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活往事:每当想起留在内蒙古农村的亲生儿子,她就心痛不已


年近七旬的天津知青刘桂杰至今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生活在内蒙古的亲生儿子回到她身边来。可她的儿子说已经习惯了内蒙古的生活,还有他的父亲也需要照顾,他不想离开自己的家。

有关刘桂杰女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述。

1969年10月份,在那个秋收的农忙时节,刚过完十六周岁生日的刘桂杰和他们学校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刘家圪旦大队插队落户,他们十四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在第四生产小队,大家暂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里。

图片来源网络

刘家圪旦四队一共四十多户人家,大多数都是汉族,只有三户蒙古族和一户回族。老乡们虽然都说汉语,但他们说的基本是方言,像山西口音,还夹杂着浓重的陕北口音,知青们很难听懂老乡们说话的意思。

四队的队长叫刘玉军,他当过兵,会说普通话,知青们和他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当时社员们正在河滩上收高粱,知青们安顿好各自的住处,在家歇了一天,就和社员们一起投入到了紧张又繁重的秋收生产之中去了。

男知青们一人一把短把的板镢,跟着男劳力砍高粱(用板镢把高粱棵从根部砍断),女知青们一人一把镰刀头,跟在男劳力后面扦高粱(用镰刀头刀把高粱穗割下来)。

第一天参加生产劳动,刘桂杰不光是手上磨起了水泡,她的左手还被扦刀割破了一道口子。刘队长看刘桂杰体格弱小,手还受伤了,就安排她到场院和两位年老体弱的老社员一起看护场院。那两位老社员晚上在场院睡觉,刘桂杰只负责白天看护晾晒在场院里的谷子和高粱,主要是防止个别人偷盗,还要防止麻雀偷食。

看护场院确实比下地干活轻松,虽然工分少了一点,对于刘队长的安排,刘桂杰还是非常满意的。为了报答刘队长对自己的照顾,刘桂杰还把自己从天津带来的点心送给了刘队长一包。刘队长收下刘桂杰送的礼物,笑着说:“咱们都姓刘,一家人嘛,我是队长,就如你的长辈,照顾你也是应该的。”

那天,刘队长的媳妇硬是拉住刘桂杰没让她走,留她吃的晚饭,炝汤面还有两个荷包蛋。

就这样,刘桂杰和刘队长家的关系拉近了许多,刘队长也确实很照顾她,过了没几天就让记工员给她调整了工分,和下地干活的女知青挣一样多的工分。

当年秋后,队里就在村西的一片荒地上为知青们盖了几间土坯房子,成立了知青集体户,在四队插队落户的十四名天津知青都搬到知青集体户吃住去了。

秋收后分完了口粮,交完了公粮,直到队里的粮种和机动粮全都晾晒好存放到仓库里,场院里的秸秆一部分拉到牛棚当饲料,剩余的全都分给了社员们,刘桂杰才算结束了她看护场院的任务。

秋收结束后,也就到了农闲时节,社员们又要利用冬季农闲到黄河边挖河筑坝加固堤防去了。

当时在刘家圪旦有一句顺口溜:挖河打堤,割麦子脱坯,累不死也要蜕层皮。这句顺口溜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能深刻理解这句顺口溜的含义。挖河打堤,确确实实是特别累的农活。

黄河水利工地离刘家圪旦大队十八里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公社要求凡是到水利工地挖河打堤的社员们都要吃住在工地上,刘队长就安排刘桂杰到水利工地为社员们做饭。

对于这个安排,不光是社员们有意见,有的知青也有意见,大家都觉得到工地做饭是个好差事,为什么好事都落到她刘桂杰身上?还有人质问:刘桂杰农活都干不明白,她会做饭吗?

刘队长看大家对他的安排有异议,他很生气,大声说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我是队长,我就说了算。刘桂杰体格瘦弱,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不让她做饭让她干啥?再说了,谁天生啥都会做,不会做还不会学吗?”

刘队长一席话说的大家哑口无言,安排刘桂杰到水利工地为社员们做饭,谁也没敢再说三道四。

刘桂杰在知青点就不太会做饭,到了水利工地,八九十口子人吃饭,刘桂杰更不知从哪下手。好在一起做饭的那两名社员有经验,刘桂杰只负责挑水烧火打下手就行,其他的根本不用她操心。

四队有一名叫王占才的男社员,当年十九岁,长得算不上出众,但他很善良也很勤快,他看刘桂杰挑水有些吃力,就利用收工后的时间,帮着刘桂杰挑水。起初刘桂杰不想让他帮着挑水,她怕别人说闲话。

王占才不管这些,只要有空闲,他就帮着刘桂杰挑水,渐渐地,刘桂杰也就不阻拦王占才帮她挑水了,她渐渐也对王占才产生了好感。

之后的日子里,王占才处处都很照顾身体瘦弱的刘桂杰,王占才的母亲还把刘桂杰叫到她家玩,给刘桂杰做好吃的,帮刘桂杰缝补衣服,刘桂杰很感动,她把王占才母子俩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王占才十一岁那年,他的父亲在黄河大堤抗洪抢险时不幸遇难,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庭条件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知道了王占才的家庭状况,刘桂杰非常同情王占才母子俩,在王占才母亲的要求下,刘桂杰认王占才的母亲做了干妈,王占才的母亲把她手上戴了多年的那只玉石手镯戴在了刘桂杰的手腕上。

一晃就是三年,王占才都二十二岁了,还没找到对象,因为这事,王占才的母亲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村子里和她儿子同岁的小伙子基本都结婚了,没结婚的也都定下了对象,自己儿子的对象还没着落,她能不愁吗?

看着自己的干妈愁得吃不下饭,刘桂杰也很心疼干妈,她还给王占才介绍过两个对象,可惜人家女方嫌王占才没有父亲,都不愿意。

1973年初冬,社员们又都到黄河大堤挖河加固堤坝去了。刚进腊月那天,刘桂杰半夜发起了高烧,烧的她一个劲说胡话。刘队长看刘桂杰烧得太厉害,他就和王占才还有一名女知青,用架子车拉着刘桂杰去了公社卫生院。

图片来源网络


在公社卫生院打了两瓶吊瓶,刘桂杰才算退烧了。看刘桂杰身体有些虚弱,刘队长就让王占才把刘桂杰送回了村子,他和那位女知青回水利工地劳动去了。

回到村里,知青集体户没有人,让刘桂杰一个人住在集体户王占才不放心,他就让刘桂杰去了他家,和他母亲睡在一铺炕上。

看刘桂杰身体很虚弱,王占才的母亲杀了一只老母鸡,熬了鸡汤给刘桂杰补养身体。对于干妈的疼爱和照顾,刘桂杰非常感动。也没有想太多,刘桂杰就答应了干妈提出的要求,她答应给干妈做儿媳妇。

1974年初秋,二十一岁的刘桂杰没有让父母知道,她就自作主张嫁给了二十四岁的王占才。

在去公社领取结婚证之前,刘队长的意思是让刘桂杰先和她父母说一声,得到父母的允准后再领取结婚证。刘桂杰说她已经是成年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主,她还让刘队长代替她的家长,为她主婚。

王占才的母亲怕刘队长干涉刘桂杰和她儿子的婚事,她竟然跪在了刘队长面前,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了起来。刘队长心软了,他也就没再阻拦这门婚事。不过他一直担心,担心刘桂杰以后会后悔,也担心刘桂杰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因为当时已有好几名知青招工进城了,那时还没听说有天津来的知青和当地农民结婚的。

第二年夏天,刘桂杰刚生下一个男孩,她的父母就从天津赶来了。看到瘦弱的女儿,再看看躺在女儿身边还没出满月的孩子,刘桂杰的母亲一下子就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幸亏王占才第一时间就把她背到了村医家中,要不是抢救及时,刘桂杰的母亲有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当年初冬,刘桂杰的母亲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刘桂杰的父亲还要上班,得知这个消息,刘桂杰心里乱成了一锅粥,一边是生养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边是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干妈(婆婆)和丈夫,她真得很难取舍。

经过慎重考虑,刘桂杰决定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天津伺候母亲。王占才的母亲说啥也不同意刘桂杰带着孩子回天津,她说回天津可以,孩子必须留下。

无奈,刘桂杰把孩子留给婆婆照看,她只身回到了天津。看女儿回来了,刘桂杰母亲的病情好了一大半,但她还是不能下床,坐的时间长了都不行,大夫说一定要卧床静养,让身体慢慢恢复,不能着急,以后有可能会康复如初。

1976年夏天,刘桂杰收到了王占才的来信,说有事和她商量,让她回内蒙一趟。刘桂杰委托姨妈替自己照顾母亲,她坐车回到了刘家圪旦。

原来,前几天有人来给王占才介绍对象,那个女人是个寡妇,带着一个三岁的女孩,她比王占才大三岁,男人两年前意外去世了。

对于媒人的登门,王占才很生气,他说:“我有老婆,你给我介绍的那门子对象?”那位媒人却笑着说:“我这是为你好,城里的知青是留不住的,人家早晚得回城。我给你介绍的这个女人勤快又漂亮,带着个女孩也不算累赘。现在给她介绍对象的可不少,等你的老婆不跟你了,人家也就嫁给别人了,到时你后悔也晚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听了媒婆的话,王占才的母亲觉得有道理,她也怕刘桂杰回城后不回来了,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打一辈子光棍。王占才也有这样的想法,知青回城已经是大势所趋,他心里比谁都明白。

王占才的母亲拿不定主意了,她就去找刘队长商量这事。刘队长也说刘桂杰是个独生女,她的父母老了也需要她照顾,他也觉得刘桂杰早晚会离开这里的。刘队长还说那个寡妇他认识,很好的一个女人,过日子肯定是一把好手。

起初,刘桂杰坚决不同意离婚,她还想把孩子带回天津去。最后,王占才的母亲给刘桂杰跪下了,她哭着说:“就算你以后还会回来,可什么时候回来也不一定,万一你以后不回来了,可就苦了占才。何况你妈死活不认这门亲事……”

在刘队长的劝说下,刘桂杰和王占才办理了离婚手续,孩子让王占才抚养,不让刘桂杰掏一分钱。办理完离婚手续,刘桂杰就赶回了天津,她母亲卧病在床,她放心不下。

刘桂杰回到天津没多久,王占才就把那个寡妇娶进了门。1976年秋天,在刘队长的帮助下,刘桂杰办理了返城手续(理由是回城照顾卧床的母亲),她结束了下乡插队的知青生涯,户口也迁回了天津。

渐渐地,刘桂杰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好,没多久就能下地活动了,生活上也能自理了,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

半年后,刘桂杰的母亲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刘桂杰也被安置到五金商店做了一名售货员。

参加工作两个月后,刘桂杰给王占才寄去了三十块钱,还给孩子买了衣服。王占才回信说以后不要寄钱,也不要寄衣服,更不要写信了,他不想让自己的家庭受到影响。

考虑到王占才已经再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刘桂杰也觉得不应该再打扰他,只是一想到自己的儿子,她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疼痛。

1978年春天,刘桂杰和他父亲的一个徒弟结为了夫妻,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结婚一年后,刘桂杰生下了一个女儿,一个幸福之家又多了一份温馨和欢乐。有了女儿以后,刘桂杰更加思念自己的儿子,可她从没在自己的丈夫面前提及过留在刘家圪旦的儿子,她不想影响夫妻感情,尽管她的丈夫也知道她在刘家圪旦结婚生子的事情。

女儿三岁的时候,刘桂杰的丈夫突然对她说:“桂杰,你带着女儿去趟刘家圪旦吧,也顺便看看那位刘队长。”接过丈夫递给她的二百六十块钱,刘桂杰止不住泪流满面。

那次回到刘家圪旦,刘队长很高兴,热情招待了刘桂杰母女俩。刘桂杰看到自己的儿子时,心里很难受,儿子根本就不认她,和他的后娘很亲,和他后娘带来的那个姐姐也很亲。王占才好几次逼着儿子喊妈,他就是不喊。

在刘家圪旦待了一天,刘桂杰留下回天津的盘缠,把兜里的钱都塞给了王占才的母亲。离开时,王占才的母亲哽咽着说:“桂杰,你别难受,下次你再来,我一定让雨生(王占才和刘桂杰的儿子)喊你妈。”

1990年夏天,刘桂杰再次来到刘家圪旦,那天刘队长的媳妇做了一桌子饭菜,把王占才的母亲和儿子都叫到一起吃了一顿饭。

当时王雨生已辍学回家当了羊倌,刘桂杰想把王雨生带回天津,王占才的母亲不让。刘桂杰抚摸着王雨生的头让他喊妈,王雨生说自己就一个妈妈(他的后妈)。

刘队长很生气地批评王雨生:“雨生,你这就不对了,你亲妈大老远来看你,她图啥?这么多年,你身上穿的,上学花的钱,都是你亲妈寄来的……”

把衣兜里的钱塞给王雨生,刘桂杰带着愧疚和遗憾,匆匆离开了刘家圪旦。刘桂杰走出了很远,只听王雨生哽咽着喊了一声妈。听到喊声,刘桂杰瘫坐在地上,呜呜痛哭。

目前,王雨生还生活在刘家圪旦,他没有外出打工,也没有进城生活,他还是在刘家圪旦当羊倌。不过,他早就在城里给自己的孩子买了楼房。刘桂杰问他打算什么时间回天津生活,王雨生说他父母的身体都不好,他要照顾父母的生活。再说了,他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还没考虑过要离开刘家圪旦。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儿子不在自己身边生活,刘桂杰心里也宽慰了很多,逢年过节儿子都会寄一些土特产来,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信息问候一下,儿子能做到这样,刘桂杰说她已经很知足了。只是一想到当年把幼小的儿子留在刘家圪旦自己回到天津的往事,她就心痛不已,伤心欲绝,她心里的那份愧疚和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她说好在儿子原谅了她,也不记恨她了,要不然,她一辈子都会活在内疚和自责之中。


作者:草根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知青   集体户   场院   儿子   干妈   社员   内蒙古   高粱   天津   工地   队长   心痛   往事   对象   女儿   母亲   父母   农村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