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他到底是“捡了便宜”,还是真的伟大?

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扫六合,天下归一统。堪称古代史上最具热度的皇帝之一。但围绕在始皇帝身上的争议也流传了千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创时代基业无需赘述,但“奋六世之余烈”这句史学界“名言”,其中的“弦外之音”,似乎又说秦始皇祖上“六代人”为秦国打下了好基础,他只是赶上了好时代,站在了“风口”,所以才统一了天下。

这句话仿佛有点质疑秦始皇“丰功伟绩”的弦外之音。或者说是秦始皇的伟大,有点“水分很大”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到底是站在风口“捡了便宜”,还是真的伟大呢?看完本文的分析,或许你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了解将会更加透彻。

超强的整合力

秦始皇所处的战国时代,杀伐征战是最强“主旋律”。当时,斩获敌人的首级数量,向来也被当成是评判“功绩”的重要指标。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君王身上一些很重要的“特质”,或者是体现君王“能力”的东西,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整合力”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整合力”,现代人立刻会把这项个人能力,跟领导者的综合素养联系在一起,也很容易理解。但在遥远的战国时代,那个对“战斗力”崇尚至极的岁月,领导人的“整合力”似乎很容易被弱化。

但不可否认,身为一国之君,整合力却至关重要。

回望秦国历史,在异人继位时,军事方面,拥有“虎狼秦军”的名号,堪称战斗力强悍。但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秦国却没有压倒诸列强的实力。

尤其是混乱的政治权力斗争,始终影响着秦国整体国力提升。

异人短暂的三年国君生涯,并没有改变秦国高层政治乱斗的局面。并且在异人扶植吕不韦的情况下,让秦国的政治权利,变得更加分散,彼此之间权利角斗,也大大削弱了秦国综合国力发展。

站在历史高度去看,其实当年异人英年早逝,留下来的是一个,“权利分散”的秦帝国。而这种分散的权利,又直接关乎到秦国的综合国力。

然而从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到少灭六国的巅峰时刻,这段时间里,秦始皇摆平了外戚楚国芈氏对秦帝国内部的干扰,重用李斯主内治国,而对外,他又用蒙恬兄弟,王翦父子等武将开疆拓土。

从这方面看,秦始皇对秦帝国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了高效整合,让当时秦帝国人才“拧成一股绳”,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战斗力。

另外,从古至今,战争离不开“花钱”,而巨大的军费开支,直接考验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综合实力”。

在当时那种“战争消耗国力”的时代背景下,秦帝国经过灭六国这等“旷世巨战”,整个民生国力,也没形成巨大损耗,从这一点看,秦始皇在“整合国家物力,财力”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除了超强的整合力外,秦始皇能被成为千古一帝,还有一项容易被后人忽视个人素质,那就是“政治能力”。

超级政治家

史学界有个名词“帝王权术”,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帝王权术,只能算古代“政治家”综合能力中的一项。

而秦始皇身上所蕴藏着的强大政治能力,无疑要远远高于“帝王权术”。

从秦始皇的履历来看,他13岁登基,到22岁成年勤政,这段时间,基本上只是个“傀儡国君”。

秦国高层政治权利,基本由传统“芈氏外戚”权贵集团,相邦吕不韦集团,生母太后赵姬,嫪毐集团,以及嬴姓宗族集团,这四股政治集团势力所瓜分。

当秦始皇22岁,去秦国故都雍城,举行加冠礼时。嫪毐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男宠”,却在咸阳发动了兵变。

而远在雍城的秦始皇,有效地抓住这一突发事件的时机,用超越年龄,以及超越那个时代的“政治谋略”,开始了一系列政治家的“骚操作”。

他先是以秦王号令,命令控制“骊山蓝天大营”的那些像蒙氏家族等武将,不得擅自行动。随后,王翦率兵来雍城护驾,秦始皇也没让王翦参与到平叛嫪毐军事行动中。

嫪毐在都城咸阳发动叛乱,而秦始皇却没动用秦帝国核心军事武装,这无疑体现了秦始皇高超的政治家手段。

他不让蒙氏,王翦等控制帝国核心部队将领,卷入嫪毐叛乱,其实就是为了稳住秦国军事“基本盘”。

接下来,秦始皇却在政治上,给芈氏贵族加团里的阳泉君,信陵君等人加官进爵,大肆封赏,让他们这股势力去平叛嫪毐。与此同时,他又用“家国情怀”拉拢相邦吕不韦,以及嬴姓宗室两大权贵集团,也“入局”到嫪毐叛乱之中。

秦始皇利用嫪毐叛乱这一突发事件,以高超的政治家手段,将芈氏贵族外戚势力,吕不韦,嬴姓宗亲,嫪毐,赵姬集团,这四大政治权利集团,裹挟其中,相互拼杀消耗。

经过此番政治运作后,太后赵姬,嫪毐这股势力被消灭,芈氏和嬴姓宗族两股政治势力被秦始皇“诏安”。

后来,秦始皇对付吕不韦的手段,更加显现出其高超的政治智慧。

众所周知,不论是异人,还是嬴政,这父子俩能成为秦国国君,离不开吕不韦的帮助。换句话说,在情感上,吕不韦对嬴政父子,有着巨大恩情。

但秦始皇要想把秦帝国最高权利集于一身,就必须要解决掉吕不韦。因此,在处理吕不韦的事情上,也直接考研着秦始皇的政治智慧。

根据史料查证,秦始皇始终没有“直接下诏”处死吕不韦,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高超政治方式。

嫪毐叛乱被平定后,秦始皇抓住这个事件,把其牵扯面扩大化,并以“乱臣嫪毐是吕不韦献给太后赵姬”为理由,直接把“火”引到了吕不韦身上。

在这种情形下,从政治角度考量,吕不韦就不得不以“辞掉相邦”谢罪。

随后,吕不韦离开秦国政治中心咸阳,来到洛阳封地。

接下来,秦始皇又给吕不韦写了一份“信”,大致意思是说,吕不韦一介商人,对秦国并没有巨大贡献,反而胆敢号称是“秦王亚父”。

秦始皇的信件内容很短,但却充满着“浓烈的威胁”口气,并且秦始皇也用这封亲笔信,彻底否定了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同时也在政治上撇清了“嬴政是吕不韦儿子”的谣言。这之后,吕不韦顶不住压力,只能选择自杀。

从秦始皇处理吕不韦的操作上看,他没有亲口说过“杀吕不韦”的话语,在政治上避免了“卸磨杀驴,忘恩负义”等社会舆论。并且否定吕不韦的“亚父”名号,也进一步向世人肯定了其“根正苗红的嬴氏血脉”。

总结

从结局的角度看,秦始皇利用高超的政治手段,一举将横行秦国庙堂尽十年的“四大政治集团”剿灭,并把秦帝国政治权利牢牢攥在了手里。

对于古代封建君王而言,政治权利,政治眼光,政治谋略,往往能决定国家“上线”。而从秦始皇,夺取权利的经历来看,他无疑是位超级政治家。

奋六世之余烈,其实主要说的是秦始皇继承了“虎狼秦军”优良的军事传统。但“灭六国”,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国家行动。

也正是因为秦始皇身上拥有强大的“整合力”,高超的政治家本领,才让秦国从单一的“虎狼秦军”,及“武力强国”,变成了“政治,经济,文化,武力”等,综合国力碾压东方六国的超级秦国,而这也是秦国能吞并东方六国,横扫宇内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分析来看,“奋六世之余烈”,这句话说的也有道理,但这种观点,可以看做是秦始皇继承了先辈们留下来的“虎狼秦军”军事传统。但他个人强大的“整合力”,及超级政治能力,却直接让传统秦帝国,在综合国力方面,提高了两个档次。

因此,就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来看,“奋六世之余烈”,充其量也只占“三层”。而他个人对于华夏历史走向,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是站在“风口”享受胜利果实,还是真的伟大,相信看了前面的分析,众人心中,也应该有了新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国君   秦国   政治权利   虎狼   综合国力   帝国   叛乱   政治家   便宜   政治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