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面临的3个难题,一个比一个严重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李世民坚决贯彻了自己稳控局势的计划,首先控制住最重要的李渊,使自己的父亲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切断他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派势力之间的沟通可能,并且精心安排人选对父亲李渊进行控制和监视,而且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甚至做了迫不得已之下弑父自立的打算。幸好李渊站在唐王朝稳定的大局出发,选择了默认既成事实的态度。这不仅为唐王朝能够继续稳定下去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李世民后一步的善后提供了保障。

李世民

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登上帝位的李世民面临着几个严峻的问题。首先,玄武门之变虽然杀死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但东宫和齐王府集团的残余力量还分散在全国各地,尤其在山东地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包括黄河以北地区在内)有着较强的势力,成为引起社会不安的重要因素。其次,李世民当皇帝在形式上是由父亲高祖禅让,武德时朝廷的宰相班底,特别是支持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大臣依旧当权,如何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又一个难题。再有,李世民依靠秦王府的谋士和武将起家,他登上皇帝宝座后自然还要依靠这些力量以巩固其政治地位。但是,李世民登基后,就不比原先做秦王时,只要照顾一方面就可以了,如果还只是固守着秦府原有班底,就不能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从而影响新政权的安定和巩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成为李世民面临的最大挑战。

李渊

太子建成在山东的亲信有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瑗和泾州的罗艺,他们都有重兵在手,蠢蠢欲动,随时可与长安附近的前太子集团残余势力里应外合,威胁京城。当时,秦府将领中有些人主张乘胜杀尽建成、元吉的党羽,并“籍没其家”。许多人还四处搜寻前太子集团的成员及兵勇,争相捕杀邀功。这使原太子集团的人惶惶不能自安。在玄武门事件中立有大功的尉迟敬德的头脑比较清醒,他极力反对这样做,他对李世民说:“建成、元吉两位元凶既已伏诛,若再罪及余党,杀人太多,就不利于天下安定了。”李世民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采用明智的安抚政策来消除太子余党的对抗情绪。

李世民

首先,他给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太子集团残余势力的不满情绪。然后,他一面下令禁止秦府人员滥捕滥杀,一面以唐高祖的名义下诏大赦天下,说“凶逆之罪”,只在建成、元吉两人而已,其余党羽,一概不加追究。赦令一公布,果然奏效。曾率领太子府卫兵进攻玄武门的冯立、谢叔方等人逃匿在外,听到赦令,第二天即出来自首。薛万彻开始时不敢出来自首,李世民屡次遣使“谕之”,显示出一片诚意,解除了他的顾虑,于是他也出来自首了。李世民公开提出,这些人为主子效命,都是忠义之士,并当众释放了他们。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也马上表示愿为李世民效忠。散亡在长安附近的太子府兵勇,有些人放下武器,自动投诚,有些人则销声匿迹,不再参与活动了。长安附近的隐患顺利解决。

接着,李世民又集中力量对付庐江王李瑗和泾州的罗艺。李瑗是高祖李渊的堂兄之子,和李世民是同辈兄弟,以宗室在武德元年(618年)被封为庐江王,任信州总管。

王君廓和李瑗

武德九年(626年),迁升至幽州大都督,与李建成结成死党,企图在北方策应建成。由于李瑗并非将才,所以高祖李渊又派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做他的副手。王君廓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勇力过人,李瑗为了拉拢他,与他结以婚姻,把他作为自己的心腹。

李建成被杀后,李世民召李瑗入朝。李瑗做贼心虚,怕进京后难以自保,于是将朝廷派来的使者崔敦礼囚禁起来。李瑗想找燕州刺史王诜商议如何应付,这时,兵曹参军王利涉对李瑗说:“大王不奉诏进京而擅自发兵,此为反矣。诸州刺史都是朝廷命官,未必都肯听从,万一征兵不集,何以保全?”李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该怎么办。王利涉回答说:“山东豪酋过去都是窦建德的部下,今被废黜,人心思乱,若旱苗之望雨。大王宜派使恢复他们原有官职,让他们在其本地统兵,诸州如有不从,即加以诛戮。此计得行,河北之地便可安定。然后分派王诜北连突厥,自太原南临蒲、绛,大王则整驾亲征洛阳,西人潼关。两军合势,不出旬月,天下可定。”

李渊

王利涉对山东形势的分析有一定道理,李瑗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准备依计而行。可是让谁挂帅统领大军呢?王利涉建议李瑗撤掉王君廓,将兵权交给王诜,理由是王君廓曾随李世民东征作战,颇受宠信,所以不可信任。对此,李瑗一时为难,犹豫不决。不料消息被王君廓探知,他当机立断,抢先下手将王诜杀死,并当众宣布说:李瑗与王诜扣留朝廷使者,擅自发兵,图谋反叛,今王诜已斩,李瑗没有什么能耐,你们要是跟他干,难逃兵败族灭的下场。何去何从,好生选择。部众听后,都说愿跟王君廓讨伐李瑗。这时,李瑗还蒙在鼓里,不知事有变化,等到王君廓率领一千多人从狱中放出朝廷使者崔敦礼,李瑗才如梦初醒,匆匆纠集数百名兵士披坚执锐,冲出门外,结果当即被王君廓杀死。庐江王李瑗的叛乱就这样胎死腹中。

李建成的另一亲信罗艺,原是隋朝旧臣,趁隋末大乱据幽州起兵,自称幽州总管,武德三年(620年)归唐,封为燕王,赐姓李氏。罗艺本是一英勇善战的武将,然而刚愎不仁,脾气火暴,十分凶险。李世民东征刘黑闼时,罗艺曾率领部众数万从战,颇有战功。第二年刘黑闼复起,李建成率兵镇压,顺势将罗艺拉为死党,并将其引入朝中。罗艺借势跋扈,与秦王府作对,李世民手下的人跑到他的营地,他竟然无故殴击。后来被高祖李渊调出京师,镇守泾州。

王君廓

李世民即位后,为了稳住罗艺,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罗艺仍“惧不自安”,遂诈言检阅武装,会集各路军队,率军离开泾州赴幽州。幽州太守赵慈皓不知罗艺谋反,出城拜谒,罗艺乘势开人幽州。李世民闻报,即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伐。讨伐大军还未到达,赵慈皓与统军杨岌便合谋赶走罗艺。罗艺察觉,将赵慈皓关入狱中。城外的杨岌发兵攻打罗艺,罗艺大败,抛下妻子儿女,急急忙忙率数百骑逃往突厥。行至宁州界时,罗艺被自己身边的人所杀,传首京师。罗艺的叛乱就这样迅速失败了。至此,太子集团残余的武装力量基本全被清除了。

太子集团中还有许多谋士,如魏徵、王珪、韦挺等人,都是些颇具才干的有识之士,并且都为建成、元吉出谋划策加害过李世民。但李世民并没有追究他们之前的所为,反而任命他们三人同为谏议大夫。

罗艺

昭陵六骏为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匹骏马的浮雕石刻。六匹骏马随太宗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以西域国语命名。建昭陵时,太宗下令将其刻石,并亲自作诗六首命书法家欧阳询抄录,刻于每匹骏马之碑上。

秦叔宝

魏徵、王珪等人受到重用,为医治玄武门事变的后遗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他太子集团的余党纷纷归附。李世民之所以宽免、重用魏徵等人,除了为安抚太子集团的残余势力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招抚山东的豪杰之士。隋末唐初的所谓山东豪杰,其代表人物或是豪强地主,或是农民军领袖,而其下层群众则大多是铤而走险的失业农民,他们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往往是当时各派政治势力在角逐中的争夺对象。

王珪

在反隋斗争中,他们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农民起义武装;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领的河北豪杰,以翟让、李密、徐世勋(李世勋)为首领的河南豪杰,以秦叔宝、程咬金(程知节)、辅公柘、杜伏威等为代表的山东豪杰。其中以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豪杰的社会基础最为深厚,势力最为兴盛,持续的时间最久。翟让、李密和辅公柘、杜伏威两支起义力量先后被唐军镇压或者招抚,基本上被唐廷所控制,其大部分将领,如徐世勋、秦叔宝、程知节、张亮等人后来都成了秦府集团的骨干。张亮曾受李世民密令在洛阳“阴引山东豪杰”,扩充自己的势力。

程咬金

窦建德农民军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在隋亡以后,一直是同李唐争夺天下的强大武装力量。他们没有像李密、徐世勋等人那样归附唐王朝,而是一直在同唐军交战,屡败屡战。窦建德被俘后,送至长安惨遭杀害,但其部刘黑闼又数次起兵反唐。由于窦建德在河北地区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而李渊对河北地区的“山东豪杰”又一直坚持残酷的镇压政策,因此唐王朝和河北地区各种势力一直矛盾不断。

魏徵

所有这一切,使李世民深深感到,要消除河北地区的隐患,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最根本的办法是进行安抚政策,而能够胜任这一使命的只有魏徵。魏徵曾是窦建德的部下,而且李建成出兵平定刘黑闼之时,曾劝他对河北地区辅以安抚的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而与河北地区的势力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于是,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安抚民众,魏徵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他的努力安抚下,河北的局势一直比较稳定。

李世民

在稳定各地局面的同时,李世民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宰相班底。除了前面所说,重用太子建成旧臣以外,他还贬逐了高祖时的老臣裴寂,并提拔秦王府的旧部下。到了贞观四年(630年),经过多次反复的过程,他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央政权机构的改组,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李靖为右仆射、温彦博为中书令、王珪为侍中、魏徵为秘书监、戴胄为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兵部尚书。这样,群贤毕集,个个精明强干,房玄龄是“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是“才兼文武,出将人相”,温彦博是“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王珪是“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戴胄更是“处繁治剧,众务毕举”,魏徵则是“耻君不及尧舜,以沛争为己任”。他们各守其职,一同为“贞观之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庐江   秦王   幽州   高祖   河北   山东   豪杰   太子   势力   难题   集团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