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夏时期我国的历史统一趋势,以李元昊及其他领导的措施为例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唐朝末年形成的党项夏州政权及后来的西夏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是中国历史在10到13世纪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变动的重要内容的一部分。

据传闻说从唐末到宋末党项从唐蕃之间的附庸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权。党项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约在6世纪初,其始祖拓跋思恭为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降将,后唐庄宗李存勖征讨他时,因他立有大功,赐姓李。又因拓跋思恭的女儿是李存勖的皇后,所以将拓跋氏改为党项。

6世纪末,拓跋思恭随李克用西征后梁时,因军功官至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副使。后梁贞明元年(916年),李克用在代州之战中击败了后梁军的主力后,立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为夏王,定都西平府(今宁夏吴忠)李元昊称帝后,对西北地区的党项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

西夏统治下西北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唐朝末年以来,中国历史上不断增长的统一趋势的一部分。

·李元昊时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

党项族原来是居住在今四川北部、青海南部的少数民族,唐朝贞观年间,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在率众与唐朝作战失败后归附。

唐朝在其地设置羁縻府州以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定期向唐朝进贡。唐高宗时期吐蕃进一步强大起来,迅速向东、向北扩张,受到压迫的党项族内迁至庆州,唐朝为之设置静边州安置部众。

广德元年(七百七十三年),为避免党项人与吐蕃勾结,对州县造成破坏,大唐将夏州、乐容等六边州的党项人迁移到了银州北部,夏州东部。以后,以庆州为中心的党项氏族被称为“东山族”。此后,西夏王朝的开国元勋就是从这个部族中走出来的。

广明二年(881),党项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在唐僖宗的“救驾”号召下,率部出征,参与了平叛。唐僖宗在夏绥白银节度使诸葛爽投降了农民起义军之后,立即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大将军,掌管夏绥白银节度司,并把夏州划为定难之地。

因此,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在五代,在北宋,在辽,在金,都被授予给了党项的首领和西夏的统治者。拓跋思恭从党项族首领转变为唐代藩镇,被认为是夏州地区党项族势力逐渐形成的一个象征。

太平建国七年(985)5月,宋太宗趁夏州高层纷争之际,命令定难大军将李继捧留在后方“入觐”,并从李继捧手中收下五州土地,以示对朝廷的支持。

然而,宋太宗以“内陆分封”为范本,对“夏州”地区的“西北分封”问题进行处理,不但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还导致了与“夏州”、“西夏”等国、“中原分封”的长期矛盾。

李继迁不愿背井离乡,于是带领党项部落发动了对北宋的叛乱。李继迁在“附辽制宋”战略上的成功运用,使其在宋辽两国间的冲突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而逐步掌握了与北宋的战争主动。

宋真宗初,夏州政权被迫变更,李继迁被委任为定难军节度使,也就是恢复了党项氏族在西北的统治地位。不过,李继迁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不但稳住了定难军所在的五州,更是拿下了灵州,一路向西,直逼河西走廊,拿下了北宋的另一个重镇凉州

“于是西夏势成而灵州永固矣。盖平夏以绥、宥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1]卷7


夏州政权(西夏)控制的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唐朝末年、五代以来中原藩镇之间弱肉强食的过程有非常相似的一面,这个过程虽然加剧了社会形势的动荡,却形成了局部统一的局面,是唐朝末年开始的社会历史重新走向统一过程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西夏建立到被蒙古灭亡的190年间,这里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和地理单元,形成了先是与宋辽、后是与宋金鼎立的格局,是这一历史时期不断酝酿和增强的统一趋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夏农牧并举的经济结构·

党项族原来是以畜牧为经济生活的民族,在唐朝初年以前,党项在其原居地今青海以南、四川以北时,还没有农业的发生,“男女衣裘褐,被毡,畜辇牛、马、驴、羊以食,不耕稼”[3]卷221,上觉项传。

党项族内迁以来辗转迁徙所到之地,既是汉唐以来传统农耕经济区,又以其地处高原,在一些不宜种植的地区有着辽阔的牧场,具有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这样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奠定了西夏农牧并举的经济结构基础。

党项族内迁之后,除了一部分族人学会了农业,大多数人还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营方式,畜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其民族性格中,以牧场为家,以畜牧为业的本性依然顽强地保留着。对此,李元昊很自豪地说:“衣服、皮毛、牲畜,都是西域人的天性。

党项部落以马,牛,羊,骆驼,驴,骡,牦牛等为主。马匹既是党项民族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又是西夏民族维系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还是与宋、辽、金等民族进行贸易交流的主要货物。

宋哲宗即位之后,一改“元佑更化”时期的“折衷”与“退让”的方针,采纳了章渠的意见,以横山为边界,筑城筑寨,据险而攻,从而构成了一种对西夏极为有利的战略局面,并将其一步一步地逼迫得节节败退。

因为北宋占据了大量肥沃的土地,所以西夏的统治者和党项都有“歌舞升平,良田尽被汉人占据”和“夺我饭碗”的感慨,可见这条农业经济走廊在西夏人心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西夏还利用“渔猎”的方式,对北宋领土进行侵扰,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宋代麟州屈野河(今天陕西神木洞野河)西部出现了耕地被侵占的现象。屈野河,距宋、夏交界60多公里,原为富庶之地,后因宋仁宗初,因要抵御西夏,遂将其定为禁区,并将其迁往外地。

而在这段时间里,党项的军队一直在屈野河以西的土地上肆虐,李元昊更是公然在这段土地上修建要塞,扩张土地,为了平息这段土地上的纷争,他们在这段土地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涉,最终在这段土地上,他们占据了这段土地上六十平方公里土地的三分之一

随着畜牧业、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在规模、工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在西夏的手工业生产中,发展比较早,并且具有民族特点的是与畜牧业有着紧密联系的畜产品的加工。

其中皮革加工、纺织毛布和制作毡片是最基本的家庭手工业。其它手工业,如采盐、矿冶、印刷、建筑等,也都是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手工业。

西夏外贸的发展,得益于其与内陆地区的经济互补关系,加之其对中原产品尤其是日用商品的依赖,呈现出一种不断增长的态势。西夏外贸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类西夏对北宋、辽、金等朝贡,这是党项部落首领对中原朝廷进行经常性或非经常性的贡礼,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臣属地位,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在经济方面,由于西夏与中原的互补关系,党项部落主要依靠畜牧业,日常所需主要依靠与中原的通商。

而中原人需要的羊马,也大多来自于周围的国家,其中就有来自于西北的国家,特别是马匹,更是西夏人与北宋人的交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西夏使团在出使宋、辽、金的过程中及其居留的驿站内,以“公”与“私”为主要内容的交易买卖,不仅与“朝贡”有关,而且还超越进贡的范畴,为其本人和朝廷都带来了极大的收益

第二类是商埠,也就是宋、金两国的商埠,由官员检查商埠上的货物,收取关税,由中间人负责商埠上的货物和货物的买卖。无论是在西夏,还是在宋、金,对“官市”(正经交易的物品)与违禁物品,都有严苛的规范。

宋、金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使盐商的开闭频繁,宋、金常以关盐商为借口,以此来制约、惩罚西夏。在夏朝与宋初之间,除屯田交易之外,还有“和市”交易,其规模与管制虽不及屯田,但在数量上则远胜屯田。夏、辽两国边界贸易市场的建立,也应与之相似。

第三类运输私货贸易,即买卖被两国严令禁止的物品。例如,从李德明时代开始,夏朝和宋朝的贸易就开始出现“窃市于边境”的现象。[4]祥符二年3月,卷71。北宋时期,禁止西夏蓝、白盐进口,禁止钢材、钱币、粮食、“九经”以外的其他商品输出。

然而,因其巨额的私货利润,使得两国之间的私货活动屡禁不止,“官疏怠怠,法禁日弛,夏人与边人做买卖,日夕公行”[1]卷19。

唐代晚期以来,中国南部的经济不断发展,并逐渐超越北部,但在此过程中,西夏统治区域的工业生产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不但在规模上超越了唐代,在经济内涵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虽然与宋和金相比,西夏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西夏作为当时的主要民族,在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成果上,与金朝的差距并没有被拉大,反而在逐渐缩小,这一点,在自唐末开始,随着大一统的进程体现的越发明显。

造成这场旷日持久的外战,有其普遍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也有其特殊的诱因。从内部原因来看,党项族在西夏建立之后,便延续了他们的打劫之风,在无法用和平手段得到足够的土地、人口和财富的情况下,他们便会采取军事手段,抢夺别人的东西。

另一方面,在面对宋辽金这样的大国时,西夏也需要借助军事力量来改善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从而使自己不至于被“吞并”

2011年8月19日,宁夏银川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

公元10到13世纪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剧烈变动和民族关系十分活跃的背景下,党项族及其西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统治的全部内容可分为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造就了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带有显著地域性、民族性的经济文化面貌

另一方面又由于党项族的历史进步和西北地区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走向重新统一趋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吴广成.西夏书事[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脱脱.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欧阳修.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993.

[5]王德忠.论金朝女真族的社会阶层流动及其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2.

[6]王德忠.西夏对外政策研究[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西夏   西北地区   商埠   中原   手工业   畜牧业   北宋   首领   唐朝   时期   趋势   措施   民族   领导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