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皇后大婚,住在一起3天,孝庄连忙提醒:第4天不能同居了

影视剧《康熙王朝》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公元1665年,七月初七,临时兼任司礼官的鳌拜宣太皇太后懿旨:

承天意顺民心,行大婚之礼,赫舍里氏乃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之孙、索额图之女也,聪慧孝顺、柔媚秀丽,特立为中宫皇后,母仪天下。

是日,12岁的康熙同11岁的赫舍里氏,遵照孝庄的懿旨,隆重举办了大婚典礼。

以政治联姻之计对抗鳌拜

诚然,跳脱出剧情,真实的历史仍是如出一辙,赫舍里氏即后来的孝诚仁皇后,正是于1655年成为康熙的结发之妻。

然而,这桩皇家贵族之间的婚事,并非表面上这般风光。

在背后执意撮合的,是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意图则是“政治联姻”。

而在一纸婚约面前,年少的康熙无法左右。

四年前(1661年),父亲顺治驾崩,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被推上了皇位,是为康熙帝。

父亲临终前,特意留给他四位声名显赫的辅佐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资历尚浅,无力治国,少年康熙便倚靠着他们,换得天下安宁。

四年后(1665年),朝政之上,愈来愈多的大臣提议,康熙已年长,可考虑亲政之事。

可是,此时位居四大辅政大臣之末的鳌拜在朝中一家独大,霸道蛮横地把持着朝廷大权。

比如朝廷诸多至关重要的岗位,都安插着鳌拜之人。

其弟穆里玛被安置为满洲都统,被授予靖西将军等;次弟巴哈担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其子那摩佛也是领侍卫内大臣,还被授予二等公爵;就连鳌拜的门生故吏,也是各部院的堂官。

可谓是,满朝上下的文武之臣里,都有鳌拜门下。

也由此,在鳌拜极力反对亲政之策时,虽不敢太肆意嚣张,但其实仍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

如此,随着鳌拜的权势愈发强劲,康熙即便是身居高位,也难免心有余悸。而在这种情境下,若是真的要夺回实权亲政,就急需一位能够与鳌拜相抗衡的辅臣相助。

细数下来,索尼年事已高,且是努尔哈赤时代的人,历经四朝,对纷乱的政事选择袖手旁观,还时常以生病作为托词。

而苏克萨哈此前本是多尔衮的手下,后因背叛主人“投诚”,获得顺治信任。但他是正白旗,加上又是中途交的“投名状”,因此素来与其余出身纯正的辅政大臣不合。而康熙如果执意拉拢他,也会得罪其他三位。

仅剩的遏必隆则是个“墙头草”,对鳌拜更是构不成什么威胁。

辅臣皆对鳌拜毫无招架,正当康熙焦头烂额之时,孝庄太后倒是心生了一计。

当时张狂贪婪地鳌拜甚至将手伸向孝庄太后,将其圈禁。

为了守住太后之位,孝庄也必须让康熙稳坐皇位,她亲自出马,要与仗势的鳌拜抗衡。

于是一日,孝庄昭告天下:要为皇帝立后。换言之,就是要“政治联姻”。

孝庄务必要寻得一位能够帮助康熙稳固皇权的大臣女眷,皇后的人选也自然变得极为讲究。

她盘算起朝中大臣,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唯有老臣索尼能够平衡局面,因此立他的孙女为皇后便最为合适。

被奴才们抬着轿子,孝庄晃晃悠悠地来到索府。索尼亲自接驾,一进门,孝庄便与他寒暄:“近来,病好些了吗?”

虽然索尼在平日里假装病态,以躲避朝政之事,但这客套话也需到位:“有劳太皇太后惦记,老臣有罪,眼下正是朝政忙碌的时候,老臣病的真不是时候,不过有幸太皇太后驾到,老臣突然精神焕发,这病,好像好了一大半了。”

孝庄点点头:“不过这上了岁数,总有不舒服的时候,甭急,还是先慢慢调养着。”

此时,在索府里的索尼孙女“赫舍里”端着茶水而入。

孝庄一瞧,道着:“这不赫舍里嘛,真是女大十大变。”

索尼这个老狐狸也是见缝就插:“是啊,还孝顺得很,老臣生病时都是孙女给我端汤倒水。”

此话正合孝庄之意,又经一番寒暄,赫舍里离开房间。孝庄开始与索尼谈起正事:“皇上现在是龙性初成,正值青春茂盛之际,是该大婚了,我呐,老想给他找个可心人,没承想,今儿我看上你孙女赫舍里了。她知书达礼,聪明孝顺,你干脆就让她进宫吧。”

“你放心,我会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孙女一样疼她,嫔妾不合适,妃子也不合适,那就直接册封你孙女为正宫皇后。随后,你儿子索额图,就作为国丈了,你呢就是太国丈。”

索尼想不到孝庄此行竟是这番目的,只要他答应,索尼一族就此平步青云,于是索尼赶紧跪地,哭腔道:“臣接懿旨,太皇太后恩重如山!”

康熙政治联姻下的真情流露

公元1665年,七月初七,是孝庄选定的大婚之日。

此次婚事,孝庄太后亲自操劳,多次吩咐要采用皇家最高的规格礼数。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此次光光礼单就包括了:黄金二百两、白银万两、金茶筒一、银茶筒二、银盆二、缎千匹、文马二十匹。

除了伤财外,宫里各大行政机构繁忙劳累的运转了数月,从彩礼、婚礼、封典仪式、祭祖、拜谒太祖太后、宴请宗室大臣,每一个环节,他们都要确保万无一失。

终于,几经折腾下来,康熙的大婚之日来临,宫里也被整顿得既规矩又一派喜气洋洋。

遵照前朝的礼仪,举办大婚时,皇后的凤舆在仪仗队伍经大清中门进入在太和殿台阶前下轿,步行到坤宁宫与皇帝行合卺礼。

合卺礼上,康熙和赫舍里在已婚的侍卫夫妇的满语歌声中食用生羊肉、猪牛肉、金酒(黄酒)、银酒(白酒)等。

而后他们需继续参加团圆宴,并祭祀太庙、奉先殿。再之后,赫舍里需携女眷拜见皇太后,康熙则回到前朝接受百官朝拜,而后还要亲自去太和殿,按立后仪册立。

最后,是举行盛大的宫筵宴,百官都可前来大快朵颐。这些大婚礼仪都与顺治帝和第一任皇后新婚时略为相同。

直到深夜,经过繁琐的婚礼仪式,康熙终于正式迎娶了赫舍里皇后

此前,康熙根本就没有见过祖母孝庄口中偶尔提到的赫舍里。

而且因为基于政治联姻的背景,两人也毫无感情基础。

可是,这桩由长辈包办的政治婚姻,却颇为意外的顺利转化为真感情。

康熙对赫舍里一见钟情。他发现赫舍里不仅容貌清秀美丽,而且十分体贴与善解人意。

好感之下,康熙连着三天都与赫舍里住在一起。可是就在康熙帝准备连宿在皇后宫中的第四日时,孝庄太后派人放话,毫不客气地告诫他,第四天万万不可再同居了,否则就以于礼不和处置。

作为太后的懿旨,康熙也不得不尊崇,只好与皇后分隔开。

可是孝庄此举的目的又是为何?

其实,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祖制约束。在康熙他爸顺治统治期间,有一条特意定下的规矩,即皇帝与皇后新婚后,同房最长不得超过三天。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皇后专权、外戚专权,不利于皇帝的权力集中。

还有一个原因即是,两人是政治婚姻,如果感情过于浓密,必然不利于朝政,对康熙皇权之路只怕百害无一利。

康熙也明理,便不再多言的与皇后暂时分开,踏上了为亲政做准备的正路。

如今,政治联姻后,索尼成为太国丈,被绑在了自己人的船上,他总是处处摆明:有哪位要是胆敢欺负我孙女婿,我这把老骨头就跟谁拼了。

而在立场上,索尼也自然与康熙站在了同一阵营,也就不得不尽心尽力协助康熙扳倒鳌拜。

朝中局势逐渐平衡,康熙六年三月,索尼终于得以出手,他在朝堂之上借机以当年顺治十四岁便可亲政为由,提议康熙到岁数了,也应该自此亲政,辅政大臣只需协助理政。

这样的形势下,鳌拜不敢多言,康熙故意三辞,最后在众臣的一片拥戴声中,正式走上了亲政之路。

很快两年后,康熙在索尼第三子索额图的建议下,带领诸勇士活捉擒拿并消灭鳌拜及其党羽,全面掌权!

康熙痛失爱子又痛悼爱妻

康熙八年冬季,大清王朝在康熙的重新执政下,生机勃勃。

赫舍里皇后婚后向来与太后、皇太后相处融洽,史料中记载赫舍里“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诚诚孝,”“勤两宫之孝养,娴以承颜,”“积深爱以事两宫,每迎色笑。”,深得他们的欢心。

而也是在这一年冬季(1669年12月底),皇后赫舍里为康熙生下嫡长子,康熙亲自为其取名“承祜”,这一起名的深层意思为:有立其为太子之意。

可惜的是,“承祜”虽天资聪颖、乖巧可爱,却未能像其父所企及的那样,还不到三岁就意外夭折。

痛失爱子,康熙寝食难安,据记载,他上朝议政时眼里都含着泪。而皇后更是伤心至虚弱万分,终还是病倒了。

皇后病倒前,又恰逢孝庄太后身体抱恙,康熙在外面陪同祖母在汤化疗养,但听闻皇后的身体状况也不佳后,就立马向太后请旨回宫探望,直到皇后病情康复,才离开皇宫。

此后,直到1674年,赫舍里皇后再次怀有身孕,为康熙诞下嫡子。

康熙大喜,当即赐乳名“保成”(皇二子胤礽),祈祷他能够健康平安成长。

然而瞬息之间,喜悲转换的过于唐突。赫舍里皇后因难产致使昏迷不醒,数个时辰后都不见任何转机,太医院请来最好的御医,然而他们使尽浑身招数,仍无力回天。年仅二十出头的赫舍里氏皇后于一日申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两天后,康熙已下令让大臣前往孝陵附近相度万年吉地,但又因康熙帝陵寝尚未营建,只得先将梓宫移到京北的巩华城殡宫暂安。一个月后,赫舍里皇后被谥为“孝诚仁皇后”。

此外这一年,正是三藩叛乱的第二年,叛军攻占半片国土,气焰嚣张,而清军平叛,前线战事紧锣密鼓。康熙忙碌于朝政,还要指挥战事,日夜奔波,殚精竭虑。

就在这日理万机的紧绷时期,康熙为了痛悼皇后,不惜辍朝整整五日之久。除此之外,从五月初六日至五月三十日这25天里,有20天康熙一有空就去梓宫祭奠,斟上一杯酒。五月二十七日,康熙还亲自把皇后灵柩送到巩华城,在灵柩梓宫前默哀许久,陪伴皇后直到晚上才返宫。相传,皇后逝后半年内,康熙去巩华城共计34次,常常一去就是一整日,还不让侍从跟随。甚至使臣求见,康熙亦不愿召见。

由于对赫舍里皇后思念过度,即便到了康熙晚年,他都难以忘怀,甚至亲口直言道:“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同时也向臣子们透露因与皇后深情,因此更要亲加训谕册立皇太子。

在取得太皇太后获准后,康熙才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立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

而在康熙之前,未曾出现过极早预立皇太子之例,无疑突破清朝祖宗八代的惯例。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十九日,陵寝建成,仁孝皇后的灵柩被移往山陵,康熙亲自随着一众人护送。三月初八日寅时,正式入葬景陵地宫。

康熙与孝诚仁皇后虽是利益捆绑下的政治联姻,但二人却恰到好处的情投意合,宫闱式化,淑德彰闻,皇权之下,也可见得真情。

参考资料:

1.《康熙朝实录》、《清史稿》、《大清会典》、《圣祖仁皇帝实录》

2.苑洪琪.乘龙配凤 二姓之好 清代皇帝的大婚礼仪[J].紫禁城,2019,(04):27-47.

3.孙宏年.清朝前期政治联姻的多种形态及影响浅析[J].中国边疆学,2014(00):95-1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皇后   康熙   懿旨   老臣   索尼   朝政   太后   孙女   大臣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