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解读

明清时期,朝廷实行自主限制关税政策,消极防御,无视西方先进科技的发展,最终为自己带来了百年屈辱、被动挨打的恶果。

虽然这个时期,中国与外国仍有贸易往来,但由于思想和意识上的封闭,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虽然闭关锁国这个概念,并非来自中国,但从当时的事实看,的确制约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民主文明的进步,为近代中国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时期,朝廷规定不得与外国进行通商,尤其是海上,实行了海禁。虽然有郑和下西洋,和隆庆开关,但都不足以改变当时经贸封闭的大环境。而到了清朝,西方的科技文明已经发展迅猛,坚船利炮每天都在增加,清政府却依然在做着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

这个时期,西方的诸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工业和殖民扩张进行得如火如荼,面对国际大形势,尤其是殖民扩张,朝廷并没有做到清醒的判断。

明清两个朝代之所以实行闭关锁国、限制贸易的政策,跟朝廷的决策层关系密切。当时的朝廷认为应该保护边境和海关,不受外来族裔的侵犯,所以对其加以封锁。另外,中国自古以陆地为主,以农业为生,缺乏冒险精神,而海洋贸易体现的是以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为主的冒险精神。加上,朝廷认为西方皆为蛮族,和他们合作不好管理。

综上所述,导致了明清的闭关锁国。在科技创新和民主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了西方社会将近200余年。

鸦片战争之前,欧洲人来中国经商,但是不少都被拒之门外,只有一些传教士被准许进入。当慈溪太后和光绪拿着西方人制造的望远镜看时,他们不仅没有显出惊叹的表情,反而认为这是毒害人心的无用之物。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指望中国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呢。

其实在这方面,日本是个很好的参考案例。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经济、军事都很落后,而到了明治维新时期,他们废除落后的幕府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实行地税改革和教育改革,给民众注入新鲜的思想血液,随后日本民众在西方启蒙运动的鼓舞下,又发起了自由民权运动

在富国强兵、殖民产业的思想引领下,日本加速走上强国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过遗憾的饿是,军国主义的过度发展,为日本后来的入侵中国埋下了隐患。

相比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中国其实在海外贸易和科技引进方面,还是比较开明的,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闭关锁国。但是相比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可以算是完全无所作为。

西方的大航海不仅开创了全球贸易的壮举,开拓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而且给本国的国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为版图的扩张和经济的对外侵略提供了必要的海上通道。

而明清的闭关保守政策,限制了贸易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是封建专制和思想蒙昧的时代产物。清政府,只关心民族安全和国防安定,却忽视了经济的重大民生作用。

明清的朝廷主张发展国内,不与外界展开合作和共赢。他们眼界狭窄,只知道有中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对于文化和经济上的世界交流,也无甚兴趣,在这种保守、封闭的思想环境里,人们个个变得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不少学者普遍认为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锐减,明清两个朝代加起来,甚至都比不上唐宋时期。尤其是乾隆之后的统治者,犯了严重的保守思想,错失了赶超世界强国的机会。

由于闭关政策,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国门时,他们依然在做着回到过去的美梦,完全没有认识到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而李鸿章、严复等人,正是认识到这点,所以才提出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

如果明朝时期,朝廷就实行对外开放,实行市场自由准入机制,估计中国现在应该是世界第一强国了,至少甩开美国二十年。自由市场的推动力量,无可限量,将会造就出非常多的企业家和企业。

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我封闭,不思进取,必然走向灭亡。看看明清时期,西方国家是如何做的就知道了。

西欧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黑暗之后,在宗教、科技、工业、航海等领域,都实行了彻底的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激发出了太多的文艺和科技巨子,这些人思想解放,渴望自由,大都有一技之长,最主要的是他们有时代所稀缺的冒险精神。

在这种环境的带动下,就连荷兰那样的小国家也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航海时代。

而我们呢,不是内斗,就是君臣摩擦,文化上实行自我阉割,清朝时又实行八股文,人们为了学而学,变为只会背诵文字的书呆子。在利玛窦来到明朝之前,整个明朝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地球是圆的,没有一个人懂得化学、几何和物理等近代学科,没有一个人会用望远镜,没有一个人见过洋枪巡洋舰。

亿万国人仍然沉浸在唯我独尊的自我幻想之中。在作威作福的皇帝和贵族看来,只有封闭边关,不与外族通商,才能更好地统治和管理。

思想落后,封闭,拘泥于眼前,不图上进,这些都是制约明清发展的绊脚石。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直接宣布关闭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的西洋贸易,只保留粤海关通商,变“四口通商”为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中国与外国的商业贸易大门,只剩下了广州。所以,英国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打开中国的通商口岸,为此动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关于明清的海禁,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国土安全,防止海盗,从客观上杜绝走私的发生。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海禁确有一定的好处。有学者认为清朝采取对外贸易限制政策的原因是维护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也是在政治上采取的一种戒备措施。

但无论是海禁,还是闭关,都导致中国在明清的200多年里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明清时期的英国,国土面积不足中国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却一跃成为全球霸主,海上强国,借助两次鸦片战争,轻松击败清政府,这不失为一次惨痛的历史教训。

百年屈辱,积贫积弱,国人的眼界一天不打开,就会挨打一天。当清军拿着大刀与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拼杀,我们一下子从梦中醒来,看到了差距和落后。

不过,幸运的是,民国时期,部分具有先见之明的人,引进了国外的技术。五四运动,国人又提出了科学和民主,至此,中国敞开了国门,向自由和市场张开了双臂。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经济腾飞,亿万国人从中受益,这是明清统治者无论如何都无法预见到的。

清朝末年,西方诸国都敞开了国门,主张文化和经济交流,而清朝依然固步自封,对西方的科技抱有难以逆转的偏见。对此,部分学者认为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从当时的情势看,清朝实行的是有限制的开放,并非完全的闭关锁国。

而在文化方面,西方也曾做出过闭关锁国的决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天主教的禁止。中国的邻国,在明治维新前,一直也是避免对外展开合作,与清朝的封闭如出一辙。相比这些,清朝在很多领域依然保有着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不过,对于这种观点,支持者寥寥。人们普遍认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才是最客观的时代评价。

“闭关锁国”或许不是中国古代的既有概念,但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势力,明清时期的当政者在军事、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认识局限,采取了以“自主限关”为主要特征的限制性政策。

这一政策虽然没有完全阻断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但却极大程度上造成了朝廷的消极防御和漠视西方先进科技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陷入被动挨打、落后贫弱的局面埋下了隐患。

结语

保守,落后,封闭,把自己当成天朝大国,使得中国在明清时期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强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伟大转型机遇。

明清的朝廷拒绝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社会制度,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把诸如军舰大炮之类的“制胜要器”拒之门外,势必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让中国亿万民众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以前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地,但是不学习,不改变,不开明,再好的文明和智慧、制度和传统,都会变得腐朽和落后。落后就得挨打,只不过中国的百年挨打历史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想想都觉得痛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闭关锁国   明治维新   明清   时期   日本   朝廷   清朝   中国   落后   思想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