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嫡非长、险些被堕胎,唐肃宗李亨成为太子之路,艰险堪比宫斗剧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九月初三,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在巍峨雄伟的帝都长安的皇太子李隆基东宫的别殿里,随着一阵令人无奈又惊恐的啼哭声,一个血统高贵但又险些被扼杀于母腹之中的幼小生命,冲破了重重阻力来到了人间。


他就是唐代第八任皇帝肃宗李亨。

当初,李亨在她母亲杨氏腹中之时,其父李隆基尚为东宫太子,正值太平公主飞扬跋扈、专擅朝政,搅得政局动荡不宁的多事之秋。


1、险些被堕胎的唐肃宗


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的七月二十日,平王李隆基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这时李隆基年仅26岁。

起初,在朝中专权用事、飞扬跋扈的太平公主以为李隆基年少,又是自己的晚辈,一时还构不上什么威胁,所以并未引起她高度的警觉与重视。

但是,自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后,她惊恐地发现李隆基非但英武果断、睿智多谋,而且其身边又聚集了一批有政治远见、复具多方面才能的豪杰俊彦,所以,睿宗每逢定夺军国大事,总是要询问宰相:“与三郎议否?”

一个晚生小辈竟然与自己平起平坐,参政议政,这不仅引起了她的妒嫉与惶恐,而且这也不能为她所接受和容忍。

于是太平公主决心要用一个平庸懦弱、易于控制的人来取代李隆基的太子地位,所以,她唆使人到处散布流言蜚语,以“太子非长,不当立”为名,借以使皇太子李隆基与宋王李成器反目成仇,并图谋进而动摇太子地位,结果闹得满城风雨,朝野上下无不哗然。

是年(公元710年)十月,为了平息这场政治风波,睿宗特意颁布了一道制书,诫谕皇亲国戚、群臣百官。

然而,太平公主并未就此罢手,而是更为变本加厉地要将皇太子李隆基废掉,所以她先是派专人于暗中严密监视太子的行踪举止,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向睿宗秘密报告。


继之,又在太子身边安插亲信,以作为自己的耳目。因此,致使太子李隆基一时手足无措,惶惶不可终日。

就在这时太子妃杨氏怀上了忠王,即后来的肃宗李亨。

太子李隆基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仅没有因为添人进口,自己又要做父亲而感到欣喜和兴奋,反而惶恐不安,忧心忡忡。

于是李隆基神色十分紧张地对其亲信张说道:

“用事者(指太平公主)不欲吾多息胤(即多儿子),恐祸及此妇人,其如之何?”

随即密令张说偷偷到宫外搞来堕胎药。李隆基在密室内亲自煮药,准备让杨氏服后堕胎。

煮药时,李隆基“醺然似寐,梦神入覆鼎。”

稍醒梦散,忽尔又梦,这样反复了三次。李隆基甚感惊讶不已,遂将所梦经过非常详细地告诉了张说。

张说听后郑重地回答说:“天命也,无宜他虑。”

于是,险些被扼杀于母腹之中的忠王就这样被“保留”下来了。

实际上,玄宗不忍扼杀这个幼小的生命,神不守舍,故而有梦;而张说见玄宗如此,亦知其狠不下心来残害亲生骨肉,遂顺水推舟,以所谓天命释梦。所说的梦幻、天命,不过是人们心理的折射而已。


2、唐肃宗生命中的“贵人”


由于张说对忠王的出生有着这么一段奇遇,所以始终如一对后来的肃宗李亨特别看重与眷顾,直到张说临终前还再三叮嘱其子张垍()、张均,要悉心尽力地侍奉和保护李亨,后来李亨为太子时,屡遭李林甫、杨国忠的迫害,也多亏了张垍兄弟再三营救与保护。


而李亨对张垍兄弟也非比寻常,不仅情同手足,而且又将胞妹宁亲公主下嫁给张垍。

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垍兄弟失节“附逆”,两京收复后,惩处投敌变节官吏,张垍兄弟论罪当处以极刑,肃宗李享竭力营救,为了救张垍兄弟,肃宗拜伏于地,流着眼泪对玄宗说:

“臣非张说父子无有今日,臣不能活张均、张垍兄弟,若死者有知,臣何面目见张说于九泉!”

硬是从刀尖上将张垍营救下来,可见肃宗与张说父子两代人感情至深至真。

肃宗李亨出生后,初名嗣升。

其父皇太子李隆基英武果敢,足智多谋,而且多才多艺,对音乐戏曲舞蹈悉有精深的造诣,年仅27岁即以皇太子身份监国,“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

其母杨氏,弘农华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杨士达,在隋朝时,官至纳言,天授年间(公元690~691年),以则天皇帝母族,追封为郑王,赠太尉。其父杨知庆,左千牛将军,赠太尉、郑国公。

这种比较好的家庭环境非但使杨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其知书达礼,通晓音律,而且温柔谦和、能识大体。

无疑上述种种,对后来肃宗李享的成长与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3、屡遭变故的成长经历


李亨出生后不久,由于玄宗结发夫妻元配王皇后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所以就领养了李亨,这样他便离开了生母杨氏的怀抱。好在“王妃抚鞠,慈甚所生。”


使尚在襁褓之中的李亨并未因此而失去母爱。

李亨2岁时,咿呀学语,即被封为陕王。5岁时,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部落大使。

自幼便勤勉好学,酷爱读书,而且“聪敏强记,属辞典丽,耳目之所听览,不复遗忘。”

以此深得玄宗喜爱与器重,并为李亨延聘了当代文坛上的翘楚者如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邢寿等人作为帝师,随时教诲开导。足见玄宗对李亨寄予的厚望,用心之良苦。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七月,多年来与他相依为命、荣辱与共的养母王皇后,因受宠冠后宫的武惠妃的诬陷,被玄宗废黜,贬入冷宫;其兄王守一亦由太子少保被贬外放为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别驾,途中又被追赐死。

宰相张嘉贞因与王守一交好,被贬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刺史。这年十月,其养母王皇后在冷宫中抑郁忧愤而死。

其养母王皇后的蒙冤被废,乃至迫害致死,这是李亨自出生以来所目睹的第一次大的变故。

虽然年仅13岁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次变故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是宫廷权力斗争的险恶谲诡、残酷无情,却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迫使他较早地成熟长大。

自此之后,李亨一扫往日的天真,变得沉默寡言深沉起来,尤其在失去养母王皇后这顶“保护伞”后,迫使他过早地学会了在这充满祸患与杀机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保护自己。

养母王皇后含冤死后,李亨又回到了生母杨氏的身边,这也是他自出生以来第一次可以同生母长相聚首,朝夕相处。

回首当年他被王皇后领养时,尚在怀抱之中,不想十几年岁月如流,李亨已长成英姿勃发、潇洒俊逸的翩翩少年。

此次母子得以重逢不禁百感交集,难言万一。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正月,李亨被封为忠王,其名亦由嗣昇改为浚。同年五月,领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其生母杨氏亦病故,离他而去,在不到5年之中,他先后失去了养母和生母两位母亲,从此,他永远失去了母爱,更加孤立无援。

这接二连三的变故与打击,使他过早地成熟起来,言谈举止亦更加谨小慎微,唯恐招致不测。


4、太子李瑛被废事件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于奚、契丹等族侵扰东北边关,玄宗以李亨为河北道元帅(未出阁),信安王李祎为副元帅,统领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由先等八总管兵讨伐奚与契丹等族。

同时,玄宗让李亨在光顺门与百官相见,李亨仪表威武端庄,举止儒雅飘逸,使得文武百官大为折服。

就连当时贵为宰相的张说回来后,亦赞不绝口地对翰林学士孙逖、韦述说:

“尝见太宗写真图,忠王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信安王李祎率领诸将大败奚、契丹,玄宗以李享遥统之功,加司徒。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其名又由浚改为玙。

李亨在玄宗30个儿子中,排行第三,其上有大哥庆王李琮、二哥太子李瑛。

在他们诸兄弟中,其母杨氏却仅生他一人,其他悉为同父异母兄弟。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十二月,就在李亨刚过完3周岁生日不久,他的二哥郢王李嗣谦(后改名为瑛)即为其父玄宗立为皇太子。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由于受到武惠妃与李林甫的诬告陷害,结果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被废为庶人,不久复被赐死于长安城东驿。

其二哥废太子李瑛、五弟李瑶及八弟李琚被迫害致死这件事,的确使李亨伤心悲痛了好长时间。


5、唐玄宗如何不立李瑁为太子?


武惠妃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除掉了王皇后、太子李瑛之后,自以为多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做名副其实的皇后的夙愿即将实现,其子寿王李瑁亦极有可能填补太子的空缺。


因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就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二月,武惠妃突然暴病身亡,带着无穷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年仅39岁。

武惠妃死后,玄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终日失魂落魄、郁郁寡欢,而且自此伊始无论宠幸何人再也没有考虑过封后之事,足见其对武惠妃宠爱之深,思念之切。

武惠妃之死,则意味着寿王李瑁“子以母贵”,赖以得宠的优势全部丧失,同时也表明他在争夺继承最高统治权的角逐中失去了一个最有力的靠山。

如此一来,玄宗在挑选接班人时,已无法单凭个人感情的爱憎好恶来决定关系到大唐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千秋万代的头等大事。相反,迫使他不得不更客观、更多地从诸皇子自身的实际情况的优劣长短高下来考虑这件既重要又棘手头疼之事。如此说来,寿王李瑁非但没有超过诸皇兄的任何优势,相形之下又暴露出许多致命的弱点与缺陷。

第一,寿王李瑁年龄尚小,他这年不过20岁左右,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尤其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宝贵的政治斗争经验;而玄宗此时已近花甲,说不定何时驾崩。所以,从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来考虑,寿王李瑁显然不适合做太子的。

第二,寿王李瑁乃玄宗第十八子,其上还有众多的哥哥。如果舍长立幼,以他为太子,势必会引起诸兄的不满,埋下日后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祸患,从而影响大唐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定。对此,非长子的玄宗深有感触,自然不愿给子孙留下不必要麻烦与后患。

第三,寿王李瑁自出生就寄养于宁王府,由宁王妃抚育长大,直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回到皇宫,他与宁王府的关系当然非同一般。

玄宗对长兄宁王李宪虽然极为尊重亲厚,但是如按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的宝座非宁王李宪莫属,故玄宗对宁王李宪多少有些顾忌与戒备。因此,玄宗在心理上是不愿立寿王李瑁为太子的。

第四,玄宗亦不想让李林甫通过拥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借此强化其自身的地位与权势,更不想让柔弱的寿王李瑁为李林甫这样一个权臣所拥立。


第五,寿王李瑁“受封建之事晚于诸王”,除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以外,再无任何建树,而其诸兄在这方面悉优于他,所以要立他为太子亦难以服众。

综上不难看出从寿王李瑁自身的条件来说,是不适合做皇位继承人的。


6、为何要立李玙为太子?


既然如此,玄宗就只能在其他皇子中进行选择,经过认真衡量筛选,最后认为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因为,忠王李玙的自身条件同其他诸皇子相较在许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因为,第一,忠王李玙是年27岁,已接近“而立”之年,人生阅历与政治斗争经验悉比较丰富,能肩负起掌管国家大政的重任。

第二,忠王李玙尽管亦非长子,但在玄宗三十个皇子中排行第二,其上仅有长兄郯王李琮,何况琰王李琮“往年猎,为豹伤面甚。”难以与忠王李玙相争。

所以,立忠王李玙为太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且能保证大唐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定。

第三,忠王李玙“仁爱英悟,得之天然;及长,聪敏强记,属辞典丽,耳目之所听览,不复遗忘。”

所以,倍受玄宗喜爱,曾先后遣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邢铸等著名文人作为忠王李玙的老师。

第四,忠王李玙在诸皇子中也最有建树,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领朔方节度大使、单于都护。十八年(公元730年),为河北道行军元帅,遥统副帅信安王李祎以及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由先等人,将兵10万讨伐犯边的奚、契丹等族。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他以破奚、契丹之功特加司徒,享誉天下。从忠王李玙的自身条件来看,是太子的最理想的人选。所以,在武惠妃暴卒后,玄宗遂有意立忠王李玙而不立寿王李瑁。


7、在李林甫与高力士之间


但是,寿王李瑁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即势倾朝野、专权用事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与武惠妃狼狈为奸,相互勾结而图谋废立之事,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时,他不能因为同谋者突然暴卒而中途放弃自己拥立的对象,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允许他另行选择,再觅新主。

所以,他只有一条道跑到黑,继续支持寿王,不遗余力地使其成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唯有这样才有可能见幸于将来的皇帝,使既得的地位与特权在玄宗死后能照旧得以延续。

因此,在废太子李瑛死后,他不顾玄宗的意图,仍执意“数劝上立寿王瑁。”

这使玄宗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感到棘手头疼,左右为难。

以至于“犹豫岁余不决”,“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

直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掌管内政、拥有很大实权并最为玄宗宠信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才向玄宗提出:

“大家(指玄宗)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委婉地表达了他支持忠王李玙的意向后,这才最终消除了玄宗的顾忌。于是,玄宗宣布立忠王李玙为太子。

然而,对于忠王李玙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来说,这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惊喜与兴奋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却是18年之久的人生苦难与煎熬。


此后,李亨便成为李林甫、杨国忠打击陷害的主要目标,使其在太子的位置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地苦苦地等待与煎熬了18年之久。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契丹   太子   开元   太平   养母   生母   皇太子   皇子   艰险   皇后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