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没有宠幸王昭君而第一次却给了韩邪单于用于和亲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在中国古代的女子中,命运最为凄惨的是何人?也许有人说是因为家族获罪被迫沦为娼嫽的侯门千金,也许有人说是寒门小户在深宫大内如履薄冰的妃嫔媵嫱,也许有人说是苦难岁月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寻常百姓之女,但一定会有人说,是远赴漠北,苦寒塞外为了和亲而去的皇家公主们。

她们出身高贵无比,却被迫背井离乡。她们举止高贵从容,却要在民智未开的蛮荒之地与人为伍为妻。她们一朝远离故土,便再难回故乡。她们一朝踏出宫门,便再难见爹娘。天惶惶,地惶惶,秋风紧,风沙狂,一朝别庙堂,便再难归故乡。

而且古往今来这一类的女子更让人以为赞叹的是,这些女子无论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她们的牺牲都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也不仅仅是满足了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她们为了家国,为了民族,为了天下,果敢的牺牲自我,赢得了当世与后世无限的敬仰。而最为受到敬仰的人物,一定是这其中有崇高的人格和伟岸的心灵的女子,担当的起这份赞扬的人物之一,叫王昭君。


这一日,又有一队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进入了长安,他们一个个身穿皮袄,骑着高头大马,背背弓箭弯刀,一个个浓眉阔目,浓密的胡须之下,一脸的粗狂之相。事实上长安的百姓对此早已是见怪不怪,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大量的海外人等,而汉匈之间来往密切,再加之先后几轮大规模将胡人收拢到汉人的旗下,长安城中早就是四方豪杰汇聚,八方宾客云集。事实上莫说长安城中出现匈奴的使节,就连长安城中有大队的匈奴兵丁驻扎似乎也并不能引起长安百姓的好奇。只不过这一路匈奴人和以往的匈奴人来长安的目的都不同,这一次他们是来提亲。

不是来逼婚,只是来提亲而已。

而且长安城的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一次走在匈奴使节团队的为首之人,并非常人,正是称雄漠北的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

汉匈奴之间的战与和是伴随着西汉王朝相始终的问题。甚至到西汉政权都灭亡了,匈奴人仍然是方兴未艾,直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时期,匈奴仍然是五胡之中最不可小视的一只。而汉朝在建国之初就不断地与匈奴和亲,自从高祖白登山三十万汉军被匈奴冒顿单于打的落花流水之后,刘邦便订立了与匈奴和亲的外交政策。将寻常的女子,册封为公主,送到匈奴嫁给匈奴单于。从此以后无论匈奴人如何挑衅,汉朝和亲的政策却一如既往。即便是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那一封调情的情书之后,汉朝的外交政策也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可谓是忍辱偷生。甚至相传在汉景帝时期,汉景帝被迫在匈奴人烽火甘泉的压力下,将自己和王皇后的长女南宫宫主嫁给了匈奴军臣单于。这是汉朝第一次将真正的公主嫁给了匈奴人,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终止了推行了几十年的和亲政策,大举反击匈奴,且大获全胜,匈奴几部溃不成军,再无力南下,甚至漠南再无匈奴王庭。

直到汉昭帝与汉宣帝时期,匈奴人内乱分为五部。各自为政,相互征伐,内乱无止无休,这不得不说是武帝时期对匈作战之后的一大成果,原本就不如大汉王朝统一集权的匈奴族群,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惨败分崩离析。即便是四十四年的征伐让大汉疲惫不堪,但就如同两只斗鸡一般,一只鸡遍体鳞伤的获胜,它最大的战果就是将另一只鸡彻底打翻在地,难以恢复元气。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匈奴人便处于元气大伤的阶段,给昭宣中兴留下了足够的外部和平环境。而此时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提亲,也是为了获得大汉的支持而在匈奴人中扬威立万。而事实上如今的当朝者汉元帝对此事也极为重视,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匈奴单于,主动屈尊降贵,前来长安拜见大汉天子。

汉元帝当然表现的无比大方,答应呼韩邪单于一定要选一个极为和合适的汉家女子前往匈奴和亲。


不过说来汉宫的宫女并非人人都能和亲,按照汉朝之前和亲的规矩,莫说是对匈奴这样的塞北之王,就连对于乌孙这样的西域小国都要富家大户的女儿,甚至是王室宗亲,册封公主前去。而此时宗亲女子哪有那么称心如意之人,再者说来,宗亲之女又有几人愿意去苦寒塞外和亲?再者一说,呼韩邪单于就在长安,又哪有时间让汉元帝一一排查宗亲?而此时思来想去,情急之下,汉元帝便从宫中挑选些有意前往匈奴和亲的并且汉元帝并不待见的宫女或是妃嫔,前往匈奴和亲,以为万全之策。由是汉元帝下令,宫中凡是自愿前往匈奴和亲的女子,大可前去为国分忧。

王昭君是在十六岁的时候选入宫中的,而此时王昭君已然十九岁。说来王昭君入宫那一年,汉元帝已经三十八岁了,按常理来说,汉元帝当是年富力强之时,不过汉朝皇帝向来身体极为虚弱,这汉元帝已然到了垂垂老矣之年,且纵欲无度,大肆扩招后宫,后宫佳丽自己数不清不说,即便是挨个面见都觉得太过繁琐,干脆让当时顶级的画师毛延寿将这些宫娥的画像一一画过,自己看着哪个入的了眼,便去宠幸哪个。如此不知检点,自然是未老先衰。且汉元帝实在是太过荒于朝政,在其掌权时期,说是要重用儒生,为此还不惜与自己的父亲反复争论,可到头来整个国家的权力都落入了宦官和外戚的手中,一片混乱不堪。此时的大汉天下,虽说承平,只是并无外敌,内部却千疮百孔,危如累卵,破败不堪。

如此的朝政,固然滋生腐败,如此的后宫,固然冷落了嫔妃。

王昭君便是在这不得宠的嫔妃备受冷落,腐败畅通无阻的后宫中度过了苦闷的三年时光。也许有人会觉得在宫中即便是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锦衣玉食,饱食终日倒也不错。甚至现如今流传着一个成语叫做“五脊六兽”那便是说人闲来无事的状态。因为后宫之中,雕梁画栋极为繁复,屋檐之上不但屋脊众多,而且飞禽走兽都是镇宅的神兽端坐在其上,而后宫之中,人人都清闲无事,“五脊六兽”一词便由此而来。

但细细想来,那些失落的嫔妃绝非常人想象的那般如富贵闲人一样生活。先不说日日夜夜没有家人陪伴,也没有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凄风苦雨的守候着寂寞无言的日日夜夜,单说宫中伺候嫔妃的宦官和宫女,又有哪一个不是势利小人,看人下菜碟?如果嫔妃失宠,不受皇帝赏识,宦官冷言冷语,下人也明里暗里说上些闲言碎语,吃穿供应也极为懈怠,天长日久又如何能忍受得了?不过王昭君似乎不在乎这些,她即便是在宫中孤苦一生,也不愿意对拥有绝对权力,行贿受贿明目张胆的毛延寿低头。

原来,因为毛延寿作为宫廷女子最为主要的画师,有些女子为了让自己得到皇帝的宠幸,就给毛延寿一大笔钱财,让毛延寿将自己画的美观一些,如此一来,有些宫女瞧着别人做了,便不甘落后,也免不了多给毛延寿一些好处,如此一来,如王昭君这种,不愿意“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人,这种不将毛延寿这等小人放在眼里的人,便被排挤到了一边,毛延寿只要稍微在王昭君的画像上,于写实的基础上填上一点点破绽,便足以在残酷的后宫佳丽竞争中,将王昭君排除在外。

不过说来毛延寿也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常人而已。毛延寿本人是一个非常出类拔萃的画家,即便是当今的中国美术史,毛延寿都是要提上一笔的。也许一个人的能力和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就事论事来说,想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毛延寿作为宫廷的唯一的画师是没有人监督的,因此腐败也就成了一种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道德君子,我们只能设计一个有效的制度,让所有的人都不敢也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试想一下如果汉元帝稍微体察一下下情,怎么会有毛延寿这样的人作威作福的空间呢?试想一下如果换成旁人,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督的话,作为宫廷唯一一个画师,真的能抵御住这种无限的诱惑吗?好的制度可以让魔鬼做天使的事情,但是不好的制度只能将天使变为魔鬼。而这制度的缔造者,归根结底还只能是皇帝,只能是此时端坐庙堂之上的汉元帝。

也许是聪慧的王昭君早就通过这一点,将汉元帝的面目看透了,也许她实在是不愿意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这样治国无术,甚至齐家无能的皇帝。但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只觉得王昭君此举,实在是太过不合时宜,想来既然人人都如此贿赂毛延寿,自己随波逐流,也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如果将来还能因此出人头地,到时候整肃后宫也未尝不可。不过说来这只不过是后世诸葛亮的强加附会,若说依照汉元帝那样的脾气秉性,如何敢保王昭君在日后的宫廷争宠中不受到其他的波及呢?再说即便是大获全胜,面对这样让人失望的丈夫又该如何?难道让王昭君也如同王政君一样,凭借着一伙外戚的势力来颠覆大汉的江山吗?

像王昭君这样的女子,本就是应该有一些超凡脱俗的风骨的,这种风骨会决定她们受人敬仰的人生轨迹,将会谱写她们在中国文化史上动人的篇章。

就如王昭君,她虽然不耻于和毛延寿为伍,甚至也不屑于和汉元帝成亲,她在此时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匈奴和亲,可见王昭君是一个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的女子,她对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有着充分确认。如果能够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九死不悔也心甘情愿,如果不能,那即便是孤苦一生也绝不委屈求全。事实上那些说王昭君不合时宜,不知要贿赂毛延寿的人,实在是小人之心夺君子之志。

呜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昭君这只鸿鹄,要飞跃大漠草原。


说来想要摆脱后宫樊篱束缚的不仅是王昭君一个,因为汉元帝大选宫妃,而自己又精力有限,少不得冷落了不少宫妃。于是好多女子都像王昭君一样,希望找一个机会摆脱着牢笼的束缚。可是一听到去塞北和亲,众人扁豆望而却步了。

和亲塞北,且不说路途艰苦,沿路风沙大漠,吃穿用度均粗豪不堪,又迥异于中原,最不能忍受的是丝毫不与中原相同的民风民俗,更是让中原女子望而生畏。昔年汉武帝为了北向牵制匈奴,而西向拉拢西域,便主动派公主前往乌孙和亲,先是派出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前往乌孙和亲,之后又让参与七王之乱的楚王刘戊的后代女子,封号为解忧公主前往乌孙和亲。且不说一路风霜雨雪,颠簸劳顿,且不说语言不通,风俗迥异,且不说黄沙大漠,逼迫摧残,且不说没有皇亲贵胄精致的饮食,宫廷贵妇华美的外衣,更不必说一去便再难归故乡,最为要紧的,是西域与匈奴人子娶父妻的风俗,实在是难以接受。

当年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都面临这在汉人看来,最为尴尬,最为悲惨的局面,当年细君公主面对如此可怕的情形,自己一柔弱的女子,在苦寒塞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如何应对的了乌孙皇室的逼仄,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给汉武帝上书,可杀人如麻连自己亲生儿女都不放过的残酷皇帝,又哪里会将细君公主这样的请求放在心上,于是便冷漠的批复“从其俗”。

非亲历者不能体会强大的母邦不支持细君公主时,公主内心的苦闷与悲凉。于是就在苦闷与悲凉之中写下了《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平心而论,这首诗相比同样是女子出塞所作的《胡笳十八拍》来说,文学性实在是乏善可陈,可一代女子的孤苦伶仃,苦闷异常,却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细君公主嫁到乌孙去也是没过两年便一命呜呼。如此悲惨的命运相去未远,历历在目,如何不让这些宫女们谈远嫁而色变?于是乎一个个都避之如虎,只有王昭君慷慨允诺。

说来汉元帝心中大抵也在思量,即便是在后宫妃嫔中筛选,还是无人心甘情愿前往,到时候免不了软硬兼施。可谁知王昭君主动请缨,对于一个汉元帝只因画像上相貌平平,至今尚未宠幸,甚至尚未得见的女子,自然是弃之如草芥,哪里会有半点怜惜,毫无犹豫之下,便欣然应允。

不过既然是天子赐婚,临行时自然少不了赏赐,这是汉元帝见王昭君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这应该是汉元帝生命中最为后悔的一次。


大殿之上,由远而近,袅袅婷婷,风华绝代,举止从容,步履端庄,双颊生晕,如霞照澄塘,双眸盈盈,如月射冷江。面容娇美如玉,身形窈窕多姿,一颦一笑之下,让人心神荡漾不能自已,顾盼回眸之间,让人心肠百转,如醉如痴。鞠躬如仪,进退有度,款款落落,仪态万方。

悔恨,羞愧,尴尬,懊恼,愤怒,疑惑,惆怅……

汉元帝这个糟糕的皇帝,糟糕的丈夫,此时五内郁结,百感交集。

他从来不知道他的后宫中有这样的女子,就好像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后宫是那样的贪腐。他从不知道他的天下,能出这样的美人,就好像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江山早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权臣当道,小人得志,这样的天下,哪里会发现王昭君这样美人?这样的后宫哪里配拥有王昭君这样的美人?

是金子并非总会发光的。用滚滚黄沙埋没珍珠,才是最大的罪过。

汉元帝自然是有心挽留王昭君,也许他早知王昭君生的这般花容月貌,倾国倾城,哪怕让他用后宫佳丽三千来换,他也在所不惜。可一切都只是也许……木已成舟,箭在弦上,此时汉元帝再过昏庸,也难以张口。此时如果是商纣王亦或是周幽王、隋炀帝也许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将王昭君留下,只不过汉元帝没有那样的勇气。

一个人做坏人有时候也是要有勇气的。

有些时候一个人不为恶并不是他不愿做坏事,只不过是他没有做坏事的勇气和做坏事的能力。

汉元帝这样性格的人,哪怕是做坏事,他也是一个懦夫,一个不敢做好事的人,通常也是不敢做坏事的。

怯弱没有勇气的汉元帝只有眼睁睁的放王昭君走,甚至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能说出口。作为皇帝,唯一能表达自己歉意的办法,就是以高规格的礼节送行,并且赏赐大量的钱财。古之大礼,无外乎富与贵,而这一切都是坐拥天下的汉元帝能给予的。汉元帝送行十里,彰显的是王昭君的贵,而王昭君的富更是无以复加,汉元帝赏赐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珍玩无数。

这不仅是对王昭君的最高的礼遇,也是对呼韩邪单于最高的礼遇,甚至是对汉元帝自己最高的礼遇。汉元帝想着用钱摆平一切,摆平内心的伤,摆平心头的痛,而汉元帝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有钱就能做任何事情的。

认为这个世界有钱做什么都行的人,历史会一再证明他们的可笑与愚蠢。

长安城郊,客舍青青柳色新,汉元帝劝王昭君再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汉元帝似乎也再无故人。也许只有在汉元帝的心中才把王昭君当成故人。而王昭君,却头也不回,义无反顾的踏上了硕漠,日后留给汉人的只剩下凄凉冷漠中、夕阳西下时,无言青冢,独向黄昏。

大汉是王昭君的故里吗?大汉赋予了王昭君任何生命的价值吗?

匈奴不是王昭君的故乡吗?匈奴没有给予王昭君家庭与生命的一切吗?

也许王昭君要怨恨汉元帝,是汉元帝将自己如花似玉的生命,葬送在这春色欲晚的宫廷,也许王昭君要感谢呼韩邪单于,是呼韩邪单于将王昭君如珍珠般绚烂的生命,谱写在了丹书青史,谱写在了大漠草原。

一路之上,风沙滚滚,骏马哀鸣,五内郁结的王昭君写下了最为有名的《怨歌》: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出塞这一年,距离王昭君进宫三年,这一年王昭君十九岁。


多说无益,无论汉元帝心中有多少懊恼和悔恨,木已成舟,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生命再无交集。后世史书上说汉元帝因此意识到了大汉王朝的吏治腐败到了极点。哪怕是自己身边的近臣居然在自己的眼前公然行贿受贿,欺上瞒下。将王昭君这等美艳无双的女子,都彻底埋没在了深宫大内,朝堂之上是何等情形可想而知。汉元帝也因此决定励精图治而改革。但也许汉元帝已然是身体日薄西山,什么也做不了了。一个人有一个好身体,原本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汉元帝在这之后不久便与世长辞,至于他脑海中出现的政治改革的念头,除了诛杀了毛延寿之外,我们看不到任何有效的手段。而毛延寿轻描淡写的死,除了给那些“说书唱戏劝人方”的引车卖浆之流添些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故事之外,对家国天下简直于事无补。

相比之下,不得不说王昭君的贡献大一点,不,是大上千百倍。

在这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汉元帝撒手人寰。

我们固然不必说昭君出塞之事,是以王昭君一己之力,实现了汉匈之间的和平,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华夏民族对周边族群的交往过程中,少有的几次主动的和亲。因此一定要当做一个光耀门楣,甚至是光宗耀祖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歌颂,世代宣讲。这种主动缔结的和平,自然会被后人标榜成体现了华夏民族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被世世代代来传颂,不管王昭君年间大汉的和平是自愿还是被迫,王昭君总算是完成了华夏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分外光辉和璀璨,足以让后世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组成部分。

王昭君在匈奴期间,用《汉书》的说法,“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百姓安居乐业,家给人足,国泰民安。而王昭君本人与呼韩邪单于生活了两年,呼韩邪单于便与世长辞,由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即位。王昭君也像之前远嫁乌孙的公主一样请归,原因自然是她也不希望自己屈从与匈奴人的习俗,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可笑汉成帝的批复居然也一样是“从其俗。”

呜呼哀哉,可笑这个汉成帝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最终还死在了心爱女人的床上的懦弱又无能的皇帝,居然是在毫不犹豫的牺牲女子的事上,居然和自己那雄才大略的高祖,是一模一样的。虽说汉武帝也不是西施,汉武帝的行径绝没有西施那般可爱动人,但汉成帝却是彻头彻尾的东施效颦。而且如东施一样,效法的荒唐而可笑。

是啊,大汉天下,都要灭亡在这几个一代不如一代的皇帝手里了,一个在苦寒塞外的女子,还如何能指望着成全自己的幸福呢?

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这一年王昭君二十一岁。

王昭君和自己丈夫的儿子生活了十一年,还生下了两个女儿,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十一年后,自己曾经名义上的儿子,如今的丈夫也驾鹤西去,只留下偌大的大汉天下早已将她抛弃的孤寡之身,一年之后,受尽塞外风霜的王昭君也一缕芳魂化归月夜。

王昭君享年三十二岁。王昭君直到去世之前,果真是再也没能归故乡。

当然也有正史记载王昭君活到了五十几岁,可不管怎么样,王昭君的事迹都在三十二岁这一年戛然而止。我们只知道到的是,王昭君的青冢,埋在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东南。


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传为佳话,拯救苦难的英雄吗?自我牺牲的豪杰吗?英雄与豪杰何尝不是可怜人呢?被英雄和豪杰拯救的人,又何尝不是可怜人呢?我们尊敬英雄,尊敬豪杰,尊敬像王昭君这样不同流合污,以一己之力撑起大汉半壁江山来的人,但我们绝不希望我们的时代有太多需要这样的人表现的机会。一个时代如果是一个需要英雄来拯救的时代,那一定是一个混乱不堪的乱世,这样的乱世还是少一点为好。最好的时代,应该是不需要这么多英雄救万民于水火,解苍生于倒悬的。最好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能力来保护自己,做自己的英雄的。就王昭君来说,最好的时代,是不需要王昭君这样的人物来和亲西域的,应该即便是不和亲西域,也是能让王昭君这等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子,一展宏图的。

这样的时代,才是我们呼吁的。

其实到了后来的唐朝,也有主动或者半主动的和亲,其中**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就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唐朝人的主动对外和亲,就相当大的程度上淡化了这背井离乡,凄惨异常的情形。文治武功的唐太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干布的时候,甚至让我们觉得演绎出了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话。而**公主考验吐蕃使者的故事,已然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于金城公主出嫁的时候,唐朝人对吐蕃的一场马球友谊赛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不得不说,同样是背井离乡,同样是他乡异国,唐朝公主的出嫁比汉朝公主,带有极为欢快的喜庆成分,这除了因为唐朝本身就是番邦建国,胡汉杂居,对远嫁异族并没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之外,唐朝本身综合国力的强大,每一个国人有更多更充足的自信,是其中的根本原因所在。

说到底,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时代,感谢我们的时代所赋予我们能够实现自己和保护自己的权利和机会。

无论是汉朝初年,还是汉朝末年,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需要涌现出王昭君这样的英雄的年代,需要王昭君这样自尊自重的女子维系家国和平的年代,像王昭君心智高洁,才华横溢的女子,在大汉的天下没有立锥之地,没有丝毫展现才华和抱负的机会,一腔高远的志向只能洒向大漠草原的年代,当真还是少有为好。

这也许就是王昭君用孤苦的一生给我后人最大的启示与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单于   西域   长安   汉朝   匈奴   后宫   大汉   皇帝   公主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