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彩礼的变迁史

所谓彩礼,是指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主要指男方)及其亲属依据习俗向对方(主要指女方)及其亲属给付的钱物。彩礼古已有之,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彩礼原本带有美好祝福的寓意,可到了今天却屡屡成为婚姻的绊脚石,引发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酿成血案。要想知道个中缘由,还需要对中国彩礼的变迁史进行深入了解,逍遥观主将用一文为诸君一探究竟。

殷商~彩礼的雏形

在殷商时期,人们结婚时的彩礼是以自然之物为主,比如鸟兽、鹿皮之类,可以看作是彩礼的雏形,诗经有云“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西周~彩礼的源起

西周建立后,周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周礼,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对民众进行文明教化,对婚姻之事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建立了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核心的聘娶婚制度,一直流传至今。《礼记》中记载,当时谈婚论嫁有“三书六礼”之说,“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六礼”“纳彩、问名、问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礼”是指议婚,请媒人拿着大雁作为礼物询问女方家的意见,叫做“执雁礼”

“问名”是女方家同意婚事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回。

“纳言”是测算男女方生辰八字有无相生相克。

“纳征”就是指彩礼,春秋时的彩礼是布匹,《诗经·卫风·氓》中有记载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战国时的彩礼是钱财,有“非受币不交不亲”、“无币不相见”之说。

“请期”即是商定婚期。

“亲迎”是男方在婚礼当日前往女方家以礼相迎,拜天地、祖宗、父母后结为正式夫妻。

“六礼”是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标准婚配程序,违反程序,则名不正言不顺,婚姻关系视为非法。而“纳征”礼的完成,标志着婚约的订立,从而使得婚约具有了法律效力。

儒家经典著作《仪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汇编,共17篇。内容记录了周朝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其中就包含“三书六礼”。即使后来周朝灭亡,从春秋到战国乃至到秦始皇统一,仍然施行相同的婚姻礼仪。

汉朝~彩礼的狂飙

由于汉朝推崇儒家学说,因此在婚姻礼仪方面依然延续“三书六礼”,彩礼的价格也从此时起开始飙升。比如皇帝结婚,给皇后的彩礼是黄金两万两,在皇帝的带头下,官员结婚也开始了彩礼攀比,以至于一个姓展的官员愣是到了五十岁才在同僚的帮助下凑够彩礼钱完婚。达官显贵尚且深受彩礼之苦,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后汉书·章帝纪》称“嫁娶送终,尤为懵”。《三国志・蜀书・董和传》称“货殖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荡产”。《汉书·地理志》称秦陇“嫁娶尤崇”,太原、上党“嫁送死奢”,卫地“嫁娶送死过度”。《华阳国志·蜀志》称“归女有百辆之徒车”。《汉书・王吉传》载,宣帝时谏大夫王吉指出“聘妻送女无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

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狂飙的彩礼给汉朝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唐朝~皇帝也管不了高彩礼

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朝代,但在婚姻彩礼上也不能免俗。唐朝大户人家一般采用“以聘财为信”,按照个人的财力来酌情给予的彩礼。普通老百姓,讲究吉祥,与汉朝民间婚礼同俗。按照《酉阳杂俎》的说法,唐朝民间的聘礼固定为九种:“合欢、嘉阿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比如:“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唐朝官场流行高彩礼,唐太宗对此深恶痛绝,认为把婚姻当买卖有伤风化。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

——《贞观政要》

唐高宗李治直接下诏规定彩礼额度,各个品级的官员都有严格规定,三品以上不得超过300匹绢,八品以下不得超过50匹绢。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皇帝的命令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到了中晚唐,连民间也流行起高彩礼风气。诗人元稹写诗记载了一个母亲为给儿子买马当彩礼,将女儿嫁给一个浪荡子的故事。

《代九九》(节选)

……

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骑。

把将娇小女,嫁与冶游儿。


宋朝~嫁妆比彩礼高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高峰,由于商品经济发达,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谈婚论嫁方面重点围绕一个“钱”字展开。宋人结婚时最看重的是能不能向对方要更多的嫁妆或者彩礼。南宋《梦粱录》中记载“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可见宋朝就已经有“三金”的说法,分别指戴在手腕的金钏、戴在脚腕的金镯,以及挂在霞帔礼服上的黄金饰品。即便是平民百姓之家,彩礼也包含银锭、布帛、鹅、酒、茶等物,尤其是茶礼蔚然成风。

关于彩礼,《宋刑统》中明确规定。

在分家时,要给家中的未婚男子留出一定比例的聘财: “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并规定了聘财的性质,“婚礼先以娉财为信”,至于数量,则“娉财无多少之限”,若婚约取消或婚姻关系消亡,聘财是否归还男方也视具体情况而定,“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之后,若男家提出悔婚,“不追聘财”; “诸违律为婚,当条称离之、正之者,虽会赦犹离之、正之,定而未成亦是。聘财不追,女家妄冒者追还。”

宋代和现代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女方的嫁妆要高于男方的彩礼。由于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父母都会多给点嫁妆或者钱财给女儿带过去,以免女儿在婆家被鄙视和欺负。宋代史料《宗法条目》规定,当时女子出嫁要陪嫁一百贯钱,而娶妻的彩礼则只有五十贯,是前者的一半,这使得女子出嫁非常不容易。文学家苏辙就因为出嫁五个女儿弄得几乎倾家荡产。

元朝~遏制天价彩礼

元朝虽然是蒙古族统治中原,但依然推行汉文化,在婚姻方面依然施行传统的“三书六礼”,并把其中的“纳征”改为“纳币”。元朝重视对彩礼数额的管理控制,以避免官民为结婚而负债累累。公元1271年,忽必烈颁布了一道天价彩礼禁令,对彩礼的规格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一二品官员彩礼不能超过五百贯,三品官员不能超过四百贯,四五品官员不超三百贯,六七品不超二百贯,老百姓富裕家庭不超一百贯,中等家庭不超五十贯,贫穷家庭不超过三十贯。

除了对彩礼有所规定,禁令甚至对宴席的菜品数量都有明确的规定。此外,元朝对纳币的物品也作了规定,即金钱与牲畜。事实上,元朝汉人聘财物品,除金钱外,羊、酒与红布匹最为常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物品在具体转送中亦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先送布匹,再送羊与酒。

明朝~天价彩礼死灰复燃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反感天价彩礼,专门发布一道诏书:

古之婚礼,结两姓之好,以重人伦。近代以来,专论聘财,习染奢侈。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务在崇尚节俭,以厚风俗。违者,论罪如律”。

意思就是不允许天价彩礼的出现,否则法律处置。

明朝南北方嫁娶礼俗各异,南方纳征,常用钗币、酒牲、梹榔,随俗。上户通用的银子不过15两,中户所花费不过10两,下户花费不过6两。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明代学者黄佐在《泰泉乡礼》中说:

近日纳采、纳征者,止用细茶一盒,纳钗物其中,尤为简便,可以通行。其送礼之人,非隔水路者,毋得多与铜钱,下程惟待以酒饭。

从黄佐的记叙来看,在明朝的南方用一盒茶叶和金钗就可以将老婆娶回家。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高彩礼又死灰复燃,明朝中叶时期的文学家徐渭就曾记载道:“浙东一带嫁娶奢侈之风盛行,有女虽在襁褓,则受富家子聘,多至五七百金。”明朝不仅彩礼高,嫁妆也高,以至于因为高昂的嫁妆彩礼,明朝多地出现溺死婴儿的陋习,溺死的婴儿男女皆有。溺死女婴是因为给不起嫁妆,女婴减少导致性别比例失衡,进而又抬高了彩礼,儿子生的多的家庭就不得不溺死多余的男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面对此灭绝人性的陋习,明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以约束惩罚,但始终无法根除。

清朝~娶个媳妇几十万

根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记载:清朝的婚娶有纳币之礼,和硕亲王、及和硕亲王未分家之子。纳币时用“珍珠、金、银、花缀、糚缎、蟒缎、素缎、袍、褂、裙、共九袭。蟒缎、素缎、衾、褥、七床。外加金项圈一个。”对于一个皇族而言,从纳币的物品来看不是很奢侈,即便是普通富豪在当时也能出得起。

至于民间,在河南的皇粮国税博物馆中收藏着这样一份清朝的聘礼文书,其中详细记载了清朝人娶一个媳妇所需要花费的彩礼钱。在这封订婚证书上如此写道:“恭懇;婚命:谨具;婚资一百零六千;圈子一付;带子一付;红網成札;官粉成匣;面交---”。婚资一百零六千就是指彩礼一百零六两,按购买力换算,折合人民币大约为28万元,放在今天也是高彩礼。当然底层人民娶妻用不了这么多钱,只要有田有地有谋生能力,一般不需要高昂彩礼。

民国~提倡婚事从简

民国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现的时期,不少文人名流主张婚礼应化繁为简、摒弃旧习,比如胡适只和妻子江冬秀办了个简单的婚礼,用一枚普通的戒指当作彩礼。尽管有人敢于挑战传统,但追逐奢靡婚礼的还是大有人在。根据1928年10月25日的上海《民国日报》的调查取证,当时一般的婚姻中,男方要准备的礼金款项最少需七八十元,多的要数百元以至于千元不等,另外,还要首饰、衣服等礼物,至少需三四百元。

民国政府为了改善风气,提倡婚事从简,举办集体婚礼。当时媒体报道:

1935年,集体婚礼,57对新人结成佳偶。接着,汉口、北京便紧随其后,集体婚礼逐渐形成一种新风尚。


新中国~从消失到治理

建国初期,彩礼被当作封建残余而被废除,官方不仅是在制度上禁止,在宣传教育上也不遗余力,使得延续几千年的彩礼文化几近消失。那时的人们谈婚论嫁都很纯粹,属于彼此情投意合,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结为伉俪,携手共进建设祖国。

然而到了70年代,彩礼开始死灰复燃,主要以物件的形式出现,即“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

80年代,彩礼转变为了4大件,分别是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90年代依旧是4大件,不过已经变成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进入21世纪,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彩礼一路狂飙不可阻挡,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使得想要娶妻的男方家庭叫苦不迭。而由于婚事不成、彩礼不退而引发的流血冲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已日趋严重,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下定决心加以整治。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开展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明确提出,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2023年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结语

纵观从古至今中国彩礼的变迁史,可以发现彩礼的初心是美好的,却因受到世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跑偏,被利益熏心的人当作敛财的工具。尽管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对彩礼持反对态度,但要想将其彻底根除,难度非常之大。其实,彩礼也不必根除,只要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可,这就需要官方和民间共同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性别比例,提高思想认识,相信假以时日,彩礼会回归它的美好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彩礼   方家   明朝   嫁娶   元朝   嫁妆   男方   唐朝   中国   婚礼   婚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