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武则天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走进真相,背后俱是权谋的博弈

一千年前的唐朝,两辽王府薛仁贵的门前,包括薛丁山在内的薛家上下三百余口皆被囚禁于此等待武后的发落。

不待一会儿,负责此次薛家事务的武三思就接到了武后的通知:“薛家上下谋害皇子,致使高宗皇帝惊惧过度气绝身亡。但罪魁祸首竟然拒不伏诛最后逃之夭夭,故诛薛家满门以儆效尤,押送刑场即刻行刑。”

刑场上,薛丁山与全家老少共三百余口人,全部被杀。但武后仍觉不够,随即在薛府门前命人开掘出一个数丈深的深坑,将薛家三百多口的尸体全部投掷进去,并于其上盖两块石板浇筑铁水三层并立下石碑:“反叛薛家门,铁石压其身。万年千载后,怀恨铁丘坟。

这就是民间薛家铁丘坟的来历。

那究竟是哪一个薛家的子弟反叛造就了这次悲剧的发生?为什么薛家明明功高五岳却还是逃不过被诛杀全族的命运?为何武则天明明深知薛家的功劳还是执意要杀薛丁山全家?

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真正存在的吗?还是只是后人编纂的演义传说?

彩灯下踢死皇子、御楼上惊崩圣驾

薛丁山,小说演义人物,历史原型为两辽王薛仁贵子——薛讷。

民间传说帮助唐高宗李治平定西凉,其妻子为赫赫有名的唐朝女将樊梨花。那既然薛丁山如此功高又为何会被武后诛杀全家以儆效尤呢?那个反叛的薛家子弟究竟是谁?

说到这两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薛丁山与樊梨花的故事。当时樊梨花乃负责镇守寒江关的西凉大将樊洪的女儿,因对薛丁山一见钟情便设计嫁给了薛丁山并与其生下一子名为薛刚,这个薛刚就是造成薛家被满门抄斩的关键人物。

事情还要从一次元宵灯会上说起,当时正值上元节佳节家家户户迎新春。天子旨下京兆府及金吾等衙门,告谕长安居民百姓,今年都要搭灯棚,广放花灯,庆贺太平,其余王公侯伯、文武百官各衙门首,俱要搭过街灯楼,大放花灯,自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通宵彻夜与民同乐。

又加上正月十五元宵节乃是大唐鲁王程咬金的寿辰,因此元宵节便更加隆重起来,大大小小的官员甚至皇帝都对陈咬金抱有尊敬之情,高宗皇帝那天特地早上一个时辰的早朝祝贺程咬金的生辰。

傍晚,薛丁山便带着薛刚一道同其他官僚一起向程咬金祝贺生辰,但薛刚一向好动在祝贺完程咬金的生辰之后不等天黑便迫不及待地向灯会走去。只是谁都没料到此次薛刚在灯会上竟然会闯下弥天大祸。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灯会上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很是热闹太平,但薛刚此时并没有在灯会上而是在酒楼。他在酒楼一直喝到醉才出来,刚出酒楼便见灯火满街,轰轰烈烈,把一座长安城,竟变成了一个灯市。

薛刚的脾气一向暴躁好动此刻灯会上人又众多显出人挤人之状,他便有些不满起来。大街上也没有人认出他是薛丁山的三儿子,平常享受到的优待此刻统统不见了,他有些愤怒,于是便撕开人群把一个人给打死了。

灯会上的百姓看到有人被打迅速喧哗起来,有人已经认出他是薛丁山的三儿子便开始大声叫喊起来:“呀!薛丁山的三儿子薛刚打死了!”一时之间男男女女开始推搡起来,喧闹声一片惊动了此刻位于御楼上的唐高宗。

高宗看下面的百姓有了喧哗之声便派七皇子下楼去灯市打探情况,但此刻薛刚已经杀红了眼谁都顾不得了。七皇子走上前去试图劝阻很快便被薛刚推开,他正欲发怒追究薛刚的责任便被薛刚一脚踹到了肚子上。

七皇子本来身体就稍弱,现下被正在气头上的薛刚这么一踢,身体更是受用不住直愣愣地就倒在了地上,没了气息。薛刚也没料到自己竟然一气之下把皇子给打死了,心里便惊惧起来快速地向城门口逃窜而去。

御楼上的高宗皇帝眼见下面起了冲突便和宫女们一起站到了御楼外的栏杆旁边,他看着七皇子被薛刚一怒之下踹倒在地心里更是焦急万分,这时地上的内侍们又朝着御楼上的高宗皇帝大声喊道:“陛下,不好了,七皇子被薛刚踹死了!”

高宗听到内侍们这么一喊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和众宫女们在楼上打眼往下看,这一看御楼上的栏杆便因为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迅速崩塌下去,高宗皇帝和宫女们一起跌倒了楼下,内侍宫女乱作一团 。

等到高宗被送回宫医治后,武后便迅速下旨捉拿薛刚归案,但薛刚此时已经奔走至城门口,在把守城的士兵打伤之后便逃之夭夭。武后下令关闭所有城门但已经为时太晚,薛刚不见踪影。而高宗也因为惊惧过度加之从阁楼上摔下来很快便驾崩了。

武后对此勃然大怒,他认为薛刚罪不可恕并迅速下令逮捕了薛家上下老小三百口人。但直到此时薛刚都没有露面。最后武后下旨命令武三思诛杀薛家全家。但此时还有一个疑问随之诞生。

其实武后实在没有必要把薛家老少全部处斩,因为薛家的其他人完全是无辜被薛刚牵连的,只要下令官兵全力逮捕薛刚即可,为什么要让为大唐付出了全部心力的薛丁山一家遭受如此下场呢

何况唐太宗李世民期间便对薛仁贵有所承诺过,就算得罪了皇室的人也可以获得饶恕,为什么到了薛刚这里李世民的命令就不管用了呢,而且这件事武则天并非不知道,很显然在她下令处死薛丁山全族的时候朝中的大臣甚至她自己的儿子中宗李显都提醒过她。

也就是说武则天在明明知道薛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特赦令之下依旧选择处死薛家全族,这就显得很不寻常,也就是说武则天实在有不得不处死薛丁山全族的理由,只是这次的薛刚事件让武则天处死薛家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隐情究竟是什么呢?原因可以从中宗李显即位以后观察出来。李显即位以后其实名义上并没有获得多少实权,大多数的权力都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后来武则天一步步露出了她的真实目的——称帝

因此一心拥护李唐政权的薛家变成了武则天的眼中钉肉中刺,这点也可以从武后废中宗李显并转而扶持睿宗李旦观察出来,如此费尽心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女皇事业。因此武则天想要拔除薛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薛丁山全族的覆灭其实始于武则天的权谋脱不开关系,正是因为武则天的阴谋薛丁山全族才至此覆灭。

但是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上的薛丁山一族

因为以上的记载全都是清代小说家如莲居士的艺术加工,也就是说笔者以上的所有记载都是根据小说《反唐演义全传》来进行记录的,所有的看似是真正史实的事件其实是作家根据相应的历史事件自己臆测出来的,是不能全部相信的。

那历史上真正的薛丁山一家是怎么样呢,是真的被武则天杀了全家吗?

很显然不是,因为在开篇的时候我们就介绍过薛丁山是历史演义的人物并不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是有相应的历史原型的,武则天也并不像历史演义中揣测的那样认为薛家一心拥护李唐所以要把他们全家弄死。

历史上薛丁山的原型人物叫做薛讷,表字慎言。在担任县令时便勇敢地拒绝了当时的酷吏来俊臣的威胁,并多次领兵上阵打退了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

这里笔者进行相应的补充:来俊臣就是武则天手下的酷吏,当时武则天一直被人诟病她的皇位来路不正所以武则天便要求来俊臣行使监察的职责,职位类似于明朝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

但最后来俊臣因为是武则天近臣一时间风头无两就开始肆意诬陷好人,最后来俊臣惹得天怒人怨被武则天处死以平民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知道武则天称帝时薛家是还在的,并没有出现小说演义的情况,薛家全部被诛杀。

那薛刚的历史原型又是哪位呢,他是否真的无意间导致了七皇子和唐高宗李治的死亡呢?

结果与上述的薛丁山保持一致,薛刚这个人物也是不存在的,更与唐高宗李治的死毫无关系。那历史上的薛刚是谁呢?

薛刚的历史原型叫做薛嵩,和他的父亲与祖父一样他也曾上过战场并在安史之乱以后曾领兵攻打安禄山的叛军。后安史之乱平定唐肃宗登基他也曾为战后的社会平定立下汗马功劳。直到公元773年时唐代宗即位之时才因病去世。

结语

可以说清代的如莲居士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把薛家描述成了一个忠心为朝但不幸被武后污蔑致死的故事,故事的感染性极强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像薛丁山、樊梨花这样的人物形象,影响深远,并为中国的戏曲增加了相应的故事素材,如:《樊梨花征西》

但这篇小说对武则天的污蔑也是不容忽视的,作者如莲居士不仅眼界狭窄且全书充满封建气息。就算历史真如他的艺术加工那样,那造成薛家全家被诛杀的罪魁祸首也不应该是武则天,而应该是犯罪之后逃之夭夭连累全家人的薛刚。

最后薛刚在作者的描述中成为了一个全心全意为李唐王朝的大功臣,是拥护李家正统的能臣良将,这样未免有些虚伪,因为追根究底是因为薛刚的过错才造成全家的死亡,演义中的武则天是直接凶手,那薛刚就是造成这一切的导火索,是推脱不了的间接凶手。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描述武则天把她塑造成一个未达目的不肯罢休的毒妇形象,我想追根究底还是因为作者的偏见,认为武则天的帝位来路不正,认为她一个女性不应干涉朝堂政事,认为武则天是母鸡司晨,是大凶之兆。

这一点也可以在作者所写的书《反唐演义传》的序言中看出,作者是这么认为的:“武氏第宫闱淫乱,秽德昭彰,难以言述。

所以说,小说与其叫《反唐演义全传》不如叫《反武演义全传》,期间还处处大肆描写鬼神之事,如樊梨花被仙人救走等,可笑的是最后竟然还是一个大团圆的欢乐结局,实在不能不叫人生气。

更可笑和讽刺的是,书中薛丁山竟然还指责自己的妻子说是她生出了薛刚这个怪物来祸害全家,既然知道是薛刚的错为何责备千辛万苦为自己生下孩子的妻子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薛刚这个怪物最后因为辅佐中宗李显收复皇位便成了英雄。

实在让人无语凝噎,像是吃了苍蝇得恶心好几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内侍   权谋   灯会   皇子   宫女   原型   演义   全家   楼上   皇帝   真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