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不输朱元璋,运气堪比刘邦,为何李自成未能一统天下?

历史上有这么一号饱受争议的人物。

论实力,他是当时天下最大的农民武装集团一把手,拥百万大军,无人敢与之争雄。

论运气,他轻而易举灭掉前朝,一路上势如破竹,打到紫禁城都没遇到过像样的抵抗。

上天如此垂青于他,明明可以成为像刘邦、朱元璋一样天命所归的位面之子,结果他却没能握住改天换地的人生机遇,他就是本文的主角李自成。

事实果真如此吗?

咱们先看一下李自成的成长史。

公元1606年,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县的贫苦农村家庭,小时候吃不饱饭当过和尚,也给地主家放过羊。

二十一岁那年,恰逢朝廷扩招驿卒,凭着自己有一把子力气和干活踏实,应聘上了驿卒(相当于有编制的国家邮递员)李自成觉得苦尽甘来,十分感恩朝廷给了自己衣食无忧的饭碗,本想如此平淡度过余生娶妻生子,奈何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明廷对内改革。

这年是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崇祯上台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几经崩溃的大明王朝,面对祖宗江山摇摇欲坠,崇祯当然不甘成为亡国之君,然后只能像历朝历代末期一样按部就班的对内改革。

历史上的王朝危机本质上都是经济危机。明末也不例外,内忧外患背景下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所以想摆脱内外之患,首先要整顿财政,而整顿财政说白了就是在存量里调结构,直观表现就是裁汰冗余人员减少财政支出。

一腔热血的崇祯轰轰烈烈搞改革,合并大量机构缩减编制,其中有一项包含了裁撤驿站,一纸文件直接让李自成下岗了。

被裁员了的李自成生活没了着落,还欠了一屁股债,听说当边防兵有饭吃、工资高李自成就去投了边军,结果哪成想朝廷连边军工资也发不起,于是边军兵变,还把县令给干掉了,为了生存李自成只能去参加农民军。

加入农民军是李自成人生的转折点。加入义军的李自成由于有一把子勇武之力和过人的胆识,在义军里节节高升。随后接替高迎祥成为“新闯王”,并指挥大军鏖战中原建立大顺政权。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百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京师,迎来了大顺政权的高光时刻。但高兴只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一瞬间,随后李自成发现明朝国库竟是空的,兄弟们吃了上顿下顿没着落。

众所周知,明末实亡于财政崩溃,崇祯是没钱才被活生生逼的生无可恋上吊自杀,而李自成接盘这空空如也的明朝国库也犯起了和崇祯一样的愁。但他的小农直觉告诉他,国库没钱是因为钱在贪官污吏那,所以果断采取了劫掠官员士绅的办法。

还别说,从官僚士绅身上竟搜刮出了数千万两白银,填补了一时军费开支,又过了二十天滋润日子。

随后,山海关传来消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受招降,李自成随即率领十几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吴三桂不敌,遂联合清军大败李自成,此战丧失了李自成的精锐大部,随后兵败向西南撤去,直到九宫山遇害。

根据李自成的成长史,我们可以总结出李闯丢掉江山的几点原因:

1、政治策略重大失误

前期大顺军被李自成接手的时候,曾以一句“均田免赋”的政治口号聚众百万,取得了不错的政治反响和军事效果。

但随着趋近胜利,大顺军的政治政策就倍感难以匹配中后期发展的需要。

即便是打入京城名义上灭掉了明朝,但从战略角度来看,仅仅是军事上胜利了,在政治上输的一塌糊涂。

明末朝廷虽不得民心,但其统治近三百年,国家根基还是根深蒂固,大多地方基层仍有统治力量,依旧接收明朝中央的政令。简单粗暴的杀掉一个皇帝容易,但推翻这一套国家系统,并想再造一套国家系统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当时还有八旗军这个强敌压境。

不过后来李自成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政治基础薄弱,需要过渡一下。也想学着曹操和朱温先挟天子令诸侯,在进入京城之前要求崇祯封他一个西北王,试图架空皇帝操纵股掌。但被崇祯给看破了没答应,而且谈判的时机也已经晚了。

所以,李自成简单粗暴的灭掉明朝,不仅直接把南明给彻底得罪了,还留给了清军一个为崇祯复仇入主关中的借口。导致李自成在政治上被内外孤立,在山海关兵败后,北方官吏和明军旧部立刻普遍倒向了清军,大顺政权立即土崩瓦解。

2、财政恶化已难持续

李自成接手的明廷是个烂摊子,尤其在经济方面。这时候应该尽快重建秩序发展经济,从而获取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税收,至少也当有一块牢固的根据地。

刘邦有关中平原,朱元璋有东南腹地,而李自成既有陕西关中四塞,又有山西高地却未能善于经营,依旧是以最原始的流动作战为主,虽机动灵活,但一旦重大军事失利将是毁灭性的结局。

根据历朝历代乱世的历史经验来看,只有重点发展经济,在地方分置官吏组织生产收取税赋,才是政权长期稳固的办法。

但这需要维系好两个社会阶层。第一是官吏阶层。第二是士绅阶层。而李自成入城后的激进政策直接把这两个阶层逼到了对立面。

这点后来的清朝做的就不错,在汉臣范文成的指导下,满清对旧明各级官吏和士绅阶层大加团结,从而清初能够快速恢复生产,为后来持久的开疆扩土打牢了经济基础。

其实李自成也懂发展根据地的道理,只不过太过于急功近利。毕竟对靠掠夺官吏士绅赚取快钱形成了依赖,所以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按部就班创造物质财富,导致财政失衡。在陕西被清军大败后,李自成没钱更没心气去领导义军,直接躺平摆烂至死。

3、统一战线搞得太烂

一方面是士绅阶层没有维好。

毕竟靠夺人家土地资源重新分配,自然得不到士绅的支持。还一刀切的把小地主、大地主不经细分,财富全额没收,把斗争的对象扩大化。

另一方面是明朝官僚阶层没有维好。

这里可分为在朝文官集团和在野武将。

文官集团就不说了,入京之后又是打打杀杀,又是抄家夺财,几次折腾后能健康活下来的大臣都没几个。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真的没有价值吗?

非也,文官不仅有智力价值,还有统战价值。

虽然崇祯时期文官表现的懦弱无能,但不代表人家没有真才实学,毕竟都是通过科考寒窗苦读多年,还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只是遇到崇祯这位刚愎自用的领导说啥都听不进去。

此外,一旦朝廷京官处置不当,会引发地方各级官吏人人自危的负面效应,可以不用明朝文官集团,但也不能不团结起来。

还有就是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在野武将

尤其是手握大军还镇守边关要地的武将,处理好了可以止戈为武,还能壮大自身军事力量,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祸起萧墙引发动乱。

李自成没有处理好与明朝地方武将的关系,活生生把人给逼到了对立面,结果和清军联合一起攻打自己。

4、清军战力确实爆表

真实的农民军战力其实并不强悍,李自成仅有三万人规模的嫡系野战部队有与明清正规军一较高下的实力,大多数都是被“均田免赋”吸引而来混口饭吃的老弱病残,虽然规模达到几十万之众,但是整体来看战力并不强。

大顺军能够兵临京师城下,凭借的也并不是其战力有多强,而是百万大军规模的庞大,以及明末政府即将破产,地方实力派为保存实力养寇自重,所以才坐视了农民军壮大,并轻而易举进入京城。

根据农民军和明军、清军几次交手的情况来看也验证了这点结论。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嫡系尽出,尽管兵败也重创了明清联军,不过其嫡系在此战基本损失殆尽。随后连京城都自觉防守不住直接灰溜溜向西战略转移,试图借助关中险要地势抵挡清军。

后面的战役如潼关之战,在丧失嫡系军队后,流民武装基本上就是被清军降维打击而无力反击。

此时,也是清八旗战力接近巅峰的时期。骑兵数量、单兵素质、火炮装备纵向对比,在整个封建王朝军事史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是李自成难以与之争锋,周边区域政权也难与之匹敌。

总体来看,李自成丢掉江山,一言以蔽之是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失败所致。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农民阶级局限性。

虽然李自成把刘邦、朱元璋身上的天命继承了,但是没能像那两位一样突破自身阶层局限,还把致命的缺点全犯了一遍,基本上把社会全阶层给得罪了,难能适应新大一统帝国的生产关系,最终只能走向历史的必然。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崇祯   山海关   大顺   战力   关中   明朝   士绅   文官   官吏   刘邦   阶层   运气   实力   天下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