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恶政的肇始者

商鞅--恶政的肇始者

原创 风子 风子读史

司马迁为商鞅作传,取名曰《商君列传》。所以取名“商君”,有两个原因,一是商鞅西进相秦,助秦孝公破魏,秦酬其功,将於、商十五邑作为其封地,封号为“商君”。二是“君”字象形,从尹从口,“尹”者掌权者也,“口”者施号令也。故此“君”者,绝非誉其德行良好君子之义,仅表征商鞅曾是一个发号施令的掌权者而已。不信?列传结尾为证,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天生刻薄之人,会是君子吗?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卫国是姬姓封国,周成王期间,发生三监之乱,其亲叔也就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周武王的胞弟康叔参与平叛,受封于殷商故都朝歌,封建卫国。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庶孽公子”,尽管是国君的“公子”,出身却“庶孽”。所谓“庶孽”,即国君姬妾所生的非嫡子,在“嫡长”盛行的宗法制时代,“庶孽公子”的地位并不比庶民高贵多少。

公孙鞅少时好刑名之学,因在卫国没有前程,为了出人头地,成人后便前往魏国做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死后,公孙鞅便来到正四处“求贤”秦国,通过秦的宠臣景监引荐给国君秦孝公。商鞅在秦得以施展其抱负,两次变法,使西秦在诸侯国中崛起,奠定了秦横扫六合、一并天下的基础,也种下了延绵千年君主专制的秦制祸根。

从商鞅得到秦孝公重用的经历及其变法的内容,足见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种。

商鞅为得到重用,刻意揣摩上意、曲意奉承,投其所好。秦孝公第一次见商鞅,商鞅以帝道游说,秦孝公弗听;第二次见以王道,秦孝公善之而未用;第三次见以霸道说之,秦孝公意欲用之;第四次见,则秦孝公“语数日不厌”。第四次商鞅到底游说了什么让秦孝公大悦呢?按照商鞅自己的说法,“以强国之术说君”。

商鞅四次觐见秦孝公游说治国之道,首先推荐的帝道,帝道即上古时期的尧舜之道。先秦时期,尧舜之道就是孝道,所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笔者倒是认为帝道是孔子讲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秦孝公对帝道毫无兴趣。

帝道不合君意则推荐王道,王道即周孔之道,就是礼治,礼治的核心就是仁义治天下,所谓“王道”就是孔子推崇的“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秦孝公对王道也听不进去。

王道不用就游说霸道。霸道即暴力统治之道,霸道之治其时只是法家提出的理论,尚未完全实践,由于可以在短时间成就霸业,秦孝公大悦。

从商鞅游说秦孝公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道的顺序不难看出,商鞅心中对哪种治国之道更具有正当性是十分清楚的,帝道第一,王道其次,霸道最不具有正当性。尽管如此,只要符合君主之意,商鞅毫不犹豫选择霸道之治,并将霸道之术美其名曰“强国之术”。

何谓“强国之术”,看一看商鞅所变之法及其思想大成之作《商君书》便一目了然,那就是“驭民”之术。

“驭”字,从马从又,“又”指“右手”,转义为“抓握”,“马”与“又”合体则表意为“用手抓握马缰”,故所谓“驭民”就是将百姓当作牲口一样对待进行操控。

秦制“驭民”之术是什么呢?观《商君书》,驭民之术有六:弱民、愚民、疲民、辱民、贫民、虐民。此六驭罪恶滔天,戕害中华达二千年之久。

弱民:“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首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弱民的办法就是剥夺民财,《弱民》篇曰: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利出一孔,一孔当然就是权力,天下之利均出自官家,天下之财均由权力掌控,百姓岂能不弱?官家岂能不强?官强民弱,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民为了获得维持生存的物,只能相互争斗,或屈从于官家,甚至卖身投靠,官家自然处于永久的支配地位了。

弱民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夺民之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民手中无利器,百姓手中的锄櫌棘矜如何抵得过官家手中的钩戟长铩,民只能令其宰割了。

愚民:“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商鞅使民归心于农,而不知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犹如行尸走肉,只知道听官家的话,为官府劳作。《商君书·垦令》云: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为了愚民,商鞅主张: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民无见识无智慧,无异于行尸走肉,商鞅的目的再明显不过: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是愚民,秦律中的“妄言罪”“偶语诗书罪”“非所宜言罪”“以古非今罪”等更是思想文化领域愚民之绳。

疲民:“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让民疲于奔命,重刑少赏是不二选择,商鞅主张实行极端的严刑峻法,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修筑长城、驰道、骊山墓地、秦宫、阿房宫,繁重的徭役使民疲力竭;北伐南征,累年的兵役、战火导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民不聊生。

辱民:“民,辱则贵富”。《弱民》篇无耻宣称: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辱民则民无自尊自信,就会更加屈从官家,为了奖赏看淡生死为官家卖命。

最恶毒的辱民之法莫过于怂恿和鼓励民斗。商鞅第一次变法内容就是制定了连坐律与告奸律。连坐律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将百姓十户编成一什,五户编成一伍,相互检举监督,一家犯法,十户连坐治罪,开启株连之恶制。告奸律规定:不告奸者腰斩。从此告密、告讦之风盛行,流毒之巨,贻害千年。

贫民:“家不积粟”。家无积粟当然民贫。家不积粟,上藏也,把粮食都储藏在官仓之中,民自然家无储粟。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就是“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这样一来,农民不准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粮食,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那么饥荒之年也没有充裕的厚利可图。不仅如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繁重的苛捐杂税将百姓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重农抑商”从此成为历代王朝的政策之选,抑制了工商业发展,萌杀现代文明之花。

虐民:“以奸民治善民”。《商君书·去强》毫不掩饰地公然宣称: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如此,岂不是鼓励奸邪,无异于诲盗,无异于劝奸从恶,也难怪秦制之下,奸恶横行无忌。《商君书·说民》又言:任奸,则民亲其制。任用奸邪治理,百姓则遵循制度,这个制度是专制,是秦制。以奸治良,劣币驱逐良币,无异于诲盗诲淫,从此尔虞我诈横生,奸邪横行,良善掩蔽。

尽管自汉武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君主专制体制下,王道儒术或仁义之术只是装点门面的修饰而已,历朝历代的统治之术实质为霸道,“驭民”六术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故而“外儒内法”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主线,毋庸讳言,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骨子里就是驭民秦制。

秦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外交无外乎:政出一人、利出一孔、言出一教、严刑峻法、穷兵黩武、唯我独尊。

在华夏数千年灿烂而悠久的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充满着智慧的思想,而商鞅的霸道之治充满了邪恶,秦制张狂了人性之恶,遏制了人性之善,弱民、愚民、辱民、贫民、虐民本质上就是反人民、反人类,应当坚决摒弃。

(文中图片取自网络)

风子2023年1月11日于珠海暨南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国君   公孙   君主专制   奸邪   肇始   官家   愚民   王道   霸道   百姓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