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闹剧式的兵变,却改变了南宋的国运,也间接导致了岳飞的悲剧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被金军一路追的屁滚尿流的宋高宗赵构好不容易在杭州站稳脚跟。

但是没等他缓口气,自家的后院却起火了。

杭州扈卫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联手以“清君侧”之名发动兵变,将赵构轰下皇位,然后拥立赵构三岁的儿子赵旉为皇帝。

但是苗傅和刘正彦这两位兵变主角的实力实在上不了台面,虽然一时得逞,但是根本不是丞相朱胜非和军界大佬张浚、韩世忠等人的对手。

后来受形势所迫,他们竟然又奉赵构复辟,但是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最终均被凌迟处死。

这场闹剧一般的兵变虽然只持续了二十余天便被平息,但是对南宋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他不但影响了南宋的军制、吏制,更改变了南宋的皇权归属,可以说这场兵变直接改变了南宋的国运。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这场兵变的来龙去脉。

一、赵构崇信奸佞一味南逃,是兵变的直接起因

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宋金前线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是为宋高宗。

赵构在做皇子的时候,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他在琴棋书画方面都颇有造诣

而且武力值也相当高,可以“挽弓至一石五斗”,这在当时已经属于非常优秀的水准了。

而且那时的赵构还颇具胆色,公元1126年,他被他的皇帝哥哥宋钦宗选中送到金营为人质,他毫无惧色,慷慨前行。

到金营之后,赵构的表现也是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而且有一次和金国皇族比试射箭,他连射连中,让金人怀疑他根本不是深居皇宫的皇子,而是“将门子弟”,最终提出以肃王赵枢换康王赵构。

靖康之变时,赵构正在出任河北兵马大元帅。

当金军攻破开封之后,把宋朝皇室全部掳走,而此时赵构不在京城从而幸免于难。

所以做为宋朝皇室留下的“独苗”,赵构在众人的拥护之下称帝。

只是不知为何,靖康之变后赵构突然变的胆小如鼠。

他好像是被金军吓破了胆,根本不图谋复国,而是听信投降派的建议,放弃中原,一路南逃。

后来金军从开封撤走,老臣宗泽选择驻守东京,等待赵构返回开封,但是赵构坚决不去。

反而在1127年十月,以“巡幸”为由来到江宁,最后驻留在扬州。

此时赵构最信任的人有两个。

一个是宦官康履。在赵构还是康王时,康履就在康王府担职都监,算得上是赵构身边的亲信。

宋金开战之后,康履一直跟随赵构左右。

在赵构出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时,康履主管机宜文字,从那时起,他就成为赵构身边最亲信的人。

赵构在应天府即位之后,康履仗着自己是皇帝的藩邸旧臣,异常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根本不把满朝文武官员放在眼里。

但是赵构对他却是越发信任,又加封他为内待省押班、金州观察使。

另一个是御营都统制兼枢密使王渊。王渊是赵构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时最早归附赵构的将领,被赵构视为“自己人”。

王渊为了升迁,又与康履等太监沆瀣一气,在康履的不断“推荐”下,王渊的官职也一路高升。

赵构到达扬州之后,不故李纲、宗泽等大臣抗金的请求,反而不断派出使者向金国乞和。

但是此时的金国已经将中原看成嘴边的一块肥肉,根本不把赵构看见眼里。

公元1128年四月,金国大军再次挥师南下,并于1129年正月底渡过淮河,直袭扬州。

赵构听说金兵杀到,直接就吓尿了,慌乱之中,他仅在王渊和康履等五六人的陪同下,一路骑马南逃到长江边,然后坐小船过江抵达镇江府。

然后又在王渊的建议下,于二月十三日逃到杭州。

金军一路追到瓜州,眼见实在是追不上亡命逃窜的赵构,所在就烧杀抢掠一番后撤军。

到达杭州之后,赵构认为王渊一路护驾有功,随即升任王渊为签书枢密院事,仍兼御营使都统制。

逃到杭州后赵构虽然安全了,但是跟随赵构南逃的护卫军士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士。

他们眼见康履、王渊等人领着赵构一路向南,完全弃中原江山与百姓与不顾。

而自己的父母妻儿大多留在了中原,在金军铁蹄的践踏之下生死未卜,心中怨气从生。

更何况,在整个南逃过程中,康履、王渊等人的所作所为也让人十分愤怒。

康履在南逃过程中,一路作威作福,而且在这国恨家仇之际,他还不忘搜刮民财。

而王渊更过份。

赵构在由镇江逃往杭州时,王渊向请由自己负责断后,实质上是为了带上自己在民财搜刮而来的大批财物。

他把所有军船都征调来运送自己的金银珠宝,却让大批军士和战马都滞留在北岸,最终被赶来的金军全部歼灭。

犯下如此罪行,赵构在康履的劝说下,非但没有责怪王渊,反而升了他的职,这让大部分将官和军士都忿忿不平。

随军扈卫杭州的副将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二人世代为将,眼见王渊依靠结交宦官得以扶摇直上,内心十分嫉恨。

而他们二人的手下也大多都是北方人士。

眼见赵构一直宠信奸佞,根本无意光复中原,而自己不但归乡无望,家中妻儿老小更是生死未卜,心中的怨气也很大。

所以苗、刘二人密谋,利用兵士的不满情绪发动兵变,除掉王渊,然后自己借机上位。

于是他们在军中散布消息说王渊和宦官勾结,大肆侵吞军饷粮饷。

然后鼓动兵士:如果杀死王渊和那群宦官,大家都有好日子过,皇帝也不会加罪我们。

二、兵变的经过,残忍却又十分儿戏

建炎三年(公元119年)三月二十六日,是宋神宗的忌日,文武百官需要先焚香祭祀之后再入朝。

苗刘二人在王渊上朝必经的城北桥下设下伏兵,等到王渊过来,士兵们一拥而上,将王渊拖下马来暴打了一通。

王渊挣扎起来想跑,被刘正彦一刀砍死。

随后士兵们又杀到康履家里,大肆捕杀宦官。

把凡是没有胡子的男人全部当做宦官杀死,顷刻之间便杀了100余人,由于当时康履正在皇宫内,侥幸得以逃脱。

随后,苗傅、刘正彦二人率兵包围了皇宫。

负责守卫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早就和苗、刘二人私通,于是打出宫门放苗、刘二人率兵士进宫。

苗傅手提王渊首级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

文武百官见状,深知此时只有赵构亲自出面安抚,于是赵构登上城楼,问苗、刘二人为何造反。

苗傅对赵构说:“陛下信任宦官,但凡和宦官有交情的都升官了,王渊抗敌无功却因结交康履而得到枢密的高位。

而我等累世军功,却只能在偏远的郡担任团练。

现在臣已经诛杀了王渊,请陛下杀了康履、蓝圭、曾择这三个祸国殃民的宦官以谢三军。”

康履、蓝圭、曾择是赵构最宠信的宦官,赵构不忍心答应苗傅的请求。

于是答道:“宦官有过错朕定当重责,明日就将他们流放海岛,请将军们快快回营去吧。”

但是苗傅并没有同意赵构的意办,他继续说道:“希望陛下以天下苍生为重,杀掉那些危害的宦官,如果不杀掉他们,我们绝不会去。”

赵构只得询问身边近臣的意见,众人都说若不把宦官全杀了恐怕无法平息。

见赵构下不了手,军器监叶宗谔说:“陛下何必珍惜康履?”

无奈之下,赵构只好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康履一落地,马上就被军士腰斩。

苗傅、刘正彦本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如今康履、王渊两人均已除掉,本该退兵。

但他们眼见赵构忍痛诛杀了康履,深知如果赵构仍然在位的话,必定会清算自己,于是他们又打算逼赵构退位。

于是苗傅又在城下喊道:“陛下的帝位来路不正,以后如果二帝归来,将何以自处?”

这句话,正好击中了赵构的软肋,他自登上皇位以来,一直担心的有两件事:

一是怕金军杀到将自己也虏走,二是怕徽、钦二帝归来自己的皇位不保。

但是如今兵临城下,他只得派出宰相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

苗傅等请求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

其实苗、刘二人这个建议听请来就挺扯的,他们逼赵构退位的理由是赵构帝位来路不正。

但是却又想策立赵构的儿子为皇帝,这就相当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不久,隆祐太后乘轿出城。

对苗、刘二人说道:“徽宗皇帝任用奸臣,随意更改祖宗法度,又妄图与金联合灭辽国,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当今皇帝神圣孝明,只是被奸臣汪所误。”

但是苗傅坚持要废掉赵构,策立赵旉。

太后表示就算是承平之时,以一妇人和幼子也难以执政,更何况当时正值与金国的战争。

但苗傅仍然固执已见,赵构知道事已很难挽回,只好同意禅让君位。

并派宰相于是命令朱胜非向苗傅提出让位的条件:

一是要像对之前禅位的宋徽宗一样对待让位的赵构;

二是让位之后事情要听太后及即位的幼君处置;

三是苗、刘二人在下诏完毕后就和军队回营;

四是约束军士,不可抢掠纵火、骚扰百姓。

苗傅答应条件后,赵构随即下诏逊位,并派朱胜非下城宣读诏书,宣诏完毕后,叛军随即退去。

而赵构当天就前往了显忠寺,隔天隆祐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并宣布大赦天下。

苗傅和刘正彦因辅助“新君上位”,地位大幅提升,也参与到朝中大事中来,他们提议改元并迁都金陵。

太后和朱胜非两人担心如果不答应会惹恼苗、刘二人,于是答应改年号为明受, 但是以金陵靠近江北难以防御金兵为由婉拒迁都。

几天后,驻防平江的礼部侍郎、节制军马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立即意识到京城有变,于是马上通知驻守吴江的张俊起兵会合。

而驻防江宁的签书枢密院事、江东安抚制置使吕颐浩也得到消息,和部属讨论后确定京城发生了兵变,当即决定讨伐。

张浚与大将张俊会面之后,两人决定要匡扶社稷。

并分头写书信,号召各地勤王平叛。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等人纷纷表态支持高宗。

苗傅、刘正彦二人得知各路人马纷纷赶来勤王,打算扣留在杭州的韩世忠妻子梁红玉和儿子做为人质。

宰相朱胜非见状则“献计”说,,如果派梁红玉前去劝说韩世忠归顺一定会成功

苗傅这个憨憨一听有道理,竟然真的傻了吧唧把梁红玉放出京城。

随后,苗、刘二人又让隆祐太后下诏贬张浚为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

但是张浚得到自己被贬的消息之后,根本不以为意,而且随即和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大举出发声讨苗刘。

苗傅和刘正彦慌了,他们深知自己的份量在这些军界大佬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一旦大军赶来,自己必定一败涂地。

于是又有人给他俩“献计”说:现在各路大军之所以要来找我们麻烦,是因为我们把皇帝赶下台了,说我们是叛军。那么我们让赵构重新当上皇帝,这事不就结了吗?

苗、刘两个铁憨憨一听,对啊!

于是他俩又去请赵构复位,赵构一听都懵了,这勤王大军还没来呢,怎么又让自己重新当皇帝了?

赵构复位之后,恢复年号建炎,又诏尊太后为隆祐皇太后,恢复苗傅策立的幼君赵旉为太子。

为了稳住两人,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淮西制置副使。

但二人觉的仍然心中不稳,以请求赵构给他俩一人发一道"免死铁券",准予免于追究他们政变的责任。

赵构知道这俩人根本没有什么见识,于是赐予他们“免死铁券”。

但是在铁券里写下了"除大逆外,余皆不论",这俩人也没在意,乐呵呵拿着铁券就走了。

就在赵构复位当天,勤王军先锋陈思恭就到达了叛军驻扎的临平。

按理说,此时苗、刘二人已经恢复了赵构的帝位,并且得到了赵构的口头赦免,可以和勤王军谈判一下,根本不需要和勤王军交战,但是苗刘二人仍然选择和勤王军碰一碰。

事实证明,负责治安的军队和野战军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两军交战之后,苗、刘二人被迅速击溃,苗、刘二人率领两千人,拿着赵构所赐的铁券逃出杭州。

随即张浚、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领军入城。

赵构见援军已到,激动的鼻涕泡都哭出来了,他紧紧抓住韩世忠的手说:爱卿,恁咋才来尼……

赵构首先让韩世忠杀掉放叛军入宫的吴湛。

猛男韩世忠二话不说,当即上前扭断了吴湛手指,将其拖出去斩了。

随后赵构下诏表示只追究苗傅、刘正彦、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订人等的责任,其余军官士兵概不追究。

于是叛军将士斩了王钧甫、马柔吉投降。

苗傅、刘正彦两人率军逃亡之后不久,刘正彦在浦城被韩世忠擒获,张逵也被韩世忠追击杀死。

苗傅变更姓名后在逃亡建阳时被发现,押送至韩世忠处。

这样兵变的主要人等互被杀、互被擒,一场历时二十六天的兵变到此结束。

有意思的是,苗、刘二人被抓之后,还拿出“免死铁券”来让韩世忠看。

韩世忠指着上面“除大逆外”几个字让他们看,说你们傻啊?!谋反就是大逆!

于是将苗傅、刘正彦、苗翊三人带回京城,最终苗傅、刘正彦被凌迟处死。

祸乱已平,赵构犒赏有勤王功劳的众将领。

吕颐浩被封为尚书右仆射;

张浚被封为宣抚处置使,自请前往川陕一带防守;

韩世忠功劳最大,被封为少保、武胜、昭庆两镇节度使,御书“忠勇”赞扬其忠心,另外封其夫人梁氏为护国夫人。

另外,赵构追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追康履“荣节”谥号。

三、闹剧一样的“苗刘兵变”,对整个南宋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单从结果而论,苗刘兵变除了诛杀了王渊、康履二人,给南宋没有带来任何变化,算是变了一个寂莫。

但是仔细分析来看,这场兵变对南宋的影响却深远而又重大。

从正面影响来看,兵变一是促进赵构改革内政,限制宦官权力。

此次事变让赵构认识宦官干政不得人心,于是在兵变之后,他连下了数道诏令,严格限制了宦官的权力。

禁止宦官勾结军官以及贿赂借贷、役使禁兵、干预朝政,并裁减宦官人数。

自此之后 ,北宋常见的“宦官领兵”模式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且赵构针对叛乱者指出的官员骄横枉法、用人、赏罚不当等方面的政弊,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朝廷内部的矛盾得到了大幅缓合。

二是主战派开始走上前台。

因为平定苗刘兵变有功,五位军政要员走向了权力中心,南宋军政来了一场大换血!

以前的“逃跑派”汪伯彦、黄潜善等退出了核心权力圈,张浚和吕颐浩二人分别担任左右相掌管军政。

武将方面,平判有功的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开始挑起统领军队的重责,“中兴四将”初见雏形,只差岳飞。(此时岳飞军阶尚低,仍在驻守东京的杜充手下当职)。

但是这场兵变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更大。

众所周知,重文抑武本来就是宋朝传统。

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历代宋朝皇帝最担心也最惧怕的就是武将拥兵坐大。

而这次兵变更给赵构造成了很大心理创伤,使赵构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

日后他频繁调度将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从而使南宋重文轻武的情况更加严重。

另外,据说在赵构得知金军在突袭扬州的时候,他正在和爱妃叉叉圈圈。

突如其来的消息,把正在兴头上的赵构吓坏了。

自从之后,赵构患上了严重的ED,无论太医如何医治,赵构都没有再添一儿半女。

而赵构唯一活下来的儿子赵旉,由于这场兵变受惊吓过度,在不久之后就夭折了。

而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的近支宗室都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虏走。

所以在赵构晚年时,他最终无奈的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作为皇位继承人。

宋朝的皇权在180年后又重归赵匡胤一脉的手中。

而因为兵变中苗傅拿徽钦二帝尚在为由,质疑赵构得位不正,也深深触动了赵构内心最忌讳的领域。

更让赵构对所有涉及徽钦二帝的事都耿耿于怀。

13年后,赵构冤杀了执意率军北伐,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岳飞,也许那时在他的心中,已经把岳飞与苗傅、刘正彦二人等同视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兵变   南宋   靖康   京城   中原   国运   叛军   宦官   杭州   太后   闹剧   悲剧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