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王朝的钱袋子,先后侍奉五任君主,被赞为君子中的君子

前言:自从儒家思想兴起后,关于“义”与“利”的辩论就经久不衰。孔子认为礼义为君子之“本”,财利为君子之“末”。孟子认为君子当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有此两条,儒门弟子大多“贵义而贱利”,比如宋朝的司马光曾明确提出君子不能言利,明朝的方孝孺更是把“以理财为先”的大臣视为“周官之所弃者”。然而任何王朝要想兴盛,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而财力的强大与否又受“理财”成效的影响。

王安石因一反儒家“耻于言利”的传统,制定各种“理财”措施,使宋朝的经济状况一度得到明显好转。元朝因不屑于“理财”,偌大的江山终在财政崩溃中灭亡。换而言之,善“理财”者虽然是儒家中的“另类”,但是不可或缺。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位先后侍奉五任皇帝的“理财”大臣—夏原吉,可以说明朝早期的盛世和他密不可分,难得的是他还被赞为“君子中的君子”。

君子中的君子—夏原吉

一、白屋出公卿

1、他是端厚君子

夏原吉虽非世家子,但是祖上亦是书香门第,可惜碰到了元末乱世,一切都化成了云烟,他的祖父在湖广行省都事的任上死于战乱,他的父亲被迫流徙于湘阴(今湖南湘阴),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全靠他父亲担任小小教谕的微薄俸禄。也是祸不单行,他父亲在他12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家里的境况愈发艰难,压力全在他母亲身上。一个年轻的母亲拉扯大三个儿子,个中辛酸,不足为外人道哉。

好在他争气,一边帮着母亲料理家务,一边发奋苦学,学有小成即到乡间当私塾先生,目的只有一个,给母亲分担家庭压力,那年,他才16岁。养家糊口之余,他不忘继续精进学业,这点就比很多读书人强。天不负有心人,他在明太祖恢复科举制后,以弱冠之龄考中秀才,接着又考中举人,并且被地方官府推荐入国子监深造。值得一提的是,明初的国子监门槛很高,是明太祖选拔官员的重要来源。

少年夏原吉发奋学习

适逢吏部选拔部分监生协助翰林院拟写皇帝的诏书,夏原吉被幸运地选中了。当时的监生们大多自视甚高,像写诏书这种差事在他们眼里多少有些小儿科,夏原吉却是个例外,他态度端正,没有那种“眼高手低”的毛病。据说明太祖有一天心血来潮,亲自去观摩夏原吉他们的工作状态,没料想映入眼帘的是一群人在肆意欢笑,没有半点工作纪律可言,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个没有随波逐流的人。

不出意外,这个鹤立鸡群的人便是夏原吉。明太祖原本就是用人之际,见此人不凡,便超擢他为正六品的户部主事。户部是朝廷的财神爷,大小事务相当繁杂,很多官员都是为了“忙”而忙,夏原吉不同,他带着学习的态度,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将自己的工作料理得井井有条,由此更受明太祖信任。关建是他从不因为皇帝对他的青睐而得意忘形,为人十分宽宏,素有“端厚君子”之称。

朱元璋画像

2、他是建文旧臣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夏原吉作为太祖寄予厚望的大臣,被擢升为正三品的户部右侍郎。就在他准备好好梳理下大明王朝的钱袋子之时,他奉命巡抚福建,主要是监察福建各级官员,整肃吏治。作为钦差,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一味地以势压人,他懂得换位思考。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他都愿意帮助当事人改过自新,甚至自己替他们担责,由此深受福建官民爱戴。

靖难之役爆发的头3年,他一直在各地巡查,直至靖难的四个年头,他才被紧急召回朝中,负责为朝廷大军筹措钱粮。干工作最怕接手别人留下的烂摊子,累死个人还出不了成绩,夏原吉没有这种感悟,他是属“黄牛”的,直接无视工作的难度,干得是热火朝天。建文帝有这样任劳任怨的能臣是幸运的,如果不是他自己削藩失策,用人失当,也许夏原吉会帮助他开创一个“建文盛世”

朱允炆画像

历史不存在如果,就在燕王朱棣靖难功成之时,那些曾经踊跃支持建文帝削藩的大臣均被打上了“建文旧臣”的标签。想当初朱棣起兵所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旧臣”自然会成为朱棣的“眼中钉”,没多久,以方孝孺齐泰为代表的一众“建文旧臣”通通身死族灭。至于夏原吉,他因为和朱棣来了一场“世纪会面”而免于灾祸,甚至还被升了官。

朱棣率军入京,别的大臣都慌得不行,有人在享受最后的午餐,有人忙着跑去歌功颂德,夏原吉却一如既往地在衙门里用心工作,丝毫不受外界影响。等他被抓到朱棣面前时,他淡定地请求朱棣再给他3天时间处理好手头上的工作,好让后面的接任者能够快速上手。朱棣刚开始的感觉有些怪怪的,当他和夏原吉深入交流了一番后,认为此人不是朱允炆的死忠,且才堪大用,便将其收为己用了。

朱棣画像

二、盛世有能臣

1、他是治水功臣

朱棣甫一上位,浙西地区便爆发了洪灾,朝野内外甚嚣尘上,有人说这是上天对朱棣推翻侄子皇位的警告,还有人说这是上天对朱棣能否坐稳皇位的考验,耳目众多的朱棣自然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另外,浙西地区是税赋重地,容不得散失。对于朱棣来说,既然当地官员不得力,那么只能在朝中挑一个干练稳健的大臣到一线去解决麻烦,想着想着,他就想到了那个“爱岗敬业”的夏原吉。

夏原吉是户部官员出身,而治水向来是工部的事情,可以说他在这方面是个“小白”,而且这种差事一旦干得不好,必是大祸临头。夏原吉没时间考虑这些利弊得失,他心里装的只有忠君任事,既然不懂治水,那就多加学习,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到了浙西后,第一件事便是实地考察,多看多听多想。努力的结果或许不是成功,但是绝对会有收获,他很快便拿出了一套新的治水办法。

夏原吉治水

他上疏朝廷,建议放弃疏浚旧江道的老办法,转而导三江入海,减轻吴淞江下游的防洪压力。不出意外,朱棣“览而嘉纳”。得到批准后,他并不急着组织人员施工,而是先“治乱”,他查办了不少“蠹民梗政”的地方官,使“民心大悦”。接着,他将受灾的百姓召集起来,施行“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他们分三路疏浚积水。期间,他以身作则,布衣徒步,废寝忘食,有效带动了全体参建人员的积极性。

积水问题解决后,他又力主施行社会层面的广泛救济,一出手就是30万石的救济粮,并向受灾百姓免费发放耕牛和稻种,鼓励他们及时复耕。其实,他只要能解决积水问题就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可他不这么想,他不光要解决现在的问题,还要解决未来的问题。谁能想到一个没有治水经验的大臣,竟然如此深谋远虑且有章法?正是因为有他的担当精神,这片财赋重地再度焕发出了生机。

以浦代淞入海

2、他是理财大师

面对夏原吉的成功,最开心的人莫过于朱棣,如果夏原吉出师不利,朱棣多少也会受到些质疑,毕竟人是他选的。有功自然当赏,夏原吉被提拔为户部尚书,正式开始总管大明王朝的财政事务。一个王朝的既有收入常常是定量,而开支却是变量,宗室贵戚和各级官吏的俸禄发放,基础设施的建设,皇家用度,行军打仗,这些都需要户部来做好保障工作,里面很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弄个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当然,这些还只是常规压力,夏原吉需要面对的远不止此。其一,持续4年的靖难之役对河北、山东和江淮等地造成了较大程度上的破坏;其二,朱棣是个有追求的皇帝,他不甘于当一个守成之君,他需要各种各样的丰功伟绩来支撑他成为“大帝”文化上有《永乐大典》,外交上有“郑和下西洋”,军事上有“五征漠北”和远征安南,基建上有通运河和兴建紫禁城等。

用银子堆出来的郑和船队

这里面的每一项“功绩”都需要庞大的财政力量支持。换一般人,早就维持不下去了,可夏原吉不是一般人。他即使贵为尚书,依然坚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到哪里,身上总不忘带上一个记录了各种财政数据的小本本,这样的话,他无论做什么决定都有据可依。他的理财思路是“节用”“开源”双管齐下。“节用”主要是通过裁撤冗余的衙门和官吏来缩减支出。

“开源”则比较全面了,首先,他主张“平赋役”,将征税方式调整得更为弹性一些,对于贫困的人,尽量少收税,或者免税,对于富裕的人,尽量多收税,目的是提升底层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其次,他力主“严盐法”“清仓场”,从严打击私盐贸易,将仓场中的财物定期变现;最后,他鼓励百姓到边疆开荒,并且制定了不少惠商之策。后世有历史学家将他和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并论,认为他们两人都是“理财能者”。

结语

夏原吉为朱棣的“永乐盛世”披肝沥胆,朱棣亦将夏原吉视为自己的肱股之臣,甚至有意让夏原吉和太孙朱瞻基拉近距离,目的自然是想着以后可以给太孙留下一个辅弼之臣。有人说朱棣后来很反感夏原吉,要不然也不会因为夏原吉劝阻他北征而将其抄家、下诏狱。朱棣这个人是很强势的,如果他真不想留夏原吉的话,夏原吉铁定是解缙那样的结局了。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夏原吉,他不仅下令让夏原吉官复原职,还“夺情”,不让夏原吉回家守孝,只因他迫切需要夏原吉助他坐稳皇位。夏原吉对此只用了一招,即为“建文旧臣”翻案,既有效缓解了内部矛盾,又明显提升了朱高炽的威望。朱瞻基上位后,夏原吉依旧备受重用,正因有夏原吉及时力谏朱瞻基亲征,汉王之乱才没有被扩大化。从洪武之治到永乐盛世,再到仁宣之治,他确是功勋卓著。

参考文献:

《明史》

《明通鉴》

《明史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王朝   湘阴   国子监   浙西   君子   大明   户部   大臣   袋子   盛世   官员   工作   任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