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历史沿革及地方民俗杂考-历史沿革

在吉林省的历史上,长期是汉、满、蒙古等各民族活动和聚居的地域。吉林的东南部和辽东同属于华夏族传统聚居地。远古时期的燕国、秦朝、两汉均曾在此地设立过行政机构;大约在4000年前(周)活动在长白山北部一带以射猎为主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靺鞨,皆系满族前身)是本地区的最最原始居民。唐代时粟末靺鞨建渤海国,渤海国主体大致以吉林省为中心,包括黑龙江省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部分地区。宋代时又建金国(女真)。北宋时建立了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省境西部,古称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

13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崛起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统一这个民族的杰出人物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于金泰和六年(1206)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65年10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10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271-1368),前后共97年。

元朝结束了自唐灭亡以来长达370年的大分裂时期,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大统一。1309年12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元代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中期和后期。从元世祖忽必烈到成宗铁木耳是初期,这期间,采用汉族法律,初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项制度,呈现出向前发展的态势。从武宗海山到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是元代的中期,元代走向了衰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皇权斗争也日趋激烈,各地起义不断爆发。其间的《英宗新政》也只是昙花一现,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败之势,后来新政失败,英宗也死于非命。从明宗到顺帝是元代的后期,即元代末期,元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它的灭亡。朱元璋参加了农民起义,后来成为起义领袖,逐渐扫平诸雄,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明,元朝则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得到了更大发展,随后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世界,奠定了我国疆域的雏形。就在蒙古汗国不断壮大的时候,统治中国北方的金朝却在摇摇欲坠。

由于金朝统治者欺压其他民族,激起了北方各民族的反抗。金大安三年(1211),契丹人耶律留歌在隆安(今吉林省农安)、韩州(今吉林省梨树)等地掀起了抗金斗争,并向蒙古汗国表示臣服,于是成吉思汗派大军进入东北地区,在耶律留哥的帮助下大败金军。蒙古军队开始进入今天的吉林西北地区。致使当时,今天的吉林省中部、东部大多为普鲜万奴的东夏政权所控制。

到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队攻下了东夏南京(今吉林省龙井市城子山山城),东夏政权灭亡,蒙古军队统一了吉林地区。元朝对今吉林地区的管辖机构,属路一级的主要有辽阳省治下的泰宁路、开元路等。泰宁路是辽阳省治下的一个州,辖区包括今天吉林省西部的洮南、白城地区。至明末,吉林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

清初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域。尽管清顺治年间颁发了《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到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却颁布了《流民归还令》,实行了“封禁”政策。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吉林省的东丰、梅河口、辉南、磐石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经长春至今辽宁省开原筑起了柳条边墙;以西为蒙古族的牧地,禁止越境。但是,此时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带,并逐步向北、向东、向西扩展。

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阶梯差异特点,此时已经逐步形成了吉林、长春两个经济区,为了把两个经济区连接起来,清政府计划修筑自(长春)头道沟至永吉(今吉林)的吉-长铁路(吉长铁路长127公里。1910年6月开工,1912年10月竣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设在今吉林市,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下设吉长、滨江(哈尔滨)、依兰(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开始在吉林辖区内修建铁路。1903年-1929年修通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吉长、四洮、吉敦、天图、沈吉等线;在日伪时期修通了长图、长白、牡图、拉滨、白阿、梅辑、鸭临等线。这些铁路的建成,改变了以吉林为中心的官马驿站交通系统和区域联系方向。1907年3月、1908年7月中日先后签订了《新奉吉长铁路协约》《新奉吉长铁路借款续约》《吉长铁路借款细目合同》,中国政府向日本满铁借款215万日元,从1909年开始恢复修筑吉长铁路工程(工程东端位于吉林城,西端位于长春城外)。1912年10月,全路开始营运。为适应铁路运输需要,清政府在长春伊通河东岸修建了吉长火车站(今长春东站),占地100公顷。

由此可见,吉林省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氏族、部落和部族活动的地区。省内除汉族以外,原住民族主要有两大族系:一为肃慎族系,其后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主要居于东部;源自肃慎的扶余族及其分支高句丽,扶余居西北部,高句丽居南部;二为东胡族系,有乌桓、鲜卑、契丹、室韦、蒙古等族,主要居于西部地区。战国和秦代时,东北设辽西、辽东等郡,吉林为西郡的塞外之地。汉武帝时在今通化、浑江、集安一带设玄菟郡,珲春一带设苍海郡。唐统一东北以后设府、州行政区,前郭、长岭以东为渤海都督府,以北为室韦都督府,以西为松莫都督府,南部为安东都护府。

据考证:唐代中期,在吉林东、中部地区设京、府、州。辽代时,吉林的东部属东京道、西部属上京道。金代时,吉林的中、东部属上京路;四平属咸平路;白城西部属临潢府路;通化、集安、浑江等地属东京路。

元代时,吉林农安以东为开元路,珲春一带设奚关总管府,延吉一带设南京万户府,磐石一带设斡磐千护所,农安设开元千户所;农安以西属中书省泰宁路;南部通化、浑江市各县属辽阳路东宁府。明灭元后,在东北南部设辽东都指挥使司。1409年增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下设卫、所,吉林境内有70余卫。到了清前期,设将军辖区,所辖区域为:东到日本海,南至图们江、鸭绿江,北临鄂霍次克海,西接黑龙江、通辽市。当时的吉林省区域一直延伸至海岸线,毗邻日本海,包括今天吉林省的东部、黑龙江省东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南部。

其实,吉林市早于康熙十二年(1673)就已经建城,时称吉林乌拉(“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之城),在清王朝省区面积中占列第六七位。后来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吉林省,吉林省建省亦因省府设在吉林而得名。1912年,改吉林巡抚为都督;1913年废都督设民政长,全省分4道、37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立了伪满洲国,长春市为伪首都,定名为“新京特别市”。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曾将东北地区划分为九个省份,分别为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即把原来的东北三省的每一个省分成了三个省(安东省、辽北省原为辽宁省的一部分;松江省、合江省原为吉林省的一部分;嫩江省、兴安省原为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当时确定的吉林省辖区有省会吉林市,辖2市18县1旗,而境内哈尔滨市系直辖市,直隶于行政院。吉林省的省辖市有吉林市、长春市;县治有永吉、长春、伊通、农安、舒兰、桦甸、磐石、双阳、德惠、扶余、双城、五常、榆树、敦化、蛟河、千安、九台、怀德县;盟旗主要有郭尔罗斯旗。

1949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后,重新规划了东北行政区,保留了吉林省。同时,合江省撤销并入松江省,将东北九省调整为:黑龙江、吉林、松江、辽宁、辽西五省,吉林省为东北5省之一,省政府设在吉林市。1954年6月,中央政府决定松江省撤销并入黑龙江省;设立吉林、辽宁、黑龙江为东北三省,从此,吉林省省会迁至长春市,沿置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吉林省   成吉思汗   吉林市   松江   蒙古   黑龙江省   历史沿革   长春   元代   吉林   民俗   地区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