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所有问题,说来说去都是经济问题!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汉纪四十一

东汉·汉安帝永初三年(己酉,公元109年)

【原文】

三公以国用未足,奏令吏民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官、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

【译文】

三公因国家经费不足,上书请求准许官吏和百姓在缴纳钱财和谷物之后,成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官、大夫、zheng府官吏、缇骑武士、五校营士。依缴纳数量的多少,各分等级。

【解析】

老规矩,先说大背景。

此时的东汉朝廷,天灾频出、异象频发,一会地震、一会洪水,羌人不听话、匈奴搞事情、内部又有叛乱,反正浑身不爽利。

总而言之,虽然不见得是王朝末日,但到处都是事,处处都有事情来摆平。

当然造成如此状态,原因有很多,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上面材料背后的以及其后续的东西。

上面的内容,说白话就是卖官鬻爵,而且是朝廷三公提出的。

这说明朝廷当真是财政紧缺,至于原因,之前提到的,处处都是事,处处要平事。

平事要不要花钱?结果就是钱花如流水,收入又增长不上来,自然是国库见底,财政困难。

通常情况,财政问题的处理思路无非是开源节流。

在这一点上,邓太后算是做得真不错的,但那些个举措不过是杯水车薪。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一段话。

丙午,诏减百官及州郡县奉各有差。

即卖官鬻爵之后,东汉朝廷针对各级官员俸禄进行削减。

好听的说叫共体时艰,说直白点就是减薪。

问题是有用吗?

说实话,短期之内,从财政角度的确有用。

官员俸禄的支出少了,自然是其他地方有钱用了。

但这事,后患无穷!

古时候朝廷,不管是汉唐宋元明清,其实都可以把他看做一个组织。

进入到组织之内,固然有理想主义者,但大多数都是极其现实之人。

人家进入朝廷机构中,绝对不是想着要为谁家王朝呕心沥血,就是想混口饭吃。

而任何一个组织,他的顶层可以是高大上的目标,但落地必须要最基层去执行。

你想想,那些绝大多数就想想混口饭吃的人,凭什么听你的?

不就是图你给的这工资和稳定嘛。

尤其是,基层不像朝廷高官一样,家产丰厚、田宅遍布。

固然的确有个别家境不错,但绝大多可能就是指望着朝廷这点俸禄。

朝廷减薪,那人家吃什么?

人家收入少了,做事能不带怨气?能不给你阴奉阳违吗?

当然,这是第一层害处。

古代想要往上走,必然要进入朝廷体制,其他地方基本上没啥奔头。

进入朝廷,哪怕是底层的胥吏,手中多少都有点权力。

而在权力场中,必然有这样一个规律。

如果无法再更进一步,则必然寻求权力变现。

底层胥吏在日常做事过程中,多少多会用手中权力搞点损公私肥的事。

而朝廷也一定程度上默许,毕竟事情要他们来办,俸禄又不多,自然只得如此,这算是妥协。

但如果本来就有的一点俸禄也要打折扣了呢?

必然会发生公家少给的,那我就在别的地方搞回来。

可一旦搞习惯了、尝到甜头了,能收手吗?恐怕只会得寸进尺、胃口变得更大。

到时候倒霉的是底层的百姓,吃亏的终归是朝廷。

这是第二层害处。

朝廷,多么让人心生畏惧的存在。

一言决生死,一令号天下。

结果,朝廷还会缺钱?

这感觉就好像,你心心念念的女神,在你面前放屁、窜稀一样。

你只会觉得那层神秘感和美好荡然无存。

结果你会想,原来也不过如此。

对朝廷而言,威信、威望大打折扣,政令还如何号令下面?

当然,古代上升通道少,只有朝廷一条路,经商什么的更是上不得台面。

朝廷要想降俸禄,底层基层除了埋怨两句,也不可能说辞职另谋高就,因为没得选,何况这是别人打破头挤进来的,走了一个你,还有千千万万个想削减脑袋挤进来的人。

但对朝廷而言,千万别开这个口子,再苦,都不能苦给你办事的人。

他们委屈了,还指望给你用心办事?不给你拆台就真不错了。

所以说,人可以自私,但是不能自私到认为别人都应该大公无私。


【闲扯】

说实话,这些道理并不是不懂,而是有的时候也没办法。

经济盘子就这么大,各个地方都要用钱。(参考前几天写的经济账)

若要分轻重缓急,只得是拆东补西。

这时候就只有喊喊口号,希望能有点觉悟。

好了,尽在不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卖官鬻爵   虎贲   王朝   俸禄   关内   资治通鉴   说来说去   东汉   朝廷   底层   基层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