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朝名将施琅对收复台湾的贡献与谋取日本的建议

对待日本这个国家,大多数中国人都很难放下对于战争历史的苦难,所以我们也会玩笑地说,就应该在我们大清朝的鼎盛时期把日本也收为我们的“小弟”。

虽然是一句玩笑,但其实凭借当时的清兵水师的实力,是有机会的,而且在1683年水师提督施琅在一举收复台湾后,便立即上书皇帝,提议继续进攻日本,并且指出当时的日本还是被称为倭子国,长期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民众的生活。

康熙皇帝在看了他的奏折后龙颜大悦,但是最后却驳斥了施琅的提议,放弃进攻日本,这是为什么呢?施琅为什么极力提议进攻日本?

施琅:出走半生颠沛流离,归来仍是投清抗明

施琅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镇里,家中依靠祖父打下来的基业生活还算富足,但是到了父亲这辈家道中落,施琅也是在还能吃饱的条件下成长。

因为祖父为官一方的功绩,所以即使家中情况一般,但是百姓对于施家仍有尊敬之情,从小就认为施琅的未来会有一番作为。

可惜施琅不爱读书,但一身肌肉健壮,立志于习练武功,保家卫国,成为掌管军队的武将。

于是在施琅十七岁的时候便加入了明朝将领统领总兵的郑芝龙的手下,施琅通过自己在战场上不惧生死,身先士卒的冲锋行为,获得了很多的战功。

但是在1646年,清兵明反,清军统帅博洛利用郑芝龙的声威将其手下的旧将一并收入自己的麾下,其中年轻的施琅也在其中,这是他第一次进入清军的阵营。

可年轻气盛的他怎么可能轻易就站在自己之前守卫的国家的反面,尤其是在清军将领对待被收回的军队将领是不理睬的态度,这使得施琅十分气愤,自己还有一身本事却无处可施展。

于是在1648年,在一场与郑成功的对战中脱身而出,巧妙地投身到郑成功的军队中,成为了郑成功手下最年轻有为的将领。

可是好景不长,施琅拥有很强的率军能力,但性格过于嚣张跋扈,郑成功对于他并不是很放心,便有意将他的兵权削弱,失去了权力的施琅气不过,便对郑成功统领感到不满,与郑成功手下的曾德也产生了矛盾。

因为曾德与郑成功家族的军队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常常利用人际关系拉拢各方人物,夺取了一定的权力地位,

而当时的施琅被郑成功剥夺了军权失去了能力,看着与自己一同来的曾德获得如今的好处,便极其憎恶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将曾德从捕获不杀之令,直接改为了当场斩首。

也正是通过了这件事,施琅与郑成功也算是真正的结下了梁子。

郑成功因此认为施琅有反动的心思,便下令将施琅的父亲与弟弟一起杀害了,而听闻了自己家人的死讯,施琅便与郑成功一刀两断,离开了郑成功的军队,加入了清朝的军队,誓言与郑成功永世为敌。

这便是施琅加入清军经历的主要过程,一进一出,再次进入清军的施琅与第一次可大为不同,

在1662年,施琅便通过自己显赫的功绩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并且在这几年中都有上书康熙皇帝渴望收复被郑成功占领的台湾地区。

施琅:一举雄心收复台湾,建功立业谋取日本

自从加入了清军的军队后,施琅一直都在为讨伐郑成功带领的军队做出奉献,其中是包含了施琅对于杀害家人的复仇的心理,但也不可否认施琅对于国家领土统一做出的贡献。

但是在讨伐郑成功的军队的任务并没有那么轻松,尤其是当郑成功残余的将领逃亡到台湾后,因为有海峡在其中的隔绝,所以清军一直没有直接对台湾发起进攻。

清军一开始对待台湾地区的态度是招安,其损害最小,但是台湾地区的主要将领发生了更换,郑成功在台湾离世,其儿子便继承了他的地位,但是在其内部也有几方势力在争夺地位。

到了郑成功孙子这代即使个人是个对人对事的好君王,却被小人毒害,使得整个台湾地区的掌控者发生了改变。

在其背后的控制者一昧坚持自己的地位,拒绝清朝的求和,于是收复台湾终将是通过一场大战进行结尾。

施琅在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十几年间,一直对台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分析,拥有了充足的信息自然自信十足,在与康熙皇帝的上书中,明确了清军取得胜利的成功率很高。

于是在康熙皇帝的点头之下,一举进攻台湾,顺利收回台湾地区,做出了他一生自感伟大的成就,保障了沿海一方百姓的安稳。

于是他便趁热打铁,在夺取了台湾地区的胜利后,便向康熙皇帝建议攻打日本,而施琅之所以攻打日本也出于多方因素。

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我们可以得知,日本一直在我们国家的沿海地区进行骚扰,时不时就会有海盗、倭寇侵犯我国百姓的生活安全,并且已经持续好一长时间了,这对于常年在沿海地区作战的施琅来说,也是常有听闻。

还有就是现今清朝的水师实力强大,根本无需畏惧这隔海相望的小国,这也是展示当时清朝实力的机会,使得其他小国不敢对我们起什么野心。

当然在施琅提出这个计划的背后是其自己的私心,当时的他年岁已大,如果在这几年还不能多取得一些成就,日后便很难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自己也将失去自己对于国家的价值。

所以当时施琅才会如此急迫地想要攻打日本。

其实当康熙皇帝看到施琅的奏折时,正好他也有这个想法,毕竟自己已经平复三番、又收回了台湾,

如果能把倭子国(康熙对于日本蔑视的称呼)也一并占有,并可以使得国家的土地更加宽广,所以当时康熙是支持施琅的计划的,但是没隔多久,这个计划便被全盘否定了,这是为何?

康熙:朝臣极力反对进攻计划,全观国家事患不断

就在康熙同意了施琅进攻日本的计划后,第二天上朝时便收到了铺天盖地的反对进攻计划的奏折。

康熙皇帝先是感到奇怪,但是看到各方文书后,引起了新的思考。

臣子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反对的理由,

第一点是日本距离我国海路遥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们又不了解其地理位置,根本没有作战胜利的准备,就这么轻易的发动进攻只会自讨苦吃。

第二点是,我们根本就没有钱再进行作战了,在这之前,我们为了平复三番,收复台湾,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金钱,

百姓也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生活苦不堪言,百姓对于朝廷的怨气也不小,再加之国库亏损,如果还要进攻日本,势必要向百姓增加赋税,到时社会动荡,国家难以长治久安。

第三点是,我们有时间理距离我们这么遥远的日本,不如先来看看就在我国准噶尔地区的外族分子,仍在进行一些侵害我国领土的行为,其情况也很严峻。

我们自身内部的问题都没有全面解决还怎么有时间去管理远隔万里的另一个小国。

第四点是,日本在当时根本就产生不了什么风浪,其实力与清朝相差甚远,

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其对于清朝的影响,在我们治理好国家自身的问题之后再去解决日本的问题也不迟。

还有的朝臣便认为这是施琅个人的私心,就是为了自身的功名成就而引导皇帝进行对日本的进攻计划,是欺君之罪。

于是在康熙皇帝面对这么多向他奔来的问题,他也只能在权衡之下,放弃了对日本的进攻,驳回了施琅的提议。

其实从这里我们看出,治理一个国家,实行一个计划安排是需要从全国各个方面进行权衡的,身为君王则不能只靠自己的个人想法进行国家的治理,是需要听从各方的见解进行判断。

或许我们现在会说如果当时对日本进行了进攻会不会就没有之后的惨烈的历史,但是世界上没有如果,历史也不可能重来。

我们现在是通过学习历史中的经历与感悟来规避错误的发生,但是一件事情的发展是通过各个不同的影响而产生的有好有坏,这都是当时的我们难以预测的。

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从中增长知识,一代王朝的兴衰,一件事的成败,一个人的磨练,都不是一成而就的。

于是在被驳回提议的施琅的后半生中,一直都没有其他的成就,反而自甘堕落,成为了吸食百姓血汗的贪官,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也终究难有什么好的结局。

而康熙皇帝能一直成为历朝历代来被认可的好皇帝必然是有其长处,善于听取他人的见解,对于国家有自己的忠心,可敬可叹。

资料:

《清史稿》北洋政府

《施琅将军传》施伟青

《康熙皇帝》孟昭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日本   清朝   台湾地区   水师   将领   名将   康熙   军队   皇帝   贡献   建议   计划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