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只有一个益州,为何撑得起三分天下?

#历史开讲#

关于三国疆域的划分,有一个说法是:魏得其七,吴得其二,蜀得其一。蜀汉的这个“一”,指就是益州,也称西川。东吴怎么说也有扬州(大部)、荆州(大部)、交州三个州,蜀汉只有一个益州,是有些寒酸。不过益州是东汉三国时诸州中面积最大的,人口也相当多。益州一个州,就能填进去曹魏东部几个面积较小的州。

东汉时的益州,包括陕西省秦岭以南,四川省盆地部分、重庆市、贵州省大部、云南省,以及缅甸东北部地区。三国时的蜀汉也基本控制了东汉益州辖区,约有106万平方公里,综合国力不如魏吴,但益州资源丰富,足以三分而立。

四川盆地的面积有26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曹魏控制的华北平原面积有多大呢?约30万平方公里,比四川盆地大不了多少。古代交通落后,在陆地上驾马车或骑马,都是很消耗时间和成本的,但在江河上行船,那就省太多了。益州的水运能力,明显强过曹魏和东吴。

益州有发达的水系,万里长江出青藏高原后进入益州,长江自宜宾以上称金沙江,以下称长江,所以宜宾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整个四川盆地,基本上被长江和其支流水系覆盖。长江四川段有两大支流:岷江和嘉陵江,而二江又有很多支流汇入,水系纵横交错。在明朝徐霞客之前,古人是把岷江当成长江上游的,所以古人把成都视为长江源头城市。从成都去益州辖区(主要是四川盆地)的城市,走水路是最便捷的。

比如从成都到时称巴郡(江州)的重庆,在成都的岷江岸边上船,往南至江阳郡(泸州)进入长江,顺水不远就到了重庆。如果从重庆北上到蜀汉中部重镇阆中,坐船进入嘉陵江即可,阆中就在嘉陵江岸边。

自秦汉以来,益州虽然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实力却不逊于开发较早的中原诸州。天府之国地理的相对闭塞,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中原的动荡对益州的负面影响较小,人口增长较快。

《后汉书》记载了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一个数据,当年益州的人口有697.4万人。虽然永昌郡169万人口的数据一直被史家质疑,但即便退一步,参照永昌邻郡越巂62万人口将永昌人口减去百万,益州的总人口也还有差不多600万。益州背山负水,中间有面积巨大且适宜农业开发的四川盆地,又有这么多的人口,在乱世中是割据的上选之地。

东汉末年,益州为刘焉、刘璋父子统治,身在隆中茅庐的诸葛亮早就对这里垂涎三尺。诸葛亮在给一无所有的刘备画大饼时,说得非常清楚:“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卧龙如此,凤雏也不多让。襄阳庞统在劝刘备西取益州时说得比诸葛亮更为具体,“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荆州处在四战之地,战争烈度远大于益州,所以益州“户口百万”的说法是可信的。

当刘备拿下益州之后,这位汉室末胄的翅膀真正硬起来了,不但孙权,就连之前对刘备占据很大战略优势的曹操,也只能坐看龙入大海,无能为力了。

刘备治下的益州,大致可分为四大板块。

一、北边位于秦岭以南的汉中,这里是蜀汉防御曹魏进攻、并组织北伐曹魏的战略基地。汉中人口虽然不多,但蜀汉四川盆地稠密的人口以及发达的生产力,足以满足汉中所需要的粮草。

二、巴蜀(四川盆地),这是蜀汉的核心统治区。

三、东边长江两岸的永安(白帝城),也就是后来刘备托孤之地,今重庆奉节一带。永安北有大巴山脉,南有巫山,长江从狭窄的三峡东下。蜀汉控制永安,就能保持对东吴控制的荆州的战略优势,同时也能有效阻止吴军西进。刘备有两个托孤大臣,除了掌大局的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他就坐镇永安,就是为了防止孙权偷袭。等吴蜀结盟后,永安的战略地位略有下降,依然是蜀汉东线重镇。

四、南中,也就是现在的云南、贵州西部、缅北一带。南中面积约占蜀汉的一半,人口不算多,经济也不算发达,可这里有蜀汉需要的大量战略资源,比如牛、马、贲古铜和朱提铜、越嶲铁、云南银等。为了管理好“夷汉杂居”的南中,蜀汉设立了庲降都督,驻所在今云南曲靖。

蜀汉益州的四大板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四川盆地是农业基地,汉中是北伐基地,永安对孙权关上了胡思乱想的大门,南中负责提供“军火”。

整体上来看,蜀汉是三国最弱的一方,不过蜀汉有一个优势,就是内部相对稳定。因为这一点,蜀汉对益州四大板块的控制也比较稳固,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的整体。蜀汉以弱势一方连年北伐,虽国困民乏依然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和“人和”大有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益州   蜀汉   南中   岷江   嘉陵江   汉中   永安   长江   盆地   人口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