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级大国?


历史上德国三次崛起,三次被英美打倒。只要盎撒人霸权不瓦解,德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大国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全球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德国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英德争霸。两次世界大战的本质,都是德国为了打破英国海权体系所做的尝试。最终,德国和英国双双走向衰落,将世界霸主地位让给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代表——克虏伯军火公司:

1871年,德国统一。为了追赶世界霸主英国,德国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技术官僚们制定了大量新兴产业扶持计划,对煤炭、钢铁、电力、化工、机械等行业提供财政补贴。与英法不同,德国政府对制造业有着狂热的追求,凭借着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掌控力,德国大部分银行信贷都投向了实体经济。不仅如此,德国政府还充分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甚至连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的继承人,也是由德国皇帝亲自指定。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效率,德国成功实现了对英法的赶超,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克虏伯后膛炮

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

然而德国的崛起却打破了欧洲的地缘平衡,受冲击最大的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充分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德国,社会生产效率远高于英国,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市场,英国的制造业节节败退,从昔日的世界工厂沦为全球最大贸易赤字国。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德国开始大力发展海军,组建“公海舰队”,意图抢占殖民地,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这就对英国的海洋霸权构成威胁。

英国皇家海军

海军一直是英国的立身之本,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正是建立在对各关键航道的控制之上,一旦让德国发展出了强大海军,不但英国世界霸权会瓦解,英国本土也会遭到直接威胁。不仅如此,德国还打算修建一条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巴格达铁路”,意图用陆路的方式从中东进口资源,这对英国无异于釜底抽薪。英德矛盾迅速升级,尽管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都难以阻止外交关系的恶化。


凭借海洋封锁和贸易禁运,一战英国成功让德国因为经济失血而死:

为了对抗德国,英国拉拢了与德国有地缘矛盾的法国和俄国,共同组建了协约国体系,对德国进行全方位围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德国陆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不仅攻入法国本土,还在东线全歼了俄国第二集团军,战争胜负的天平似乎朝着德国这一方向倾斜。但英国人深知:德国虽然拥有强大的陆军和发达的工业体系,但德国最大的短板在于资源方面,面积仅54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除了煤炭之外几乎什么资源都短缺。只要英国利用海军优势对德国发动贸易封锁,持续时间一长德国经济就会因为资源消耗殆尽而走向崩溃。


因此战争刚一爆发的时候,英国就对德国发动贸易禁运,在公海上拦截和扣留德国商船,切断了德国所有海外进口渠道。失去了外来补给后,德国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民用工业下降57%,大量工厂停工。更重要的是,德国的粮食供应遇到很大问题,全国粮食产量腰斩,这不仅是因为德国耕地不足,也是因为原本用来生产化肥的合成氨都被拿去生产炮弹了。


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德国的民众发现市场上越来越难买到食物。最开始是买不到肉,因为牲畜要么被调集到前线用于运送物资,要么因为需要消耗大量饲料被全部宰杀。之后则是买不到面包,英国的贸易禁运使德国难以从海外购买小麦和面粉。再后来是买不到马铃薯,甚至前线士兵也在饿肚子,国内耕地里的马铃薯刚一收割就被运往前线。到了最后,德国老百姓只能啃食芜菁,这种东西主要用作牲畜饲料,对人体来说不仅没有没有营养,还会造成腹泻。但德国老百姓没有选择,因为连芜菁都要配给,有时候想吃都吃不到。


1916年,等待食物配给的德国人民:

1915年—1918年,德国因为饥饿损失了上百万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这并不比战争直接造成的损伤少。即便是幸存下来的儿童,普遍也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缺钙问题严重。由于长期咀嚼芜菁,很多德国人患有永久性的肠胃疾病。德国前线的士兵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严重削弱战斗意志,很多人连枪都抬不起来,再狂热的士兵,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也无力作战,民族主义土崩瓦解。尽管德国在战场上看似占尽上风,但在饥饿的作用下,国内反战情绪一触即燃,最终引起国内革命。物资短缺成为一战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一战后,德国人总结战败教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德国无法同时维持庞大的海军和陆军,很难在海洋上击败英美。面对英美的围堵,光有科技和工业不行,还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国土纵深,和足够稳定的资源供应地,这也是陆权文明击败海权文明的唯一办法。


为了对抗英美海权,德国制定了东方战略:

在一战前,德国的对外战略是向西,试图在陆地上击败法国,在海洋上击败英国,然后在全球范围抢占殖民地。一战后,充分吸取教训的德国将战略矛头转向东方。因为广袤无际的东欧大平原,拥有德国梦寐以求的耕地和矿产资源。一旦德国掌控了东欧,凭借德国的工业+苏联的资源+东欧的人口,足以整合出一个超级陆地强权,这个陆地强权无惧英美的海洋封锁,德国将获得正面击败英美的能力。


因此一战后,德国将苏联视为最好的合作伙伴,作为同样被凡尔赛体系孤立的两个国家,苏德在挑战西方秩序方面有一致诉求。德国在苏联修建大量军工生产线,研制和试验各种新式武器,包括飞机、坦克、火炮、装甲车等。苏联则向德国提供各种廉价资源,一列列满载石油、铁矿、锰矿、谷物的火车从苏联驶向德国。苏德合作使双方都大为受益,德国获得了想要的战略物资和武器试验场所,苏联则吸收了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不仅如此,德国还在东亚选择了日本这一盟友,试图一东一西牵制英美海军。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如果日本能够占领东南亚,甚至威胁印度,就能切断英国的海外补给能力,使英国经济走向崩溃。


对英美这种海洋文明来说,苏德合作这种超级陆权基本无解,英美的军舰再厉害,也不可能开上岸战斗,它们只能封锁海洋,但却不能封锁大陆。相比之下,苏德这一组合要科技有科技、要工业有工业、要资源有资源、要人口有人口,想像一战那样靠海洋封锁来击败德国将不再可行。只要苏德关系一直稳固,随着时间推移,一旦亚欧大陆完成整合,能动用的资源将远超美洲大陆,届时英美连保卫本土的能力都没有。


二战前,苏德合作的前提在于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这一缓冲区的独立:

但英美的战略家却注意到,苏德这两个陆地强国,有着天然的地缘矛盾,这种地缘矛盾在波兰独立的情况下尚可掩盖。一旦失去了波兰这一缓冲区,苏德矛盾将变得不可调和。


苏联和德国之间基本都是平原,无险可守:

事实上,德国到苏联之间,是广袤的东欧大平原,几乎无险可守。这意味着苏德之间任何一方先动手,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入对方经济腹地,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不仅如此,德国大部分石油来自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则与苏联接壤,苏联空军可以随时摧毁罗马尼亚油田,让德国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


因此英美给苏德合作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那就是“祸水东引”,诱使德国主动进攻波兰,打破苏德之间的地缘平衡。英美开始不断给波兰打气,声称波兰是西方的“亲密盟友”,为其提供各种安全“保证”,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怂恿波兰对德国强硬。并大肆炒作波德之间的领土争端(但泽市),以此煽动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让波德陷入激烈对抗之中。最终,德国丧失了战略定力,于1939年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与苏联一并瓜分了波兰。

苏德瓜分波兰


德国虽然成功扩张了版图,但德国的地缘环境却大大恶化。因为波兰的存在是苏联和德国能够放心大胆合作、联手对抗英美霸权的前提。波兰被瓜分后,两国失去了最重要的缓冲区,苏德之间形成了很深的猜疑链,双方都害怕被对手偷袭。一年之后,出于安全考虑,苏联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与德国全面接壤,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猜忌。两国关系全面瓦解,德国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则制定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双方在边境地区部署了数百万军队针锋相对。1941年,德国选择先下手为强,苏德战争爆发,英美“挑拨离间”的计谋得以实现。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大量军用物资:

苏德战争使英美看到了逐个击破的机会,美国启动《租借法案》,向实力更弱小的苏联提供了一百多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占当时美国GDP的10%,战争期间苏联大部分卡车、航空燃油、轮胎、摩托、铁轨都是美国供应的。尽管苏联在英美的支持下击败了德国,但对苏德两国来说这都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德国被一分为二,沦为战败国。苏联则损失了几千万人口,战后被英美全方位围堵,40多年后,苏联也没逃过被肢解的命运。苏联和德国,这两个昔日最强的陆权国,皆败于英美之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耐人寻味,看似敌对的苏德两国,竟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德国   东欧   波兰   苏联   地缘   英国   霸权   大国   海军   海洋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