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后,为什么不趁胜进攻东吴?有何难言之隐?

公元263年8月,魏国实际掌权者大将军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动战争,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各率大军分三路伐蜀

蜀军统帅姜维率军在天险剑阁阻挡魏军主力,进行对峙,不料,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奇袭江油、绵竹击破诸葛瞻、攻占涪城,兵锋直指成都。

蜀汉后主刘禅在谯周等大臣的劝说下向魏军投降,自此蜀汉政权正式灭亡,伐蜀战争仅六个月就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战争如此顺利,为什么不趁灭蜀之威进攻吴国?要知道,三国的基本格局是吴蜀联合对抗魏国,蜀汉已亡,东吴再无外援,为何不趁势东进灭亡吴国,从而一统天下呢?有何难言之隐?

早在伐蜀前,司马昭就决定灭蜀后筹备三年,然后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灭亡东吴,统一天下。

而且还有好消息,264年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去世,也就是说,灭亡蜀汉后不久,吴国皇帝就去世了,但司马昭没有抓住机会,也没有在三年之后伐吴,直到279年11月,西晋才开始伐吴。

《晋书》记载:“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

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就深入人心,“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是所有人都支持和认可的,因此三国时期各政权领导人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维护国家统一,消灭其他政权,因此战争不断。

司马昭也有此意,在灭蜀后没有讨伐吴国是有各种原因阻扰,下面来具体讲解。

一、邓艾钟会之乱

蜀汉灭亡后,邓艾因立下灭国大功开始居功自傲,他以东汉将军邓禹为前例,在蜀地总揽最高权力,在蜀地进行行政人事安排,将刘禅封为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封为奉车都尉,对于蜀汉群臣,都一一封官许愿,根据其职位重新调整为魏国官吏。

邓艾不经请示司马昭就敢这样做做,犯了大忌,同时,邓艾还越过司马昭,对统一天下做出了详细的计划,这份奏表引起了司马昭的反感和忌惮。

统军灭蜀的魏军主帅钟会看在眼里,钟会在灭蜀后同样野心膨胀,且看不起寒门出身的邓艾,为了铲除异己,于是诬陷邓艾谋反,使得邓艾父子均被杀害。

然后伙同降将姜维,准备挟持伐蜀的魏军发动叛乱,预备以蜀地为根据地称王称霸。

结果阴谋泄露,魏军大乱,钟会、姜维在乱军中被杀,乱军趁机在成都烧杀掳掠,蜀地大乱。

邓艾钟会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魏军统帅邓艾、钟会全部死亡,蜀地大乱后需要稳定局势,人心未附,因此再无余力东征吴国。

二、蜀地不稳

在刘禅投降魏军后,蜀汉各地守军并未跟随全部投降,在看到成都之乱后,对魏国统治蜀地的前景不看好,大多持有迟疑观望的态度。

例如身处南中的安南将军、建宁太守霍弋,在听到刘禅投降后并未跟随,而是说:“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

其实霍弋的想法是观察魏国能否稳定统治蜀地,刘禅的安危,只是他考虑的原因之一。持有这类想法的官员不少,有蜀汉巴东领军罗宪、郫县令常勖等。

在蜀汉灭亡初期,蜀中地区政治局面混乱、社会矛盾尖锐,兵乱、民变频繁发生

据记载,泰始四年,军士王富发起叛乱;泰始八年,牙门将张弘袭杀益州刺史皇甫晏;咸宁三年,犍为郡民陈瑞发起叛乱;咸宁四年,汉中郡吏袭祚谋杀太守姜宗。

为了应对动荡的局面,稳定蜀中,司马氏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任命王濬、唐彬等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员出任蜀中,改善了政治局面;其中将后主刘禅、蜀汉官吏、本地大族迁往洛阳,进行控制,防止他们支持或参与动乱;再次是大量任用益州本地士人,有效缓解土客矛盾,陈寿、杜轸等人都得到了任用;最后是在蜀地减免赋税、徭役,民心安定。

司马氏经过十多年才将局面稳定了下来,消除了蜀中乱象,才能准备伐吴的各项事宜。

三、以晋代魏,司马炎上位

司马昭要伐蜀主要原因是为了篡魏,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司马昭下属成济当街弑杀,司马昭背负了弑君的罪名,虽然司马昭依然权倾朝野,但各地到中央反对声音此起彼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响彻魏国朝野。

为了顺利篡魏,压制反对声音,因此决定讨伐蜀国,希望通过灭蜀立下不世之功

司马昭急于篡魏,仅在伐蜀初期收到报捷时就开始篡魏的各种准备:

263年10月,曹魏最后一任皇帝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升为相国,加九锡;11月,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后,司马昭以相国身份总揽朝政;

次年3月,司马昭受封为晋王;5月,将其父司马懿追封为晋宣王、其兄司马师为晋景王;

265年5月,司马昭享有天子冕冠、天子礼仪制度。

一切都非常顺利,只是在准备最后一步受禅篡魏前,265年8月,五十四岁的司马昭突然病逝。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上位,在魏国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人的经营,司马家族在魏国权力核心的地位已经无比稳固,司马氏取代曹氏建立新朝已经在朝野被默许,但司马炎在威望、能力等方面与其父司马昭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

新任晋王司马炎要花时间巩固自身的权力和地位,消除朝野反对声音,压制曹魏势力,在取代魏国建立晋国后,内部处理好功臣集团的利益分配,进行新一轮的权势稳固,在此之后,司马炎才能开始准备伐吴、统一天下。

四、边疆危机

在晋朝建立之初,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一直侵犯晋朝边境,吸引了西晋的精力。

西晋君臣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引发的边疆危机,需要派出重臣镇守边关重镇,安置大军驻扎防守,就这样又一次推迟了灭东吴的行动。

在汉末时期,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在西北边疆相继崛起,但很快遭到了袁绍、公孙瓒、曹操的打击,势力大减,但到了晋朝初建,实力又开始恢复,开始频繁入寇边关。

《晋书》记载: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秦州刺史胡烈击叛虏于万斛堆,力战,死之”。

泰始七年(271年)正月,“匈奴帅刘猛叛出塞”。

同年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群虏内叛,围弘于青山,弘军败,死之”。

泰始九年(273年)七月,“鲜卑寇广宁,杀略五千人”。

泰始十年(274年)八月,“凉州虏寇金城诸郡”。

咸宁二年(276年)二月,“并州虏犯塞”。

咸宁五年(279年)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

边关镇守的大臣如秦州刺史胡烈、凉州刺史牵弘、凉州刺史杨欣等都相继战死,对此司马炎表示忧虑,曾说:“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意思是吴国、蜀国进犯边关也没这么严重,因此,这一时期西晋军事行动的对象是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晋朝派出贾充、卫瓘等重臣出守北境重镇,稳定局面,后又派出大将马隆、司马骏、文鸯等进剿,在不断打击下,到了咸宁年间,晋朝北部边疆的敌对势力纷纷被消灭,西北部边疆再无重大威胁。

五、内耗不断

在西晋王朝内部党争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派系的对立,一方是代表寒门的派系,另一方是代表世家豪族的群体。

在讨伐吴国的态度上,以张华、羊祜、杜预、王濬为首的寒门群体支持伐吴,希望通过伐吴灭国立下统一天下的功劳,从而提升政治地位和话语权,而以贾充、荀勖、冯紞等人为首的世家大族反对伐吴,主要是敌视寒门,防止寒门登上高位,所以阻止其立大功。

双方在朝堂上针锋相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斗得不可开交。

作为晋国开国重臣的贾充,是最坚定的反对者,多次上表阻止伐吴,即使在伐吴战争后,东吴灭亡在即时,贾充还坚持“召还诸军,以为后图”,贾充、荀勖等人都是世家大族,背后的支持者、附和者众多。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皇帝司马炎不得不顾及世家大族的意见,直到将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后,才下诏讨伐吴国。

六、伐吴的准备工作

1、准备军粮器械、打造战船水军

在西晋建立后,中原地区水、旱、蝗、地震等自然灾害持续不断。

据记载,泰始四年(268年)“青、徐、兖、豫四州大水”;泰始七年(271年),“雍、凉、秦三州饥”;泰始十年(274年),“夏,大蝗”;咸宁四年(278年)“丁未,阴平、广武地震,甲子又震”……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到西晋王朝的正常运转,要知道在古代发动一场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在物资上要准备大量的粮草、军械,征召来的士兵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休整,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伐吴大计。

据记载,泰始五年羊祜就任荆州都督时,发现荆州地区的军粮储备不到百日,随后羊祜在荆州派遣军队进行屯田,储备粮食以此伐吴。

除去要准备军粮器械,还要准备打造战船、操练水军,因为吴国有长江天堑,江南地区水网密布,需要水军才能与东吴作战,因此,司马炎令王濬在益州建造战船,同时在荆州、扬州储备物资、囤积粮草、训练水军

2、东吴国力较强

《三国志》记载,东吴共有“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

这样数据与蜀汉政权相比,要远远超出。军事上,东吴的军队数量达二十三万,是蜀汉军队十万二千的两倍多;军粮上,东吴存储的军粮米、谷达到二百八十万斛,而蜀汉同期只有米谷四十余万斛,有七倍的差距。说明东吴的军事力量、战争储备远高于蜀汉。

3、试探性进攻全部失败

在赤壁之战后,中原政权进攻东吴的战争达二十余次,但结果是全部失败,东吴一直居于不败之地。

在伐吴之前,为了检测东吴军事实力,晋国也有过两次试探性进攻,想占领交趾、西陵,但这两次都被击败,让晋国对伐吴不得不有所顾忌。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最后一任皇帝孙皓上位后凶狠残暴,在国内大肆残害贤良忠臣,任用奸佞小人,其统治丧尽人心,而且东吴名将陆抗、丁奉等人先后去世,在这一背景下东吴呈现出国力衰弱、军备废弛的景象,与之对应的是,晋国一直在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在公元279年11月司马炎正式下诏伐吴,二十万晋军分六路进攻东吴,各路大军一鼓作气、席卷东南、势如破竹,到280年3月孙晧投降,东吴灭亡,前后只用三四个月的时间,这甚至要比灭蜀之战的六个月还要快,远远超出了晋国君臣的预期。

自此,中国再次统一。

总结

掌控曹魏实际政权的司马氏在灭亡蜀汉政权后,并非不想趁胜灭掉东吴,而是因各种因素没做好讨伐吴国的准备。

先是邓艾钟会之乱,蜀地不稳,之后司马昭忙于篡魏,司马炎登基,加上西北边疆危机,筹备伐吴工作需要时间。

所以在蜀汉灭亡后,吴国又续存了十八年之久,到最后时机成熟,晋国不费力的就灭掉了吴国,从而统一天下。

资料来源

1、《三国志》

2、《晋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东吴   晋国   魏国   蜀汉   司马   晋朝   寒门   吴国   西晋   刺史   难言之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