”票号、“大德通”粮店都是他家独资经营的生意,因此他一来归化城各行各业都想巴结,人们请他吃饭,他也请人们吃饭,虽只短短的两个月,可给“小班馆子”和“聚锦堂”却带来了一个营业上的“旺季”,买卖顿时活跃起来。


清末民初的时候,归化城的商民们每到夏季盛行到乡下看戏,谓之“踩青儿”。商号的掌柜们“踩青儿”时都带着自己的厨师,在戏场中支搭帐篷,立起炉灶和茶汤壶,铺上骆驼屉和栽绒毯子躺下抽大烟,并备有桌凳在那里吃饭。“

称意子”除了也好这口之外,完全是外国人的打扮,留着日本人的“仁丹”胡子,穿的是长统马靴,在街上骑自行车,到乡下看戏则骑备有洋鞍的剪掉半截尾巴的高头大马。归化城人骑自行车和洋马还是称意子给时兴起来的,他对“聚锦堂”的菜和归化城的糖饼很感兴趣,每年赴乡下“踩青儿”时“聚锦堂”便专门派傅魁和白温跟随着“通顺店”的帐篷特意为称意子炒菜、烙饼,随着戏班子在近郊各村巡回流动。

“通顺店”给财主特别制做的帐篷四周有院墙式的围布,能把做饭的小席棚也围在里面,进了门还有影壁,帐篷开有窗户,可摆四、五张圆桌,从远望去好象一座蒙古小召庙。

“称意子”白天下乡看戏,晚上回城睡觉,“聚锦堂”的人却一直得守在乡下。不过据那些年的人们说:“白温那时还是个烙饼的‘帮角’,分小费时顶不了整股,却跟上称意子转游上十天半月就能分到五、六两银子。”

“聚锦堂”柜上的利润可想而知。

然而,说话到了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鹿钟麟带着樊祥由北京路经山西来查办“贻谷被参案”,贻谷随之被革职,清廷撤销了办乌伊垦务总办委员会,红火了没几年的“聚锦堂”也连带受了些影响,后来,随着鄯厨子跟随贻谷回京,红火一时的“聚锦堂”不得不宣告停业。从此,“小班馆子”虽然去了一个劲敌,但也仅支撑了三、二年,即因辛亥革命和外蒙古独立这两椿大事,归化城的外路交通中断,“通词行”被火线隔在草地,市面日渐萧条,“小班馆子”更加门庭冷落。


1921年,京绥铁路通车以后,车站设于新旧城马路以北的崔家沙梁(即现今的呼和浩特火车站),各洋行纷纷由南头起移到北头起,分别设在太平街、太平召前和东西北沙梁的牲畜皮毛店内,归化城的这条老街开始繁荣起来,东路其它行业也都在这条街上租赁门面,修建楼房,后来把南城门和鼓楼也拆除了,这条街便成了后来最为繁华的大北街。两旁多是东路人所开的馆铺、澡堂、鞋帽店、钟表铺、西药行、镶牙馆、照相馆这样的时兴行业,“东路馆子”更是雨后春笋般:什么“便宜斋”、“聚锦楼”、“聚仙楼”、“蜀珍饭店”,九龙弯路口有“庆云楼”、“鸿庆楼”,“庆丰居”、“又合居”,大什字东南拐角又有“同和居”,平康里有“四时春”、“光华居”、“华宾楼”,西马道巷有“原德福”,“荣升元”和“聚锦楼”中间插进了一个“义德成”,“荣升元”南边又出现了一个“馅饼粥”等等、等等。



从北门里至大什字一里长的街面上居然挤了几十家饭馆,“东路馆子”毕竟根基浅显,没有本地馆子的资力雄厚,结果是谁也没有长久,最后随着1932年兴起的本地饭馆“麦香春”(国民党绥远省党部注资)和“凤林阁”的强力竞争纷纷倒闭,从此彻底让位于本地馆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东路   馆子   乌梅   光绪   称意   票号   厨子   通顺   小班   山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