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改变中国:(35)晋秦同盟出现裂痕:郑使离间计,秦转而助郑

公元前632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随后晋国与诸侯国举行践土之盟,登上中原霸主之位,成为第二位中原霸主,中原小国纷纷依附,郑国见此情形也顺应潮流依附了晋国。

(一)郑国战略地位提升,成为大国争霸的核心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小国林立,西有秦、北有晋、东有齐、南有楚,这四个大国从四个方向来争霸中原,对中原小诸侯国反复挤压、揉搓。中原小诸侯国,就像是随风飘摇的墙头草,东风来则顺东风,西风来则顺西风,南风来则顺南风,北风来则顺北风,今日附楚,明日附晋,在大国前曲意承奉、左右摇摆乃其基本国策,当然,在春秋时期这样做确实也能延长国祚。

齐桓公时,郑国的战略地位还不突出,齐国衰落后,随着晋、楚、秦争霸中原,中原重心西移,郑国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

郑国西邻周天子,北连晋,南接楚,东临宋、卫、陈、蔡等一众小诸侯国,为中原的十字路口,晋、楚、秦要争霸中原谁也绕不开郑国。

收服郑国,既可影响周天子,又可压制对手,还能威慑一干小国,可起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不能收服郑国,争霸中原之路要么被封阻隔断,要么曲折多变。

因此,欲争中原,必先争郑。

然而,收服郑国并不容易,郑国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军力较强,容易得到支援。楚国之前通过讨伐、联姻、联盟等一系列手段,花了几十年才将郑国征服。此次郑国附晋实属形势使然,迫不得已,郑国总体上仍是偏向楚国的。

晋国对此心知肚明,对郑国很不放心。

(二)晋、秦同盟再次出征

为了巩固中原霸主之位,公元前631年夏,晋国约了一帮诸侯国在翟泉(现河南省孟津)会盟,会上,晋国与诸侯国讨论了下一步的出兵方向:郑国。

第二年,即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一起出征,进攻郑国。

晋文公给这次出兵找了两个理由。

一:公元前637年时,重耳流亡到了郑国,郑文公不听叔詹礼遇重耳的建议,未让重耳进城。二: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郑国助楚攻晋,与晋为敌。

这次晋国要将这两笔旧账一起算。《史记·晋世家》:“以其无礼於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

晋军驻扎在函陵(现河南省新郑市北),秦军驻扎在氾南(现河南省中牟县南),两军将郑国都城新郑围住。

晋秦围郑示意图

此时,楚国新败不能支援,其他小国慑于晋、秦之威作壁上观,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包围,面临灭国之灾。

(三)郑国离间晋、秦

郑国自知不能敌,又不会有强援,纯粹的军事对抗是死路一条。郑文公召集大臣们商量退敌之策,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圉正(养马官,类似弼马温)烛之武,说这个老头有妙计。郑文公采纳了,然后派遣烛之武夜缒出城入秦营行使离间之计。

烛之武到了秦军营中,对秦穆公说,秦、郑两国并不接攘且相距甚远,灭亡郑国后,晋国实力大增,而秦国并无多大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晋国对秦国来说是不利的。相反,如果保留郑国,郑国可为秦国之东道主,供其所缺物资,如此则对秦国有利。随后,烛之武又提到了晋国之前的一些龌龊之事,言外之意就是晋国不可信赖。秦穆公是一代雄主,一点就通,便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几位将军帮着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史记·晋世家》:“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晋国见秦国如此,不好与秦国撕破脸,只好撤兵而去,郑国之围遂解。

烛之武能够成功在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晋秦攻郑的实质是为晋国利益服务,于晋有大利,于秦无甚利,反而有所害,同时,又给出了利秦的可行性方案。此战的结果动摇了看似稳固的晋秦同盟,晋秦同盟出现裂痕,晋、秦对郑国从此各怀鬼胎,几年后,晋、秦两国为争夺郑国,终于爆发了一场大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晋国   秦国   楚国   南风   史记   离间计   中原   河南省   小国   公元前   裂痕   中国   同盟   大国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