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后半段的两个特点:没立太子和特殊的继承

曹魏后期帝位的别样继承

以前读《三国志》中的魏国部分。不明白陈寿为何将曹芳、曹髦、曹奂三少主挤在一个本纪里。曹髦、曹奂二主在位时间不长,且这两位统治期间是司马氏权力得到彻底巩固的时期,将二人放在一起可以理解。但曹芳为帝十五年,是曹魏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统治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有蜀汉姜维数次来攻,又有曹爽伐蜀,再有高平陵之变,更有淮南首叛,更别说密谋废黜司马师的密谋出自曹芳。将其与后二帝并在一个纪里,确实不明。或许陈寿认为三少主,少年即位,明为皇帝实为傀儡,故以三人为一纪吧。

如今再读《三少帝纪》,却有另外的发现。三少帝除了都是年少登基,还有另外两个共同点。一是都没立太子,从曹芳到曹奂,二十多年里,魏室无储君。二是都和明帝曹叡的关系特殊,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曹髦是曹叡的侄子,曹奂是曹叡的堂弟。这里也可以看出,魏室后期的帝位传承异乎寻常。


齐王曹芳

作为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叡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他来说,唯一的遗憾估计就是亲生儿子都夭折了。没子嗣国家也需要有人继承,于是曹叡收养了曹芳和曹询。曹芳的生父不知是谁。《魏氏春秋》认为他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如果是这样,那他就是曹叡的堂侄。至于曹询,很神秘,完全不知生父是谁。

曹芳虽说被收养,但不是以储君的身份。而是以藩王的身份被养在宫中。直到曹叡死前的一天,他仍然是齐王。这固然有曹叡冀望自己还能有亲儿子的原因,也有曹叡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快驾崩的因素存在。

但曹叡错了,首先是他收养了曹芳和曹询后,没有其他儿子了。其次是从封曹芳为齐王后,曹叡也没多少年可活了。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叡病重,为社稷江山考虑,当即立曹芳为太子。这流程刚走完,曹叡就死了。曹芳紧跟着就即位。这么看来,曹芳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当太子时间最短的储君了。不到24小时,曹芳就完成了两级跳,一日登天。

在其统治期间,涉及他的大事主要有三件,一是高平陵之变,二是密谋废黜司马师,三是被废为齐王。

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政变,对曹魏政坛影响力极大。反而对来曹芳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次政变只是让他从曹爽的傀儡变成了司马家的傀儡。

当然,也有不爽司马懿的人在,王凌就是其一。只是王凌不仅不爽司马懿,还不爽曹芳。嘉平三年(251年),王凌计划以楚王曹彪取代曹芳为帝。后来事情败露,王凌自尽而亡。淮南三叛的首叛就这么结束了。

曹芳估计也是五味杂陈,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忠臣。没想到是大魏的忠臣,却不是他的忠臣。没办法,只好继续静待时机。好不容易熬死了司马懿,没成想司马师接班了,还是傀儡。

曹芳也是有脾气的,不忍了,决定搞掉司马师。不过不能明目张胆的搞,他偷偷召集一群大魏死忠粉,秘密运作废黜司马师的活动。

搞这种小活动司马师那能不知道。立马派人抓,有一个算一个。嘉平六年(254年)二月,秘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中书令李丰、国舅张缉、夏侯玄都被抓了。司马师也不浪费时间,秉持司马家的优良传统,把这些人都灭族了。

剩下一个曹芳,司马师不好处理。毕竟是皇帝,不好杀。再说了,这事要是挑明了,那就尴尬了。皇帝要搞掉大臣,那谁是正义的一方?反正方式广大的吃瓜群众肯定不会认为司马师正义的一方。道理很简单嘛,你司马师要是忠臣,皇帝老爷闲得蛋疼搞你。人民群众还是怀着朴素的情操的。但不处理又不行,不然指不定皇帝下次又搞出什么事来。

好在这事前人已经给司马师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皇帝虽不能杀,但可以废啊。这年六月,司马师联合大臣上书郭太后(明帝曹叡的皇后),给了曹芳安了各种罪行,申请废掉曹芳这个皇帝。

郭太后无奈此准了申请。

于是曹芳就这么被废为齐王。


曹魏疆土最大时,次年,魏亡晋兴。


高贵者曹髦

曹芳被废,皇帝的位置空出来了,自然需要有人来填补。司马师属意曹据,给的说法是曹据年长又有贤德,还是曹操的儿子。

郭太后不同意。反而推出了自己这边的候选人——高贵乡公曹髦。给的理由也有说服力,明帝曹睿不能无后。曹髦,高贵乡公,文帝曹丕的孙子,曹叡的堂侄,时年十三岁。辈分上、年纪上都足够当曹睿的嗣子。

司马师争不过郭太后,放弃了立曹据的想法,改为支持曹髦。少帝即位,他辅政更名正言顺。

于是,十三岁的曹髦从邺城风尘仆仆的赶到洛阳,一阵走秀过场后,以曹叡嗣子的身份顺利继承帝位。改嘉平六年为正元元年(254年)。

曹髦年纪虽小,却对形势有很清醒的认识。在入洛阳时就说过我也是别人臣子这样的话。他明白,自己只是司马家的一个吉祥物罢了。但他并不想接受这样的命运,他的偶像是少康。少康能中兴夏朝,曹髦也以中兴大魏为己任。但曹芳的失败,也让他明白,在中央搞掉司马家是不可能滴。只能从外围下手。

登基之后,他派大臣下访,惩治失职的地方官员;又厉行节俭;还安抚战死将士的家属。同时为稳住司马氏及其追随者,批准司马师“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

曹髦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重振曹家的威望,达到人心向魏的目的。至于有没有效果,就很难说了。反正到第二年(255年),忠于曹魏的文钦、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家。这是淮南三叛中的二叛。这次行动也不知道跟曹髦有没有关系。毕竟上一年,曹髦才派官员到各地巡查。而且文、毌二人也不像王凌,没有另立他人为主的做法。

面对武力反对者,司马师的态度是武力平叛。司马大军一到,文、母二人的起事很快就失败了。司马师很满意,大军班师。走到许昌,司马师病重没挺过来,就这么去了。这对曹髦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赶紧下令让司马昭在许昌待着,大部队让尚书傅嘏带回来就行了。

司马昭可不干,硬是自己带着部队回到了洛阳。这样一来,曹髦也没办法了。为不让君臣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只好封司马昭为大将军,接司马师的班。

司马师倒了,司马家没倒,依然掌握曹魏大权。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在淮南起事反对司马家,不出意外,很快的被平定,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就这么结束了。到这时,忠于曹家的势力已成不了气候,而司马家的势力更加巩固和发展。

如此形势下,曹髦的危机感越来越强。最后毅然选择亲自干他一票。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他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说出了那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后就领着一帮太监、奴仆去讨伐司马昭。

结果死在路上了。

这是曹髦(死者)没想到的。

司马昭也没想到。

谁能想到皇帝玩得这么大,人还死了。真的是玩完了。

弑帝这个名声,担谁身上都顶不住。司马昭懵逼了。

懵完了,事还得善后。

耽误之急是皇帝这个事该怎么定性。如果肯定皇帝的行为,那司马昭就成了非正义,司马家及其追随者就成了反动集团。就算司马昭乐意,他身后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会同意。

所以能做的就是否定曹髦这个行为的正义性。简单又省成本的做法就是往曹髦身上泼脏水。说他这不好,那不好,废掉了他的帝号,刨个坑草草就埋了。


曹奂的特殊继承

元帝阿奂

曹髦死了,帝位悬空。总要有人坐上那个位置。司马昭和郭太后开了个会,觉得曹奂各方面都不错,是个优秀的候选人。唯一的阻碍就是曹奂是曹叡的堂弟,要是即位了那就表示曹叡无后了。郭太后是无法接受这点的。

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让曹奂降辈继承帝位。《资治通鉴》记载:“使中护军司马炎迎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曹奂)于邺,以为明帝嗣。”《通典》亦载:“四年,陈留国上,燕公(曹宇)是王(曹奂)之父,王出奉明帝(曹睿)祀,(曹宇)今于王为从祖父。”

燕公曹宇本是曹奂之父,是明帝曹叡的叔叔。故曹奂与曹叡是同辈,但曹奂入继大统不是旁枝变大宗,而是以明帝曹叡后嗣的名字继承帝位,即“出嗣降辈”,兄弟变父子。所以按照“王奉魏氏,所承者重,不得服其私亲”的说法,曹奂不能叫曹宇爹,只能叫“爷爷”。

就这样,曹奂成了新一任大魏皇帝,也是最后一任。在其统治期间,司马家完成了对魏室政坛的整合,曹奂对此无甚作为,任由司马氏在李代桃疆的路上更进一步。最大的亮点恐怕就是景元四年(263年)发兵攻灭蜀汉,成就了曹魏的最大版图。

尽管如此,魏室诸帝中,曹奂实属窝囊。曹操杀伐果断,一统北方;曹丕的开基建国,守成持重;曹叡英武聪慧,御下有道。同为三少帝的曹芳与曹髦更是不安于现状,血性昭彰,虽最终失败,仍不失曹氏风骨。

唯独曹奂坐失江山。这既有客观大环境已非前二少帝时可比,亦有曹奂个人主观因素的原因。前二少帝,一个被废,一个被杀,让曹奂选择了接受现实。这种不搞事的认命态度,让司马家很满意。魏晋禅代以后。曹奂降封为陈留王,获得了不错的福利——食邑万户,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仍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因此,陈寿评也价说:“陈留王恭己南面,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让而禅,遂飨封大国,作宾于晋,比之山阳,班宠有加焉。”

结语

芳、髦、奂三少帝,以其才能和见识绝非庸主。只是在外制于人、内无死忠的情势下,已很难再有作为。中兴大魏,终究是个梦。

另外发现个有趣的事。司马懿在曹芳任内夺权,死于曹芳任内:司马师立曹髦,死于曹髦任内;司马昭立曹奂,死于曹奂任内。这是个巧合还是诅咒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嗣子   魏国   淮南   司马   任内   帝位   忠臣   后半段   傀儡   太后   朝代   太子   皇帝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