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私通,东吴暴君坏事做尽,蜀国灭亡后吴凭什么支撑16年不灭亡

公元264年,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病逝于卧榻间,他临终遗诏,命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辅佐太子。天不遂人愿,此时张布等人心中却另有打算。

吴大帝孙权死后,幼帝即位,此后十几年,吴国宫廷都弥漫在血腥的政变中。此时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破,为稳住东吴的政权,张布选择舍弃十岁的太子,而改立孙休之侄孙皓为帝。

孙皓的父亲是吴大帝的第二位太子,好学多识、礼贤下士,人人称赞,后因与全公主不和,而被其谗言所废。

东吴大臣期望孙皓有其父之姿,能带领吴国走出阴霾,却难料世事弄人,沉溺酒色、性情暴戾的孙皓,不过是把东吴带向另一场毁灭。

东吴被西晋所灭是历史的必然,但为何在暴君的统治下,还能抵抗西晋16年?

一、喋血宫廷,不施德政

“是后王夫人与全公主有隙。”

东吴的宫廷内乱在孙权晚年就已有端倪,他疼爱自己的长女,全公主——孙大虎。

公主人如其名,性格霸道,又权欲熏心。她素与太子孙和以及其母王夫人不合。她虽为女子,无法直接参与储位之争,但孙权纵容她干预政事,这就给了她作乱的机会。

全公主画像

孙权卧病在床,遣太子孙和去庙中祭祀祈福,但孙和妃子的叔父恰好居住在附近,便邀他过去一叙。全公主借用此事,密告孙权,言王夫人一知大帝生病就面露喜色,太子也不在庙中。

太子孙和被废,这更煽动起全公主操纵政局的野心。

孙亮即位后,因其年幼,对全公主颇为依赖,又听从公主建议,纳全氏女为妃。

辅政大臣孙峻见同僚诸葛恪有迎立孙和之意,设计将其杀害,又授意孙亮赐死孙和。令人咋舌的是全公主竟与孙峻私通,在宫廷中一时风光无两。

操纵幼主,废杀政敌,又乱纲常,足见东吴朝堂的精力没有用在与生民相关的国事上。

好景不长,孙峻在军中时常被噩梦所扰,梦见诸葛恪用剑击杀他,以致在惊惧中病发而死。辅政之权便移交到从弟孙綝手中。

全公主画像

此时,孙亮开始亲政,全公主的夫家,全氏家族的男丁携部曲降魏。全公主在朝内无所依凭的情况下,只能死命抓住孙亮,不肯与孙綝共分权力。

全公主撺掇孙亮除掉孙綝,事泄,孙綝不想为俎上肉,于是先发制人,废黜孙亮,又流放全公主。

你方唱罢我登场,吴国宫廷的祸乱并未在此时结束。

孙綝嗜权好杀,以为改立琅琊王孙休后,就可高枕无忧。但孙休恐哪日也被废,对其忌惮在心,深知孙綝狼之野心之人,欲望不会在此停止。

孙休剧照

所以孙休韬光养晦,后在张布等人的联合下,将孙綝诛杀。

孙休在位时,蜀国降魏,交趾叛魏。孙休欲中兴吴国,未果,因病亦早亡。

吴大帝崩逝后,在连续12年里,吴国早逝两任帝王,查办数位权臣,宗亲相残,幼主为傀儡,新主无长寿。

困局下,濮阳兴舍幼太子,改立孙皓,他以孙皓本为正统,又明断是非,立他应当算拨乱反正之举。

濮阳兴画像

未料到,孙皓不念旧恩,上位后不仅逼死孙休之子,还很快处死张布、濮阳兴等人。

孙皓骄横,独断专行,他爱用酷刑,对欲处死之人,以剥皮、凿眼戕害,重则灭其三族。

朝野大臣屈服于淫威之下,人心惶惶,不敢有异言。孙皓又挥霍浪费,大修宫殿,国库见底后,用重税欺压百姓,“衣不全短褐,食不赡养朝夕”。

孙皓画像

东吴气数已尽,但这样的孙皓居然将东吴政权支撑16年后才被西晋攻破,这是为什么?

二、西晋内讧,孙吴保国

司马昭在世时,见东吴频繁动乱,又无明君,便想和平统一天下。他命人写信给孙皓,信中软硬兼施,颇多威胁之语,又极尽赞美之词,夸耀魏国如今国富兵强,六军精锐蓄势待发,力劝东吴自愿称臣。

面对司马昭不怀好意的来信,孙皓不甘示弱,当即修书一封,在信中先是表达对魏国迅速灭掉蜀国的震撼,后又言明,自己秉承先祖的遗志,欲与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吴国。

孙皓虽然残暴,但也不想做亡国之君。

面对困局,他首现想到的应对之策是采用“符瑞”。符瑞是一种帝王受天命的祥兆,掺杂着古人对神的信仰。

东吴与二国争天下时,蜀国声称有汉室血统,要匡扶汉室,因此能得到情理上的支持;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又有法理上的支撑。

东吴建国后,政权一直面临合法性、正统性的巨大缺失。孙权当时便借用玄学,造符瑞,以天命登基。

“初,兴平中,吴中童谣曰: 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

孙权剧照

这套说辞在东吴效果极佳,细究缘由,因为江南一带自古就有尚神鬼、好淫祀的传统。战国时,楚国文化就与巫学思想相关,从屈原的文章中可窥得一、二。

所以,在东吴普遍信仰符瑞的民众基础上,孙皓偏居江左,自知国力不如西晋,就想先借此振兴士气,于是频频在江南造势,他声称东南方有帝王之紫气,意指吴国不是偏安江南的小朝廷,而是正统王朝。

此外,孙皓封禅时,还将大量的符瑞写入封禅碑文中。他这个偏霸之主不敢冒昧地亲自前去封禅,就派大臣替他前去祭祀天地。

这是一种通权达变的方法,其意图是通过封禅之举来强调君权神授,以强化其政权正统性,论证东吴政权是获得“天命”眷顾。

国山碑文中有“吴真皇帝”四字,孙皓本身就是东吴政权合法的皇帝,为何要强调“真皇帝”的身份呢?

史载:“孙皓以建衡元年铸一剑,文曰: ‘皇帝吴王’,小篆书。”

不言自喻,即孙皓想从吴国的偏霸之君上升到主宰“天下”的皇帝。这是“真皇帝”和“皇帝吴王”的内涵,也是孙皓在位时期,“天下平”、“青盖入洛阳”等符瑞频频出现,最终导致国山禅礼的缘由。

应该看到,这是东吴应对南北局势变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它虽然荒诞,但在特殊的背景下应用,有其合理性。

建衡三年(271),孙皓打破不轻易北伐的国策,亲自率军北上,带着他的母亲和后宫嫔妃向晋都洛阳进军。在晋强吴弱的情况下,孙皓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呢?

这一切都源于坊间的一首童谣,“吴国的天子当为天下皇帝”。

这句流言在寿春传播极广,孙皓居然真以为自己有“天命”,所以北伐以顺天意,但途中遇到大雪,将士们疲乏有怨,孙皓这才清醒过来,怕还未到晋都,军中就先发生叛乱,只得匆匆回朝。

这段记载依现在的逻辑来看非常荒谬,当时西晋十分强大,东吴面临亡国的危险,但孙皓仍然要北伐,可见占卜巫学之说确实深入人心,连君主都深信不疑。

这个举措,也让西晋君臣深受触动,孙皓制造的吴国当有“天命”的舆论,在中原地区也颇为流行。《晋书》记载,“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为吴方强盛,未可图也。”由此可见,西晋内部对于这一谶语也是颇为认同的。

其次,东吴据有长江天堑,西晋以赤壁之战的教训就在眼前,不敢贸然进攻。

长江对东吴的重要性从开始贯穿到终了,几代君主都以“限江自保”为国策,在对外战事上一直持保守观念。纵使东吴君主也有雄心,但北伐并非易事,朝野上下都想以长江之险,抵抗曹魏的扩张。

曹操作为北人,惧怕长江,于是“方船连舰”。终曹魏之世,北人都未能跨过长江。魏文帝两次广陵观兵时的感慨,仍可以看出长江对北人的阻挡作用。

魏文帝面对长江水丰、浪涌,不禁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西晋想以正统为名诱使东吴降服,但在舆论造势上不敌东吴,采取怀柔策略已没有意义。西晋若想继续荡平天下,令四海归一,只能采取军事行动,靠武力收复敌国。

最后,西晋国内,朝野中对伐吴的态度始终不能统一,才是晋武帝推迟灭吴的主因。

司马炎画像

司马昭本定下灭蜀三年后,灭吴而统一全国的战略决策,但灭蜀后迟迟未能对东吴进行武力征服。

在伐吴一事上的巨大分歧,也让晋武帝忧心不已,他与羊祜、王濬等人密谋伐吴大计,但群臣却以诸多理由来反对。

“腹心不同,公卿异议。”

比如,群臣言北边鲜卑叛乱,不可分兵马之力与吴开战;又言,长江水险,不可轻战。

种种反对之声,在朝堂中萦绕不绝。反对派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贾充。贾充本来是司马昭的心腹,又是太子司马衷的岳父。此时官居太尉录尚书事,势压众卿,武帝不得不对他退让三分。

贾充深陷权力斗争,比起外事,更醉心于眼下的权力,因此不着急伐吴。

贾充剧照

他并非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而是深知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及羊祜、张华等人,如果他们伐吴成功,在西晋国内的声望必会上涨,到那时就不得不与他人分享权力。

晋武帝深谙治国之道,此时西晋刚建国,不能让朝野内的大臣在内耗中消磨国力,所以只得暂缓伐吴。

三、大局已定,西晋灭吴

晋武帝誓要一统天下,在政治斡旋的十余年,他名羊祜在荆州等地,安抚边民、发展生产,以取民心。

边境形势稳定后,东吴百姓见西晋国力强盛,有不忍国内暴政者,自愿出逃为晋民。西晋又以高官俸禄,诱使东吴大将降晋。

经过十余年时间的发展,西晋国力大增,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灭吴之事终于再次提上日程。晋武帝造大船连舫,广修舟舰,在伐吴前已建立起强大的水军。

西晋伐吴

此时,西晋的水师规模已经超越了赤壁之战时的曹魏。加之孙皓暴虐不改,名将陆抗撒手而去,东吴已无能与西晋相抗的将领,正是伐吴的好时机。

陆抗画像

晋武帝首需解决的是朝堂内的反对势力。

咸宁五年十一月,晋武帝下 《伐吴诏》,西晋国内以贾充为代表的反对派大臣仍以消极态度力劝武帝。

晋武帝一开始做出妥协,任命贾充为大都督、统帅六师,此举寓有深意,首先,他希望贾充可以放下私欲,只要参与进伐吴大军,必有他一份功劳。

其次,贾充位高权重,又对晋武帝伐吴一事颇有微词,如果晋武帝率兵在外,留贾充一人在朝,其中的变动恐怕不能让晋武帝心安。所以晋武帝把贾充留在身边,也有牵制之意。

但贾充对晋武帝的示好,置若罔闻,竟抗命道:“现在不是做战的好时机,臣又年迈体衰,恐怕不能担此重任。”

晋武帝闻言,没有生气,却也不再打算好脾气地惯着他,“你既然不行,孤便自己去。”

贾充不敢再与帝王相争,只能跟随大军而行。

果然,解决掉反对势力后,西晋20余万大军兵分六路对吴国展开了强大攻势,西晋采取巴蜀泛舟顺流而下的战略,长江天险被迅速攻克,“兵不血刃,攻无坚城”,所向披靡。

孙皓被俘

东吴见大势已去,也未多做抵抗。不期二月,吴都建业被攻克, 吴末帝孙皓率王公大臣 “肉袒面缚” 而降。

至此,存在六十余年的三国时代彻底结束,江东孙氏几代先祖的心血和霸业,都湮灭在浪花涛涛的江水中。

结语

古人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东吴末帝不施德政,不以仁慈之心发展民业,纵使西晋因内讧给了东吴十几年的机会,也没有让东吴迎来命运的转机。

如同长江水能护一时,却不能护一世,东吴崇尚天命,却忘了事在人为,缺一不可。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也不在孙皓身上,东吴之衰,在孙权时代就埋下伏笔。

孙吴政权盘踞江东几十年,江东望族左右朝政,新贵又虎视眈眈,内部斗争本就十分剧烈,孙权在立储一事上选择纵容长女,舍长立幼,各方势力接连二十多年的磋磨下,东吴哪还有富强的机会?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东吴   濮阳   司马   公主   蜀国   吴国   西晋   暴君   长江   大臣   政权   坏事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