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航母的“破”与“立”

当下,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国的人才需求结构也迎来了重塑期,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氪安徽注意到,近年来,公众对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讨论颇多,在儒家文化深度浸润的中国,重学历、轻技能一直为人所诟病,但这种观念急需扭转,尤其从当下的需求端来说,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端已经到达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缺口大、高质量人才稀缺、产业结构化失业。

3月2日,人社部部长王晓萍表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这也是在202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破千万后的又一新高,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本科毕业生成为“标配”,仅靠一纸文凭却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但是根据人社部的另一组数据,却是另一番景象。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58个是“生产制造有关人员”,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人才缺口。

这种“人才倒挂”现象,让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实际上,从2019年初的“职教20条”发布,职业教育从长期以来的“层次”教育提升到了与国家层面的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到如今公众热议的“职普分流”,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和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责任。

一位在合肥创业的企业家向36氪安徽表示,社会层面上的真正鸿沟是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面临求职难,企业却因为招不到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面临用工难,这一鸿沟需要职业教育去弥补。

(中国东方教育常务副总裁沙旭)

职业教育如何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供给,职业教育怎样能洞悉产业发展新动向……近日,36氪安徽对话国内职教龙头企业——中国东方教育常务副总裁沙旭,以中国东方教育的数十年办学经验为基底,就“破”和“立”两个关键词对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做深究,以期启迪国内职教发展。

为企业输送人才是当务之需

2月20日,中国东方教育旗下的万通汽车教育组织第六批学生赴比亚迪顶岗实习,合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李良表示,万通汽车教育始终坚持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和岗位对接,教育和生产对接的育人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合肥市技工院校树立了榜样。

万通汽车教育的学生赴比亚迪顶岗实习,是国内职业教育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国内很多学校缺乏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校企连接的不通畅导致了“产教融合”的效率低下。这是职业教学急需打“破”的一大难题。

36氪安徽注意到,在新《职业教育法》中,也提出“鼓励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

(万通汽车教育的师生正在教学)

但如何做好“产教融合”,却不是一件易事!

沙旭向36氪安徽表示,为企业做好人才输送,要“立”足三件事。

一是强研发能力。针对职业教育赛道下游需求迭代较快,技能要求变化迅速导致难以形成内容沉淀,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去抢占市场等问题。中国东方教育构建起三级研发机构,集团本部的研究院规划把控大方向,及时把握技能变化的新趋势;研发中心聚集和聘请校企技术专家,整合学校优秀教师做课程设计;院校教研室作为执行机构培养“种子老师”,将课程在课堂迅速推进。

二是聚焦应用。培养实操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以“任务工单”和“项目化”方式走实践到理论的培育路径,先让学生上手实操,再去弥补知识。以万通汽车教育为例,学校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修车,能从一个现象发现问题再精准维修,后面再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弥补汽车理论知识。

三是定制化培育。根据企业的定向培养标准去培育学生,把企业要求的标准嵌入到课堂,按照标准与流程去进行实训;在学校里建立实训中心,即校中厂,在校中厂进行实训的同时,在企业的厂区建立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厂区顶岗实训,在基地总结学习,即厂中校,做到校企融合,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

为企业输送人才易,输送优秀人才难。实际上,国内一些行业存在务虚不务实等问题。

“确实存在小众的应用端覆盖不上去的情况,但学校的有关部门会将企业反馈的意见做整合,并积极响应企业的需求,去采取针对性的培育,按照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新课程内容。”沙旭向36氪安徽表示。

此外,职业教育老师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也颇受关注。一位职教老师告诉36氪安徽,来职业教育学校上学的孩子,早先的学习功底并不扎实,培育学生学习能力难度不小,尤其还要考虑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这对老师的能力与方法的要求较高。

沙旭告诉36氪安徽,中国东方教育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三师”型教师团队,并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老师培养老师,这让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外,也拥有家长和学生特别关注的实践经验。

凭借着在全国的布局,中国东方教育建立了全国教学经验交流平台,老师可以在平台交流教学难题。此外,集团每年会对老师做夏训和冬训,并通过举办各类教师的竞赛,考察教师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师职级评定,激励其不断上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方教育的老师需要做社会调研和顶岗实习,让老师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开展实践教学研究、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让老师具备了解行业问题和社会应用的能力。

可以说,高水平的教师素养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抓住底层逻辑顺应职业演化

美国研究理性决策的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里说,我们生活中会做数不清的决策,但真正影响人们一生的决策仅有那么几个,其中就包括人们在什么样的职业领域,从事哪一份工作。

斯坦诺维奇的观点不仅是当下求职者考虑的,对职业教育学校也是常思常新的命题。

实际上,国内正在经历一个明显的“职业演化”的过程。

据58产业基金的文章观点,职业的演化是一个受产业和从业人群影响的过程,产业变化催生了新的职业,形成了新的职业习惯,而从业人群的思维和观念的变化,则影响了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路径。职业教育市场,从培养方向和目标人群上,都很难跳出职业的演化趋势。新的人群正在朝着职业转换更加频繁、职业回归现象更多和多元职业人群更多的趋势发展。从而也催生了职业教育在职业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国内低端制造业、建筑业向高端制造业、建筑业的升级,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要求必然会提升一个档次,这也带来了“职业演化”。

(新东方烹饪是中国东方教育旗下的重要教育品牌)

因此,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何打“破”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是适应“职业演化”,是必修的课题。

沙旭向36氪安徽表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主导和速度经济发展快速的特点,不断有新产业、新岗位的变化,掌握新技能的进入者总是可以较轻易进入行业蚕食分羹,中国东方教育能够感知到市场的这种新变化。

“打造新的课程体系,需要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摸清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才能把握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从而跟进新技术的发展,对课程和教材进行及时更新。”

“中国东方教育旗下的烹饪、电脑、汽车等板块的专业,都会紧跟产业发展,每12个月-18个月对课程做一次大修,对于已经过时的技术与工艺实操,我们会及时淘汰更新,并增加新的内容进去。”沙旭表示。

上述的职教老师也向36氪安徽表示,学校如果对若干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做科学预测,并建立相应方案,可以把握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此外,学校可以集中及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以加快开设新课程,并确保将来的课程质量。

这也得到了沙旭的印证,“中国东方教育目前对家政、康养等板块正在做布局,为企业和社会培育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根据慧聪教育网报道,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将突破 950 万,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

(中国东方教育旗下的安徽新华高级技工学校)

巨大的市场对于职业教育赛道是挑战亦是机遇。

对于2023年的发展计划,沙旭表示,疫情对招生的影响越来越小,中国东方教育首先要实现双效益双增长,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出国家需要的蓝领人才,实现利润营收的增长;其次要提升教学品质,实现教学高质量发展;再次是建立起东方特色的一体化职教体系,办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贡献出东方方案。

来源:36氪 徐文玉 王顺 /撰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职教   安徽   航母   职业教育   中国   老师   教师   产业   职业   学校   社会   国内   人才   学生   汽车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