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谋士主父偃的悲惨结局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名句。说着容易,做到很难,对于这句话,最能体会深刻的人当属汉代的主父偃。他为汉代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武帝信任,但面对金钱和美色诱惑,他忘乎所以,不知收敛,最终被满门抄斩。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作为出名的谋士,功不可没,他帮助汉朝变得富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对汉朝的发展起到了不错的推动作用,但是他收受贿赂,结果事情败露。主父偃平日睚眦必报,不得人心,加上汉武帝当时实行削藩政策,齐王弄得不得不自杀,这些罪行连在一起,主父偃被满门抄斩。

活着时,威风八面,门前车水马龙,死后,竟然落得个收尸的人都没有,真的是可悲至极。

主父偃为何被诛杀满门?他又是如何成为汉武帝削藩的替罪羊了呢?一起详细了解。

汉初,刘邦建立大汉,为了平衡各方势力,采用郡县制,分封了很多藩王,在藩王的辅佐下,大汉帝国安定团结,很少战事。经过战乱的大汗,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地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刘邦的中央政权受到严重威胁。

刘邦死后,汉惠帝英年早逝,他的四子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汉文帝时期,中央政权为遏制藩王势力,由著名谋臣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由于此策略太过保守,加上汉文帝认为削藩的时机还未成熟,所以在削藩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

后来,异姓诸侯王的权势越来越大,早已成为威胁中央政权的毒瘤,为了削弱他们的权力,晁错提出了不少计谋,但随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一度把汉朝逼到了危险的边缘,虽然七国之乱后来被平息,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但为了平息诸侯王的愤怒,汉景帝无奈之余,只能把晁错杀了,晁错被诸侯国当成大奸臣,成为汉代削藩政策的第一个替罪羊。

到汉武帝时,诸侯势力依然很大,汉武帝雄才伟略,他不可能忍受诸侯王的势力壮大,为了继续削藩,他想找一个人,能够名正言顺地帮他完成这个任务,而此时主父偃出现了,他被当时的形势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史书对主父偃的评价:“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就是说他通百家之长,学识很广。

主父偃,齐国人,怀有报国之志,习得纵横之术。为了讨好朝廷,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小时候,主父偃家里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后来他流浪到赵国和燕国求生,但是很长一段时期,诸侯王对他爱搭不理。

这段时期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主父偃的后半生。后来,他就到了长安。卫青是他的小舅子,当时深得汉武帝的宠信,主父偃就求见卫青,希望他帮自己向皇帝引荐,求得一官半职。卫青这样做了的,但是汉武帝并没有给出结果。

眼看自己带的钱都花光了,主父偃就冒险上书汉武帝,这次终于有了结果。汉武帝对他进行了召见,之后又任命他为郎中,处理朝廷事务。主父偃有了权力,心里就开始谋划未来的出路。

当时,诸侯王的势力很大,于是主父偃就想到帮助汉武帝削弱藩王的势力。想好后,他就上书朝廷,列出了藩王的很多罪状,比如权力太大,土地太多,诸侯们穷奢极欲,祸乱朝纲等等,这些毒瘤应该加以铲除。

汉武帝当时正有此意,就问主父偃该如何做,主父偃答道先削减他们的土地,然后把这些王的长子封赏下,其余的儿子们都削弱权力。这样既削弱了诸侯的权势,也不得罪他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此举很高明,既防止了晁错那样的激进,又杜绝了贾谊那样的保守,可谓一石二鸟。

司马迁在《史记·孝景本纪》中曾对主父偃的这个策略非常欣赏和肯定。他说:“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个主意真的不错,就开始实行推恩令。为了稳住各地豪强的心,汉武帝把他们都迁徙到了茂陵县。由于为皇帝解决了诸侯的隐忧,主父偃很快得到提拔,很多权贵们都巴结讨好于他。

尝到甜头的主父偃,认为上书皇帝是他实现梦想的途径。于是隔三差五就上书汉武帝。由于他总能切中时弊,想武帝所想,因此深得汉武帝欢心。

后来,主父偃又揣摩到汉武帝的心思,主动揭发了燕王的不法行为,一时间,他一年内连升四次,变为朝廷内仅次于大将卫青的香饽饽。据传,当时主父偃收受黄金达上千两。有人劝说他,不能太贪婪,他都不当回事,反而觉得别人是眼红他。

在主父偃看来,大丈夫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这样,他一直收受贿赂,不知道收手。他的座右铭是:如果不能功成名就,荣华富贵,还不如去死。

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时候帝王的家务事最好不要随便掺和,可主父偃为了往上爬,完全不顾这些,竟然管起了武帝的家务事,真应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事业鼎盛时期,主父偃见齐王的权势很大,于是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齐王对他的女儿没兴趣,就回绝了他。这件事之后,主父偃就怀恨在心,总想找齐王的毛病,后来朝中有人伙同他一起,想要弄死齐王。

于是主父偃就诬陷齐王,让汉武帝对齐王生了疑心,他把此事全权交给主父偃,这下主父偃内心窃喜,终于找到了扳倒齐王的机会。为了做实齐王的罪行,主父偃亲自来到齐国,找寻齐王和姐姐淫乱的证据,然后又故意把此事散播出去,以便让齐王方寸大乱。

齐王知道后,内心惶恐至极,无奈之下选择服毒自尽。燕王由于私下好色成性,也害怕主父偃揭发他,于是也跟着自杀了,而汉武帝忌惮诸侯王的势力,齐王和燕王的死让他长舒一口气。但不久,赵王的事情又来了,这让汉武帝再次感到不安。

此时,主父偃又为皇帝出面了,他说自己愿意查办赵王,寻找他违法的证据。赵王知道后,决定先对主父偃动手,他主动揭发主父偃收受贿赂,私下结交诸侯势力,表面是削弱藩王,实则为自己谋取利益。汉武帝觉得赵王说的有道理,于是就将主父偃抓了起来,对他实行逼供。

这个时候,没有人为主父偃说好话,因为他平日做事太过绝情了。大家为了自保,都对此事退避三舍。现在见他落难,有些大臣的心里还很惬意,认为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另外,诸侯王此时也对主父偃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点死去。

此时,负责此事的御史大夫站了出来,他罗列了主父偃的三大罪状,一是诬陷齐王,导致齐王自杀身亡。二是收受巨额礼金,贪污国家财富。三是挑拨君臣关系,祸乱朝廷纲纪。

本来汉武帝念主父偃削藩有功,不想杀他,结果有大臣上书表示,齐王、燕王相继死亡,如果不杀死主父偃的话,天下百姓会以为这是皇帝的主意,皇帝刻薄残杀的名声就会传遍天下。汉武帝一看这阵势,朝臣们都想置主父偃于死地,不杀他不行,于是就顺水推舟,抄了主父偃的全家,诛其九族。

满门抄斩的重罪,主父偃活着时恐怕是怎么也想不到的。活着时,不知收手,死到临头,后悔都来不及了。

结语

主父偃年少贫寒,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他太过于心急了,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种心态,是导致他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历史上,这种着急建功却丢性命的事有很多,比如晁错急于帮汉景帝削藩,结果被斩于东市。

建文帝着急削藩,结果害得高祖子嗣纷纷自杀,自己也因此丢掉江山。崇祯皇帝急于振兴大明王朝,结果欲速而不达,底下的大臣纷纷倒戈,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灭亡。光绪皇帝着急推动维新变法,而慈禧却从中作梗,百般阻挠,最终导致自己被囚禁于瀛台,失去权力后,支持他的大臣都死于非命。

满脑子功名利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早晚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老子很早就说过,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得意时不能猖狂,失意时不能气馁,这是智者给我们总结出的生活哲理。

主父偃一年连升四次,为大汗建立了不少功勋,但最后却落了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这是命运的必然,还是朝廷的权力争斗使然,只有留给后人去评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汉武帝   时期   燕王   满门   谋士   朝廷   诸侯   大臣   悲惨   势力   皇帝   权力   结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