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蒙古殿试对策辨析,是对汉人科举的区别对待,还是新的改革

《题名录·御试策一》的三篇右榜答卷,虽有文字残损,但首尾完具,保存基本完好。至于余阙卷,《题名录》文字阙佚较多,然而其文集中已全文收录,可资校补。这是元朝仅存的蒙古、色目进士对策,于两等人的应试水平和思想观念,可供斑豹之窥。

元代对策的格式,是先概述策题主旨,以为开篇;然后将策问分解为若干问题,逐条回答,是对策的主体;最后作概要总结。同同与寿同海涯两篇对策,都将策题分成三部分,逐一阐释。余阙卷则将“古人有言,得天下为难,保天下为尤难”一句抽出,单独作解,分四部分进行论述,虽更为细致,却与前者无大差异。

对策格式虽有一定规范,但是三份考卷对策问主旨的回答却各有不同,较为自由。蒙古状元同同对策,以“监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说明继承的重要性,劝励顺帝“夙夜匪懈”,“懋哉懋哉”。

对策又根据孔子论述的德礼与政刑关系,解释持盈守成的本末先后,指出守成的具体措施尽管有承悦慈极、尊任师傅、博求贤能、修明庶政、进敦笃、退浮华、谨访问、纳规谏、容万国、照万民、行仁政、崇节俭、隆教化、兴礼让等许多方面,然只要坚持继志述事,慎终如始,顺帝即可“功高大禹,德并文、武,日新又新,同符成汤”。

同同,字同初,及第后授集贤修撰,迁翰林待制。诗文传世者,除对策外仅见《和西湖竹枝词》一诗。杨维桢称其“诗多台阁体,天不假年,故其诗文多不行于时”。色目进士寿同海涯的答卷,行文虽然简明,内涵却不失丰富。

他把握策题中“持盈守成,孰先孰后,孰本孰末”一语,在答卷的开篇即提出“遵祖训为先,顺时宜为后;正君心为本,亲贤臣为末”的守成之道,并在全文的各个环节反复论证。对策认为,禹、汤、文、武以“精一执中”“建中建极”的传授心法,作为治天下国家之本。而持盈守成之子孙,“莫不以正心修身为治天下之本,继志述事为治天下之先。

或祖训是遵,或顺时制宜,或举贤自辅,或克己求仁”。对策又借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比喻遵祖训与顺时宜的先后秩序;借君主臣辅的等级区别,说明正君心与亲贤臣的本末关系。顺帝能够如此,即可以继祖宗之盛业,与五帝三王并驾齐驱。

寿同海涯,字弘毅,出身仕宦之家。及第后授翰林应奉,迁兴国路经历,其后事迹不详。其兄仁同海涯,亦曾两举乡贡进士。一门兄弟接踵登科,反映了这个色目家庭汉化的深度。色目人余阙的对策,无疑是三篇中的佼佼者。

由于元朝科举的惯例,右榜进士必以蒙古人为首,左榜进士必以汉人为首,故余阙屈居右榜第二。余阙以“仁”作为持盈守成的根本,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全篇。答卷开篇即明确指出,“仁者,人君临下之大本也”,“夏以之为夏,商以之为商,周以之为周,祖宗以之而创业,后圣以之而守成”。

在条对部分,余阙以“人之于仁,忧患而思勉者易,安乐而勿失者难”,说明保天下之所以尤难的道理;又引用《易》与《孟子》之语,辨析仁既是祖宗得天下之道,又是子孙保天下之道,而仁之难成久矣,因此守成之君才如此难得。

对策用“仁义之师”“宽大之德”,解释太祖肇建帝图、世祖统一海内的原因,而仁作为元朝得天下之本,也同样是顺帝保天下之道。答卷又根据经史,具体陈述三代及汉之君王,所以善继承、称贤圣,不过是由于他们守其先世禹、汤、文、武、高帝之仁而已。

对于本朝持盈守成的本末先后,余阙认为,“守成之本,仁也;所当先务者,仁也”;至于功利、甲兵钱谷、簿书期会、禁令条教等等,都是“末而当后者也”。不过他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对“仁”的概念作了进一步剖析,指出仁包括仁心与仁政两个层面,亦有本末先后,不容无序。

孔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是先王之仁心;孟子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庠序学校之类,是先王之仁政。“有是心无是政,则其心终不能有洽于天下;有是政无是心,则其政亦不能以自行”。只有内外本末交相通贯,才是尧、舜之道。对策希望顺帝以圣贤自期,一方面深究孔孟之言,正心修身以培育仁心,同时召问大臣故老,推行仁政,使元朝皇统永世无疆。

比较右榜与左榜对策,可以看到,蒙古、色目进士的经史修养和应试能力确实有了长足进步。以对策字数而言,寿同海涯答卷最短,亦有1200字,同同2000字,余阙更接近2350字,皆远远超过蒙古、色目对策“限五百字以上”的规定,达到汉人、南人“限一千字以上”的要求。

较之左榜一甲三名进士,李齐2150字,李祁1800字,罗谦2500字,可见蒙古、色目士子的优异者,文字能力与汉人、南人已无大的差异。就经史涵养而论,虽然蒙古、色目人经学考试只考四书,不必选考五经,但为应对策试的发展,他们都突破了四书的局限,而对五经和史书的重要内容也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

三份答卷都能够熟练地征引五经文句、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如余阙和寿同海涯对策,在《孟子》之外,还分别引用到《周易》《尚书》和《诗经》。尤其是同同对策,除《大学》《论语》,更引证了《尚书》的《说命》《大禹谟》《五子之歌》《立政》《君牙》,《诗经·大雅》的《假乐》《烝民》诸篇进行论述。同同还选用贾谊劝兴礼乐、文帝辞让未遑的典故,解释汉文帝虽能守成,却无法比隆三代的原因。

该典既出自《史记》《汉书》的记载,也见于延祐二年首科进士欧阳玄的对策,表明同同对本朝以往中试答卷的关注,体现了所受应试训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答卷展示的思想观念,证明参加科举的蒙古、色目考生,已经基本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纵观三策,各位进士对持盈守成根本的解答虽有所不同,但是期望顺帝效法古昔圣贤和本朝祖先渐臻盛治则不约而同,与策问的宗旨相呼应,共同体现着致君尧舜上的儒家理想。元统右榜进士,以余阙最为卓越。

余阙(1303—1358),字廷心、天心,至顺科举,乡试、会试、御试都名列第二,与马祖常相似。及第后初授泗州同知,其后扬厉中外,官至淮南行省左丞,为政严明,曾参与修撰辽、金、元三史。元末守安庆,城破死节,是元朝著名的忠臣,《元史》有传。

余阙的经学、诗文,比之同科汉人、南人进士毫不逊色。余阙的五经传注虽未能流传,但存《青阳先生文集》九卷,是元统进士中有文集传世的四人之一。名列左榜第二的李祁为余阙文集作序,亦谓“廷心文章学问,政事名节,虽古之人,有不得而兼者”。可称元朝蒙古、色目进士的杰出代表。由此亦可透视科举的实行,对于蒙古、色目士子学习汉文化和儒家传统思想的实际效果。

策问凡450余字,以古代经典记载的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为主题,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其一,政权的名义如何;其二,政权的事功如何;其三,政权的道、德、心有何区别;其四,君主三者的道、德、心,何者可资师法取鉴;其五,政权的兴替是否天道循环的必然次序,而秦、汉以降,是否也可以配合这样的历史顺序。

这道策问的学术背景,是北宋理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阐述的政权理论,而它的历史背景,则同样是为新嗣位的顺帝提供致治之道。当然,无论是问题的层次和讨论的深度,汉人、南人策问无疑要比蒙古、色目策问更为复杂,而应考者需要具备的学术素养和论述能力也更高。

鉴于应试者的身份,策问明确提出“其法祖宗者,固不待谋之子大夫矣”,即不要求汉人、南人在对策中总结本朝的历史经验。说明元统两道策问的主旨虽然都在探讨治国之道,但是蒙古、色目策问更偏重继承祖宗遗制,而汉人、南人策问则关注总结古昔圣贤的道、德、心。

这是应试者的不同身份和策试的命题要求导致的差异,并不存在人等的歧视。根据元朝制度,御试前一日,由御试监试官或读卷官草拟两类考生的策问四道进呈,皇帝亲笔点定其中二道作为正式考题。草拟试题的御试官,绝大多数是翰林院、集贤院的汉臣或南臣。

据笔者统计,今存元代廷试策十五道,元统与至正十一年(1351)三道拟者不详,其余十二道出自八位作者,除马祖常是色目人,汉人有元明善、王士熙、苏天爵三位,南人有赵孟頫、柳贯(代赵孟頫拟,本人非御试考官)、袁桷、虞集四位。

御试虽然是以制策的形式代天子提问,但出题者绝大多数是汉儒和南儒,并不能真正反映皇帝本人的思想。这些拟定试题的儒臣,当然不可能在自己起草的策题中,表现出歧视汉人、南人的倾向。何况,元统御试时顺帝新嗣大宝仅三月,虚岁十四,还不可能有确切的思想主张。

元统廷试策的中心问题,即是君主与霸者的道、德、心有何区别,尤在分辨二者心术上的差异。这个问题此前已有过专策讨论。按虞集《行状》及《神道碑》,至顺元年(1330),虞集任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学士兼经筵官、国子祭酒,“上将策士于廷,公被命为读卷官,拟制策四篇以进”。

其中汉人、南人的两道策问,首篇模仿《中庸》九经之目(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远人),询问劝九族、体世臣、同归附、协生民之道;“次篇问九圣之学。上览嘉叹,用其次篇”。

所谓九圣,指的是儒家尊崇的九位上古圣人,包括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尧、舜二帝,禹、汤、文、武等三代之王。策问虽然要求考生说明三皇与帝的差别,却明确提示三者的“号名虽殊,而治化则一”,并用道、德、功分别加以概括,要点则在以伪《古文尚书·大禹谟》的十六字心传,来辨析三者“心术之精微”。这道文宗亲自点定的御试策,同样出现在其即位的初年,意在以理学标举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微精惟一,允执厥中”的道统心传,规范新帝的修养和治国原则。

对比至顺与元统二策,后者问题的层次更为复杂,考问的君主也稍有增益,加之君主与五霸的比较,秦、汉以后皇朝的评判;但是就心术为主考辨古代圣贤的名义、事功、道德,为元朝提供典型和借鉴而言,则全然一致,二者间的因袭清晰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蒙古   元朝   汉人   仁心   对策   儒家   殿试   本末   科举   进士   答卷   区别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