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人-大清帝国战斗力最强的存在,支撑满洲八旗最后的颜面

导语

纵观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不管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开疆拓土,还是满清后期饱受内忧外患的落后颓势。

总有这样一群民族,这样一群士兵,他们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利益而不惜牺牲一战。他们虽然人数万余,但却是那个时代亚洲战斗力最强的存在。

从平定准噶尔汗国、镇压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到翻越喜马拉雅山打击廓尔喀,从广袤无垠的草原戈壁到高寒恶劣的青藏高原。

他们参与清朝几十场战争,立下大小功劳无数,被后人赞誉为大清帝国的“核武器”,也是支撑腐朽不堪的满洲八旗的最后颜面,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大名鼎鼎的索伦人。

索伦人的起源发展历程

所谓索伦部,是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族的合称,索伦是满语,翻译为汉语是“猎手”“先锋”的意思,同时索伦部也被称为野人女真。

他们长期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及黑龙江中上游的森林之中,由于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加之距离中国较远,中原文化辐射薄弱,因此成为三大女真部落中最为原始落后的部落(另外两个女真部落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

明朝末年,当索伦部还在过着刀尖舔血的渔猎生活时,建州女真已发展出部分农耕经济。

进入17世纪,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不断扩张,逐渐统一整个东北地区,索伦人被编入满洲八旗中。

虽然索伦人经济、社会生产方式落后,但生性淳朴,体格健壮,骁勇善战,战斗力十分强悍,深受满洲权贵集团的喜爱。

1644年,满清政府率领八旗铁骑几乎倾巢出动南下,入主北京,由于东北地区防务空虚,索伦部便被留在黑龙江,作为八旗军的后备力量。

八旗铁骑在入关后的十几年里,先后消灭李自成大顺政权、张献忠大西政权以及南明政权,成为中华大地新的主人。

在满洲八旗驰骋中原的同时,索伦部还在关外过着潇洒自由的野外生活,他们由清廷设置的黑龙江将军统一管理。

按此规律下去,索伦部世世代代会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造化弄人,索伦部到底没能逃脱历史赋予他们的艰巨使命。

满洲八旗的迅速腐化成就索伦部从“预备役”转向“王牌军”

满清政权统一全国后,给予八旗官兵大量优待政策,将汉人地主掌握的大量土地田产分封给八旗,而且八旗官兵作为专业军事力量,无需从事任何劳作就可按月领取饷银。

随着承平日久,八旗官兵逐渐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由于他们不再需要为生存而奋斗,所以原先马上民族血性善战的精神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安逸享乐。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八旗作为满清政权最为倚仗的力量自然成为平叛的主力,只可惜过了十年太平日子的八旗早已失去战斗力,八万八旗军在对战吴三桂的五万骑兵时被打得抱头鼠窜。

在接下来的多场战役中,不仅是士兵毫无战斗力,就连统帅也无谋略,经常是大军乌压压的一片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康熙虽然依靠汉军的绿营兵平定三藩,但八旗官兵的拉垮表现让康熙惊愕不已。

经此一战,康熙认识到八旗在短短十年迅速腐化堕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中原地区的安逸习惯造成的。

绿营兵虽然勇猛,但是是汉人,并不可信,清政府赖以生存的根本还是满人军事力量,于是康熙将目光瞄向关外。

彼时黑龙江流域的索伦部依然过着渔猎生活,整日与虎狼熊罴搏斗,在这苦寒恶劣条件的锤炼下,不仅吃苦耐劳,而且从小练就了强悍的体魄和过人的骑射本领。

他们骑术高超,箭法极准,矢无虚发,因此这些来自深山老林,未受到八旗腐败习气渲染的索伦部成为康熙倚仗的兵源。

为了保持其战斗力,清廷不仅隔绝八旗子弟与之交往,防止其沾染不良作风,还下令禁止索伦人农耕生活,只许渔猎,并且要求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兽皮。

这样一来,索伦人只能年复一年地驰逐于山谷林间,捕貂猎兽,同时清廷每年两次对索伦人实行春秋会操制度,系统训练他们的骑射本领,一次训练就是四十天。

这样的封闭式训练确实取得不错的效果,康熙《龙沙纪略》记载:

“索伦人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焉。”

乾隆也称:

“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临战甚是得力,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

因此从康熙朝以后,索伦部就成为清廷最为倚仗的军事力量,也是八旗官兵最后的脸面。

索伦部挞伐四夷,成就康乾开拓之功

康熙到乾隆的百年时间是大清帝国不断走向强盛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满清政权巩固统治,消弭内乱到开疆拓土,征伐四夷的阶段,也是索伦部大放异彩的时代。

从西北的茫茫戈壁草原,到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再到热带丛林密布的中南半岛,到处都有索伦士兵作战的身影。

公元1755至1758年乾隆平定准噶尔期间,乾隆为了消灭这个纠缠清朝近百年的劲旅,特调集一万索伦精锐作为前锋。

他们在战场上勇猛冲锋,万箭齐发射垮准噶尔人的阵线,大破准噶尔铁骑,攻占准噶尔首府伊犁,准噶尔汗国宣告灭亡,天山以北全部纳入大清版图。

在1758至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定边将军兆惠率两千索伦兵孤军深入,遭遇和卓回部上万大军围困。

但凭借索伦人的顽强抵抗,清军足足坚守四个月,直到清军主力从内地赶来解围,正是由于兆惠及索伦部的牵制,使得救援清军顺利战胜和卓叛乱,天山南麓的所有南疆地区成为清朝领土。

索伦部凭借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赢得乾隆青睐,此后只要一有战事,乾隆便想到索伦部,只有索伦兵参与,战斗才会有保证。

1762至1769年,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爆发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战争中,缅军仗着先进的欧洲燧发枪、坚固的堡垒,杀伤大量清军。

再加上缅甸高温多雨,河道丛林密布,热带疾病肆虐,清军水土不服,非战斗性减员十分严重。

为了赢得对缅战争,乾隆派遣得宠名将傅恒率大军前往征伐,其中包括两千索伦先锋,在傅恒的带领下,索伦兵克服艰难险阻,发挥骑射优势,痛击数量占优势的缅军。

在一次战斗中斩首缅军7000余人,自己仅伤亡数十人,彻底打垮缅军战斗意志,当时缅军最怕的就是满洲彩甲骑兵,甚至说满人堪战,强于汉兵。

而他们所指的满人就是索伦兵,最终缅甸被迫求和,清朝收复明末以来被缅甸占领的云南旧地。

除此之外,索伦兵还参与平定大小金川,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对于索伦的强硬表现,乾隆无不得意的夸奖道:

“索伦兵实胜绿旗,攻打罗博瓦山(大小金川),射死敌人尤多,可见满洲索伦之得力。”

1791至1792年清朝平定廓尔喀之战中,乾隆令福康安率六千绿营兵为主力,海兰察调两千索伦兵从黑龙江赶赴关内。

在此之前乾隆特下旨不许福康安擅自开动,务必等索伦兵到达方可行动,而索伦兵也不负所望,凭此战一战封神。

此战源于廓尔喀(尼泊尔)侵略藏南,索伦部从黑龙江茫茫雪原出发,横跨万里疆域到达西藏。

廓尔喀军长期生活在高原,身体素质强悍,勇猛善战,就连西方第一强国英国都未能讨得便宜,但在索伦军面前却败下阵来,几场战斗下来便被赶出藏南。

此后索伦军更是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廓尔喀境内,要知道即便是今天,想翻过喜马拉雅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交通不便的古代。

但即便如此,索伦军依然克服重重阻碍,一路追击,打到了廓尔喀都城阳布(加德满都)十公里外,闻风丧胆的廓尔喀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对大清称臣纳贡。

至此,这支起于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战斗民族在半个多世纪里,前后被清廷征发七十余次,足迹遍布整个中国,打遍了大漠戈壁、热带丛林及雪域高原的敌人劲旅。

清廷记载:

“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剪金川,惟赖索伦轻健之师,风庵电击,耐苦习劳,难缨其锐。”

索伦人用自己的战绩充分证明,他们不仅是清朝的尖刀部队,更是亚洲最厉害的战斗之王。

战斗民族的凋零,最后的坚守

索伦人虽然作战勇猛,但常年的战争使得大批索伦人牺牲在遥远的边疆,再加上生活环境的恶劣,导致人丁稀少的索伦部变得更加凋零,有清一代索伦部人口数量从未超过十万。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廷征调索伦人出征时,发现索伦部仅剩两万户,成年适龄男子不足2000人。

不过即便如此清廷依然没放过“薅羊毛”的机会,以至于出现老人出征、全家出征的场面。

但索伦的战斗力依然强大,他们多次大败太平军,屡次以少胜多,有一次以阵亡五人,受伤二十多人的微小代价,杀死和俘虏太平军三千多人。

可是由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火器的普及,索伦部注定有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天。

太平天国战争后期,索伦部在强大的炮火面前伤亡惨重,兵源严重不足,太平天国战争后,索伦人连老弱病残都不够用了,彻底陷入无兵可调的境地。

史料记载:

“余丁除调军营及补兵额,老者不堪差遣,幼者尚无长成外,所存本已无多,可用更属无几。”

索伦可谓为大清流尽最后一滴血,后来随着清朝的覆灭,索伦部作为战斗单位亦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不过索伦精神犹在,九一八事变后,零星的索伦人自主组成抗日骑兵队或加入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索伦部人丁稀少,但几百年来,他们为了拱卫边疆牺牲了太多太多,所以永远值得后世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满洲   准噶尔   女真   喜马拉雅山   缅甸   乾隆   清廷   帝国   黑龙江   颜面   清朝   战斗力   康熙   最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