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马皇后赏的水果,刘伯温突然冷汗直冒,急令:全家人赶紧逃命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一统江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与姜子牙、诸葛亮齐名,被人们戏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年轻时的刘伯温抑郁不得志,三次在元政府任职,都受到同僚的排挤和上司的打压。一直到50岁那年遇到朱元璋,他的才能才有了施展的舞台。就这一点来说,刘伯温与朱元璋应是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才对。


可后人却如此评价刘伯温的一生:“不得其时,不得其人”。意思是说他生不逢时,所遇非人。这是怎么回事?

一、身负奇才,无处施展才能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从小聪慧,天赋极高,读书时不仅能一目十行,且记忆超人。他12岁就考中秀才,被乡亲父老称为“神童”。


14岁时入府学读《春秋》,不仅能快速记住原文,还能领悟到书中所蕴含的意义。老师暗暗称奇,认为他以后必定是不凡之辈。


17岁时,刘伯温离开府学,跟随名士郑复初学习周程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等更是潜心研究,颇有收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六甲天书》,凭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从中习得了奇门遁甲之术。


出类拔萃的刘伯温,很快就在浙江一带有了名气。老师郑复初对他更是看重,不仅把平生所学都毫不保留地教给他,还在刘伯温的父亲面前预言,说他将来一定能为刘氏光大门楣。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义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明史》


公元1333年,23岁的刘伯温一举中第,先后在元政府担任正八品高安县丞从五品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但因为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与别人一样贪污受贿,所以,遭到同僚的排挤,无奈之下只得辞官回家。


当时元政府统治腐败,各地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积怨已久,一些有胆识的义士有了反抗元政府的念头。


1348年,以贩盐浮海为业的农民首领方国珍在海上起事,打响了反元的第一枪。他本是冲着享受荣华富贵去的,反元决心不大。浙江官员一利诱,他就归降了。但他归降后过得并不如意,于是弃官再次起义。如此反复多次,让当地官员十分头痛。

1352年,刘伯温第三次被元政府启用,任命为元帅府都事,帮官府出谋划策镇压方国珍起义。


刘伯温上任后,凭借加固城墙、建造防御工事等措施,成功阻挡了方国珍的进攻。方国珍心中大乱,他本就粮草不足,经不起长期作战,如此拖下去肯定要大败而归。


眼看刘伯温的策略就要成功,不料,此时元帝却派来左丞帖里帖木儿带来大量的财物,招降方国珍。


刘伯温立即向帖里帖木儿提出,方国珍反复叛变,毫无诚信可言,招降他只能换来一时的平静,而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


方国珍得知后非常害怕,忙托人偷偷给刘伯温送上金银财宝。刘伯温不所为动,严词斥退了来人。


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明史》


方国珍深知元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十分严重。既然刘伯温此处走不通,他转头就去贿赂其他朝廷大臣。果然,很多朝廷大臣都接受了他的“好意”,纷纷为他在元帝面前说好话。方国珍再次接受招降,并得到朝廷的官职。


而一心一意为元政府着想的刘伯温,却被元帝斥责目无长官、作威作福,被囚禁在绍兴。方国珍见状,行事益加肆无忌惮,对刘伯温更是明嘲暗讽。刘伯温心灰意冷,深知元政府已形同枯木死灰,难再得一线生机。


刘伯温曾立志,当官后要凭着自己的能力,为一方百姓谋得福祉。却没想遇上乱世之秋,满身才能无处施展。他再次愤然辞职,回到故乡青田隐居,潜心著书。《郁离子》就是他在这段隐居时间所写。

二、重新出山,助朱元璋一统江山


刘伯温归隐后不久,朝野上群雄并起,其中数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实力最强,元政府岌岌可危。


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变化,认为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才最有可能推翻元朝,建立新政权。


公元1360年,朱元璋仰慕刘伯温的名声,两次盛情邀请他出山辅助。50岁的刘伯温应邀前往金陵(今南京),并献上“时务十八策”。


他认为,元政府眼下已是强弩之末,欲取天下,宜先定东南再挥师北上;要得到民心,必须重视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以耕备战,以战护耕;如想成就大业,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军队纪律,还要招贤纳士重用能人……


如果说朱元璋此前是黑夜中一味往前冲的孤勇者,那么这份时务策就是那盏为他点明方向的灯火。


朱元璋立即茅塞顿开,多次评价刘伯温的建议“可勘天下之机”。他特意叫人修建礼贤馆,用来安顿刘伯温。


刘伯温给朱元璋分析当下的形势,指出他现在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但如果想北定中原,一定要先把西北的陈友谅和东南的张士诚干掉,才能解决后顾之忧。


接着刘伯温又指出,张士诚见识有限,野心不足,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不足为虑;但陈友谅就不同,这个家伙杀主篡位、野心勃勃,而且还诡计多端,是个非常危险的对手。


陈友谅不仅兵精粮足,还有强劲的舰船。如果先集中兵力把陈友谅拿下,再去攻打张士诚就容易多了。


朱元璋依计而行,他先是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接着又与陈军在鄱阳湖决战,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


在此战中,朱元璋作为统帅,亲率水师与陈友琼作战。为了隐藏自己所乘坐的指挥舰“白海”,他特意将所有的战船都涂成了白色,然而,他还是暴露了。


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后,马上命令士兵将炮口对准朱军指挥舰,准备轰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伯温突然看到“难星”划过,深感不妙,连忙让朱元璋换船躲过了一劫。

第二年,朱元璋将张士诚的势力干掉,然后又派兵北上攻打元政府首都北京。至此,天下大局已定。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为帝,建立大明朝,改元“洪武”。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刘伯温本应跟李善长、常遇春一样,被封为公爵。但朱元璋觉得刘伯温曾为元朝官员,而且也不是主动投靠他的,多少有些勉强的意思。再三权衡之下,朱元璋决意封刘伯温为“诚意伯”。


刘伯温深知朱元璋此举之意,不仅没有表现出半分不满,反而欣喜受之。


朱元璋心里过意不去,就下了道旨意,规定刘伯温的老家青田县不用增加税收。如此一来,青田县的父老乡亲就对刘伯温感恩戴德。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税粮,视宋制亩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明史》


刘伯温深感皇恩,一直忠心耿耿地为大明朝效力。他任御史中丞期间,不徇私情,严惩贪腐,大大巩固了明朝政权。但也因此,他得罪了不少权贵和同僚,其中就包括丞相李善长和太常卿胡惟庸等等。

三、遭到朱元璋猜忌,与世长辞


有一次,李善长的侄子李彬贪污受贿被刘伯温抓个正着。


身为丞相的李善长亲到刘伯温府上为李彬求情,希望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饶过李彬。然而,生性刚直的刘伯温却半点情面都不讲,直接将此事上报给了朱元璋,李彬最终被绳之以法。


李善长与刘伯温之间的仇结的更深了。


早在刘伯温初到朱元璋身边效力时,李善长就对他颇为忌恨。李善长与武友、徐达、常遇春等都是淮西人,而刘伯温却是浙江人。在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胸怀大志的刘伯温就像是一个入侵者,受到了朱元璋亲信圈的排斥。特别是后来,朱元璋对刘伯温越来越倚重,凡事都要与他商量,越发引来李善长等人的不满。


如今,前恨加上新仇,李善长几人更是对刘伯温恨之入骨。这也为刘伯温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公元1371年,李善长辞去相位,朱元璋私下召见刘伯温,问他:“谁可替代李善长?”


刘伯温有点意外,人人皆知他和李善长的关系不和,没想到如今皇帝却来问他的想法。思索片刻后,刘伯温谨慎地答道:“这个需要皇上您来决定,臣不敢多言。”


朱元璋笑道:“朕只是想听听你想法,你觉得杨宪怎么样?


刘伯温说:“杨宪做事可以,但为人气量不足,难堪大任。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说:“此人狭隘浅薄,比杨宪更不称职。”


朱元璋继续问:“那胡惟庸呢?”


刘伯温郑重地答道:“如果把朝廷比作向前行驶的马车,丞相就是那控马的驾驶员。胡惟庸任丞相,恐怕会掀翻车辕。”


朱元璋一听笑了:“看来我选的几个人,无一人能比得过先生。还望先生不要推脱,来当朕的丞相。”


刘伯温连忙拒绝道:“臣生性耿直易得罪人,加上丞相之位事务繁杂,怕处理不好辜负皇上的一片好意。如今能人众多,只要皇上有心寻找,终会找到适合的人选。


朱元璋听后久久不语,认为刘伯温不愿意为他效力,恐有不臣之心。


他虽心有疑虑,但面上一点都没有带出来。回到后宫与马皇后进餐时,朱元璋才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马皇后大吃一惊,没想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竟开始忌惮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属下,如今更是对刘伯温起了杀意。


马皇后为了保住刘伯温,立即派人给他送去一筐水果。刘伯温看到里面的枣和梨,顿时明白过来马皇后这是要自己“早早离开”。


刘伯温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事事都小心谨慎,然而还是没有逃脱被猜忌的命运。


洪武四年,刘伯温以年事已高为理由,向朱元璋辞去官职,准备返乡养老,朱元璋欣然应允。


刘伯温回到家乡后,越发谨言慎行,除了饮酒咏诗自娱自乐,从不在人前说自己的过往,也不与任何地方官员往来。就算如此,他仍然遭到了继任丞相胡惟庸的暗算。


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进言,说刘伯温私下占用了一块带有“王气”的土地,再次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朱元璋便一道圣旨发到刘伯温的家乡,剥夺了他的俸禄。


为了打消朱元璋的疑虑,刘伯温只得再次来到南京,并留了下来。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明史》


后来,刘伯温抑郁成疾。胡惟庸便每日派太医送药来,盯着他服用。刘伯温明知药中有诈,但已无反抗之力,只得含泪喝下。刘伯温服药后,病情愈发严重,渐渐卧床不起。朱元璋这才安排人把他送回老家。


1375年,刘伯温不治而亡,终年65岁。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里,刘伯温虽得以逃过被诛杀的噩运,但他的子孙后代无一幸免,刘伯温的长子刘琏被迫害致死、次子刘璟在狱中绝望自尽、长孙刘廌被夺爵流放。


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名扬天下的青田刘氏,就从开国元勋变成了罪臣之家。


据野史记载,刘伯温临终前,曾给儿子留下了九字遗言:刘家8代后必出奇才,果然到了1531年,也就是刘伯温死后156年,刘伯温的八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文武双全,屡建奇功,嘉靖皇帝念其大功,决定对刘氏家族翻案。

自此,刘伯温不仅被恢复了所有的名誉和爵位,还得以配享太庙,除姚广孝之外,刘伯温成了大明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



总结:

刘伯温身为奇才,为了一展抱负,三次入元政府为官,可最终失望而归。后来出山为朱元璋效力,陪他东奔西跑征战天下,为他出谋划策,最终助他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皇朝。可以说,没有刘伯温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


可惜,刘伯温所遇非人。朱元璋生性多疑,猜忌心极重。面对多才的刘伯温,先是利用,然后忌惮,最终借他人之手将他除去。


刘伯温的一生,可悲可叹,令人唏嘘!不过他的才华和事迹并不会因此而被淹没,而是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青田县   青田   明朝   江山   明史   同僚   丞相   全家人   朝廷   冷汗   皇后   水果   政府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