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意淫:神圣同盟归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走向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主要战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战场上以少胜多,以一敌三追着英法俄三大国打,东线迫使俄罗斯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和约》,西线虽然胶着但也一直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战,本土几乎没有被破坏,最后却因为国内爆发革命而投降,不败而败,英法侥幸取胜,给许多历史迷留下了不少遗憾。其实小编认为德国一战战败的根源是战略失误,双线作战,四面被围,最终被困死(国内经济崩溃,人民起义)。如果一战前,德国像统一战争中一样搞好外交工作,上兵伐谋重启神圣同盟联合俄罗斯对抗英法联盟,一战会不会是另一种结果呢?今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推演一下。

一、结盟的基础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用手枪刺杀,不久奥匈帝国以复仇名义向赛尔维亚(南期拉夫人国家)宣战,随后以“斯拉夫人解放者”自居的俄罗斯对奥匈帝国宣战,紧接者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和俄罗斯的盟友(英法)相继加入战争,最终演变成世界大战。从这看似乎俄罗斯和奥匈帝国之间在瓜分巴尔干半岛(主要有赛尔维亚、门的内哥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和土耳其的欧洲领土)问题上起了矛盾而且还涉及到民族问题,但是仔细推敲,这些都是可以化解的。这个民族问题是非常牵强的,俄罗斯是东斯拉夫人,赛尔维亚是南斯拉夫人,但是他们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分开所以没有共同的文化,血缘上更是出了“五十福”以上,而且在国家利益面对民族问题从来都不是个事就像俄罗斯和乌克兰是近亲(都是东斯拉夫人)至今一样刀兵相见打得难舍难分,如果硬要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名字中都有斯拉夫这个词,就像西印度群岛和印度一样风马牛不相及。说到底这哥俩就是抢地盘起了争执,这个也不是什么大事,他们早就有了处理经验(十八世纪的时候这哥仨就曾经联合起来三次瓜分西斯拉夫人国家波兰)。根据俄奥两国各自利益划分好势力范围,黑海沿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为俄罗斯势力范围,亚得里亚海沿岸(赛尔维亚、门的内哥罗、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为奥匈帝国势力范围,这样俄奥两国矛盾消除三国重启神圣同盟是非常可能成功的。

我们再来看看神圣同盟重启的基础:1、统治者维稳的需求。1815年俄罗斯拉拢普鲁士和奥地利缔结神圣同盟的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和镇压革命。19世纪末,这两种需求依然有,三国依然是君主统治只是相对开明,镇压革命也是三国重要任务,只是革命者发生了变化,由资产阶级自由派变成了工人阶级。1870年后,三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改革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工人阶级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迅速壮大,马克思主开始广泛传播,工人阶级开始有组织的开展工人运动,德国和俄罗斯先后成为世界工人运动中心,各国资产阶级极为恐慌,就像马克思形容的那样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在欧洲徘徊,因此三国结盟维护君主统治和镇压革命非常有必要。2、三国“友谊”源远流长,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直系后裔;俄罗斯皇族有着德国血统,长期与德意志贵族通婚,有些沙皇甚至就是德国人,如著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战前现任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是德皇威廉二世的表兄弟,三国统治者有着极大的血缘关系,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而且三国在一战以前基本上都是合作共羸的局面,如三次瓜分波兰;缔结反法同盟对抗拿破仑帝国;缔结神圣同盟维护各国统治,所以三国结盟基础很牢靠。3、俄德奥三国有共同的敌人,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英法两国凭借攫取了世界上绝大部殖民地并占有绝大多数资源,钳制了大多数后发国家发展道路(除了地大物博的美国),后发国家实力增强以后想更好发展必然要求重新瓜分英法所属殖民地,所以后起之秀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而且历史上,英国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四处挑唆欧洲各国斗争从中牟利,法国强大时称霸大陆伐遍邻国,因此与俄德奥三国长交恶。拿破仑时期法国灭了神圣罗马帝国并强迫普鲁士(德国前身)和奥地利(奥匈帝国前身)签订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中叶法国还侵占德意志领地阻碍其统一。英法还联全土耳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垮俄罗斯,使其遭受巨大的损失导致时任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英国还与日本缔结英日同盟阻止沙俄在远东拓展势力。日俄战争期间更是阻挠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日本,不让其通过苏伊士运河,贻误战机,是俄国战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英法才是俄德奥三国共同的敌人。4、经济原因,一战是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此时的殖民地和霸权都在英法手中,俄德奥三国此时基本没啥拿的出手的殖民地也没啥话语权。如果说英法是土豪或者地主,那俄德奥三国就是贫下中农,这局该怎么打?显然应该是贫下中农联合起来打土豪斗地主分财产(殖民地和霸权),打贫下中农嬴了也费力不讨好。5、安全因素,重启神圣同盟,德奥两国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局面,俄罗斯也避开了正面战场免得克里米亚惨案重现,相信尼古拉二世如果想到其曾祖父尼古拉一世的悲惨遭遇(克里米亚战争中悲愤自杀)一定会作出正确选择。

再看看英法联盟基础,这俩货本实属一对恶邻,从中世纪开始交恶数百年,相互攻伐,走到一起实属无奈。中世纪时,英法因领土纠纷打了百年战争,法国差点被灭国,最后在圣女贞德的带领下才赶走了黑寡妇军团。殖民扩张时期,英国又在“七年战争”中夺走了法国许多海外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也乘机报复英国,在全球跟英国开战导致英国无法全力镇压北美民兵,美国也因此顺利实现独立。一直到19世纪末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仍有纷争,这俩货结盟实属无奈。一是他俩都没有朋友,英国这个女人为王的国家自带黑寡妇属性,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在全球殖民扩张四处侵略疯狂掠夺财富是全球头号公敌;法国人虽然很浪漫,但是对其它国家和民族却一点都不温柔,征讨过几乎欧洲大陆所有国家,亚非拉美国家也深受其害,当然他的情况比英国稍微好点,至少他们曾经“为了自由”与美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在约克镇干翻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军队一时间也曾传为佳话,然而也主要是为了报复英国和抢夺殖民地,且此时的美国与法国没什么共同利益此时也是见风使舵。二是他俩有一个共同劲敌——德国。法国要报普法战争之仇,英法都怕德国抢夺他们的殖民地和霸主地位。两国为了求生存只有结盟,说白了他俩纯是为生活所迫无奈搭伙凑一起过日子,没啥感情基础,一但外部势力威胁解除还得展开撕逼大战。

二、双方实力对比

1、人口数量:1913年,神圣同盟人口合计28522万,其中德国6698万,奥匈帝国4734万,俄罗斯17090万;英法联盟人口合计8542万,其中英国4565万,法国3977万。神圣同盟人口是英法联盟的3倍以上,当然英法还有殖民地和自治领人口没算进去,但是殖民地很多在闹独立还要分兵把守,自治领地广人稀可转化为军队的人口少,所以英法在人口上有很大的劣势。

2、经济体量:以各国在世界制造业所占百分比为例。神圣同盟占27.4,其中德国占14.8,俄罗斯占8.2,奥匈帝国占4.4;英法联盟占19.7,其中英国占13.6,法国占6.1。神圣同盟经济体量上是英法联盟的1.4倍,占优势。但神圣同盟的人口多,消耗多,可用于战争的经济资源要打折,综合一下,就算两者基本持平。

3、军力。陆军方面:神圣同盟可动员兵力1382万:德国450万,奥匈帝国335,俄罗斯597万;英法联盟可动员兵力498万,其中英国120万,法国378万。陆军可动员兵力上神圣同盟是英法联盟的2.8倍,如果再算上人口优势,几乎是完全碾压英法联盟。海军方面:英国海军战舰吨位271.4万,法国海军战舰吨位90万,英法联盟海军战舰吨位合计361.4;德国海军战舰吨位130.5万,奥匈帝海军战舰吨位37.2万,俄罗斯海军战舰吨位67.9万,神圣同盟海军战舰吨位合计235.6万。英法联盟略胜一筹,吨位上有15%的优势。再看军事素养,德国长期奉行军国主义,士兵军事素养当时全球第一,再加上英勇善战的俄罗斯军人和奥匈帝国军人,神圣同盟肯定占优势。综合来看神圣同盟军力完胜英法联盟。

4、科技。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德国科技水平整体超越英法两国,因此这方面神圣同盟控制了制高点。

5、军工,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工厂和德国的克虏伯工厂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兵工厂,军工这块也是神圣同盟完胜。

从以上几个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神圣同盟的胜率更大。

三、国际势力及影响

当时国际势力有三种: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农业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也没有沦为殖民地国家,多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代表有中国、西班牙、阿根廷等);殖民地和自治领。我们来逐一分析。

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他们的动机很单纯就是先坐山观虎斗然后趁机谋利,相当于赌国运。我们知道一般的赌局是胜率和赔率是成反比的,越是取胜的热门赔率就越小,越是取胜的冷门赔率就越高。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神圣同盟的胜率大且没什么油水(殖民地少且世界话语权小)可分,英法联盟又是土豪地主油水大取胜的概率小,这种罕见的胜率和赔率不成反比的赌局该怎么投注相信不用多分析了,只须找准时机下手即可。

农业国家主要有中国、西班牙、阿根廷等,这些国家要么没有参战能力要么想法跟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差不多,只是实力不济,只能最后看别人吃肉喝汤最后捡点骨头。以中国为例,中国当时是皖系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执政,参战的目的就是为获得日本贷款扩充军力好对付其它派系军阀。

殖民地和自治领没的选只能跟宗主国干。殖民地只能提供资源但是管理成本也不小(二战后很多帝国主义国家放弃殖民地就是这个原因,殖民地收入抵不上管理开支拖累本国发展,如印度、菲律宾和缅甸等);兵源这方面,宗主国既要防着殖民地人民造反又要防着对手抢夺可以说是负数,这也是德国首相俾斯麦认为殖民地无用的原因。自治领到是可以随宗主国参战,出钱出力,但是实力有限不能左右战局。

四、战争过程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这位皇储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年青的时候就喜欢到处得瑟,28岁时就曾环游世界四处猎奇。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依然喜欢到处得瑟,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说白了就是装大尾巴狼讨女人开心,有点像咱们中国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他们选的这一天(6月28日)也很特别,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而且波斯尼亚本是赛尔维亚人祖居地于1908年被奥匈帝国所吞并。当天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刺杀了皇储夫妇。随后奥匈帝国以皇储被刺杀为由出兵占领赛尔维亚并准备南下夺取门的内哥罗、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俄罗斯乘机向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进军,准备和奥匈帝国一起根据神圣同盟密约瓜分巴尔干半岛。英法大惊失色,怕中东和非洲和殖民地不保,仓促对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宣战,随后德国以神圣同盟为由对英法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奥匈帝国和俄罗斯首先在巴尔干半岛向南推进,奥匈帝国很快占领了向赛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阿尔巴尼亚并进入希腊北部山地,俄罗斯也迅速占领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并海陆并进进攻土耳其,随后英法联盟援军赶到加入战斗。双方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山地和黑海南岸形成拉锯战。接着德军在北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攻入法国和比利时,但是在马恩河一带遭到英、法、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为了速胜德国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这也是凡尔登“绞肉机”的由来)但是依旧没能打破相持局面。随后,神圣同盟在柏林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意大利也受到邀请。会前意大利在德国软硬兼施下加入同盟国(同盟国以帮助意大利收回被法国占据的意大利领土萨伏伊、尼斯和科西嘉岛并参与瓜分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为条件要求意大利对英法联盟宣战)。会后同盟国根据会议精神开辟了两个新战场:北海战场和阿尔卑斯山战场。德国出兵控制丹麦,随后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南下经基尔运河到达北海与德国北海舰队汇合联合出击在日德兰海战中一举击溃英国皇家海军打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取得了北海的制海权,英国本土开始受到威胁。德意奥三国联军在阿尔卑斯山战役中大败法军,占领了土伦堡和马赛等战略要地并沿着拿破仑复辟路线北上进攻巴黎,法国腹背受敌被迫双线作战。法国地中海舰队为避免陷入被同盟国军包围成为瓮中之鳖的局面远遁英吉利海峡与英国海军汇合以求自保。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神圣同盟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这一年,西班牙为了自身利益参加同盟国作战,美国、日本、阿根廷和中国也先后加入同盟国对英法联盟作战。1917年夏天,奥匈帝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采取联合军事行动海陆并进占领英国地中海重要据点直布罗陀港,随后组成联合舰队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英国海上生命线被掐断与殖民地之间联系基本中断(虽然英国还可以绕道好望角与殖民地联系,但是这条路十分漫长且沿路经过多国海域容易遭到袭击,尤其是德国的潜艇部队给英国造成重大损失),希腊和土耳其也无法从海上获得英法援助,随后奥军占领希腊半岛,希腊政府迁往克里特岛准备逃亡埃及寻求英国保护,俄军占领土耳其海峡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被迫迁都耶路撒冷也准备逃亡埃及寻求英国保护。不久美国进攻英法在美洲的殖民地和自治领(加拿大、牙买加和圭那亚等);日本开始在远东抢占英法殖民地(香港、新加坡、马六甲、沙捞越和印度支那等);中国北洋政府派遣大量劳工到欧洲协助同盟国参与军事后勤工作;阿根廷也混水摸鱼乘机夺取英国在南美洲的殖民地马尔维纳斯群岛,真是樯倒众人推,英法四面受敌濒临崩溃。不久德军主力攻破色当要塞,逼进巴黎,法国投降。1918年初,神圣同盟数百万大军集结法国北部加莱港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同时,德国祭出了秘密武器——巴黎大炮,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为宿敌法国准备的(炮轰巴黎)但法国人举白旗太快没用上,此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大炮,后世火箭也是在其原理上设计的。巴黎大炮射程120公里,而加莱港附近英吉利海峡宽度只有34公里,伦敦距加莱港也只有151公里,大炮一开,英国东南沿海地区山崩地裂,一片火海,沿海防御阵地被快速摧毁。德皇威廉二世向英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如果继续顽抗就把英国从地图上抹掉。此时英国国内经济崩溃且民众反战情绪高涨随时有爆发革命的可能,资产阶级无力再战在内忧外困中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大炮

五、维也纳和会

1919年1月18日神圣同盟召集战胜国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举行的战后条约会议。经过激烈竞争和相互妥协,6月28日,获胜国家终于在维也纳与英法联盟签署了《维也纳和约》。

维也纳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会议,实质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和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划分领土。

(1)尼德兰地区、丹麦和法国东北要地(色当和凡尔登)并入德国。尼德兰地区包括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大部分居民讲低地德语但已经独立建国多年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德国借口收复神圣罗马帝国故土强行并入为边境不稳埋下了不定时炸弹。法国东北要地落入德国手中,巴黎门户大开,德国肆意威胁法国。1923年,德国借口催收战争赔款将大军开进巴黎,大肆掠夺财物,鱼肉法国人民,威廉二世还学着他老爹巡幸凡尔赛宫。

德国人的做点燃了法国人民的复仇的怒火,让有着大革命传统的法国人逐渐失去了理智,民粹主义开始在法国扎根,新的世界大战开始孕育。不义之战摧毁敌人的同时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和平崛起终将成为世界的主流。

(2)英国同意爱尔兰和苏格兰独立,国名也被迫更改由“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南大不列颠王国”,其实小编认为叫“英吉利王国”或者“英格兰和威尔士联合王国”更好,奈何绅士国也跟棒子国一样喜欢在名字中带个“大”字。英国长期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挑唆欧洲各国相互斗争。这回好了,自己被均势了,还被掐成了三段,以后自己呆家里玩斗地主和三国杀吧,别老想着到处惹是生非。

英国本土被彻肢解,法国本土为何没被肢解?德国人对法国人的恨可不比对英国人的少甚至更多。这主要是因为国情不一样。其一法国民族成分单一向心力强而英国民族成分复杂且有独立倾向,爱尔兰人、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本就不是一个民族早就有独立倾向。其二国体不一样,法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是单一制国家,英国长期地方自治是联邦制国家更容分而治之。其三法国本土地理单元完整各地联系紧密而英相对分散,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有大海相隔中,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有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为防止蛮族凯尔特人南下劫掠所修建)相隔,容易切割。其四,神圣同盟惨胜,国内经济濒临崩溃,急需获得战争赔款恢复国内经济缓解国内危机,保留相对完整的法国有利于获得战争赔款。其五法国人有大革命传统,同盟国都很忌惮这一点。

(3)萨伏伊、尼斯和科西嘉岛三地并入意大利,意大利实现真正完全的统一。

(4)直布罗陀港回归西班牙,这个昔日的殖民帝国终于洗刷了百年耻辱,成为德国盟友钳制法国再度崛起。

(5)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半岛由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瓜分,其中赛尔维亚、门的内哥罗、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的领土并入奥匈帝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伊斯坦布尔和小亚细亚并入俄罗斯,垂涎已久的土耳其海峡终于进入俄罗斯版图。

(6)加拿大、格陵兰岛以及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并入美国领土,北美大陆基本统一。

(7)马尔维纳斯群岛并入阿根廷。

2、瓜分英法两国殖民地。

(1)非洲方面,北非的摩洛哥归西班牙,北非的突尼斯和阿尔 及利亚归意大利,北非的埃及、撒哈拉以南的英法非洲殖民地和比属刚果归德国。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归俄罗斯,俄罗斯获得梦寐以求的印度洋出海口。英属印度殖民地(包括缅甸但不包括划给俄罗斯的印度河流域)和荷属印度尼西亚划归德国。英法在远东的殖民地(香港、新加坡、马六甲、沙捞越和印度支那等)划归日本。太平洋地区英法所属殖民地由德国、美国和日本瓜分。

新加坡和马六甲已经被日本占领,德国和俄罗斯也想控制这一东西方交通要地,两国一起向日本施压让其吐出这两地,但日本坚决不同意,德俄两国战争中损失过大短期内不宜与万里之外的日本大动干戈只好作罢。

香港本是中国固有领土后被英国殖民统治,作为战胜国中国要求收回香港主权本是顺理成章的,可是同盟国为了自身利益强行交于日本引发了中国极大不满,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东方睡狮正逐渐觉醒。

(3)英法荷国在拉美的殖民地(除马尔维纳斯群岛)归美国,主要是西印度群岛部分小岛和圭那亚地区,在一战中已经被美国战领。德国借口荷兰本土重新加入德意志帝国其拉美殖民地也应交由德国统治,其实是想日后插足美洲事务,但是美国想独霸美洲且不愿吐出一战中已经占领的殖民地因而强烈反对且德国也战争中损失巨大也无力远征美洲也只好作罢,形成了美国独霸美洲局面。

3、英国海外自治领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独立建国且要与英国和法国断绝往来,不得相互和并,并要承担战争赔款(南非35亿马克,澳大利亚30亿马克、新西兰15亿马克)。英国北美自治领加拿大并入美国。

让自治领赔点钱就独立建国这个做法可能很多读者不理解。难道这群嗜血的帝国主义国家善心大发或者是突然开明了?这个是绝不可能的。其实还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的最优做法。首先,这三个自治领孤悬海外且已经接近于独立国家还吸收了大量工业文明成果,想吞并也绝非易事,不久前英国在布尔战争中的惨败还让各国历历在目。其次战后德俄奥三国国力大损短期内不宜再大动干戈了;美国和日本大发战争财国力还增长了,但是美国忙着消化北美新增加领土,日本当时实力也不允许吞并这些地区。最后,各国的主要精力都要放在新增加领土的巩固和恢复经济上,只能统治易手于统治且可以降维打击的亚非拉美殖民地。说白了就是强行吞并遥远的自治领会导致消化不良,早先英国让他们成为自治领也不是良心发现而顺应时势,跟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是一个道理,所以此时让他们赔钱是最优选择。

4、规定战争赔款额度。英国赔款额度260亿马克,法国赔款370亿马克,南非35亿马克,澳大利亚30亿马克、新西兰15亿马克。这些赔款大大超出了战败国的偿还能力,加重了战败国人民的负担,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加剧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来被民粹主义者利用,法西斯势力开始进入欧洲政治舞台并掀起滔天巨浪。

5、削弱英法两国军事实力。

英法两国空军和海军解除,相关武器装备交由同盟国处理。陆军方面,英国不得超过8万人规模,法国不得超过10万人规模。两国都不得生产和装备远程杀伤性武器,曾经四处耀武扬威的世界性殖民大国被没收了作案工具心理别提多憋屈了。

6、确立自由航行原则。

这个是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目的是掠夺全球资源瓜分世界市场,主要以下有二条:一、世界主航道的海峡在和平时期对所有国家船只开放(民用船只和军用船只),战时所在国可以选择如何开放或管理,主要涉及厄勒海峡、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对马海峡等。二、由德俄奥意四国组建新苏伊士运河公司管理运河,但是要平等对待各国民用船只,军用船只可以无害通过。三、巴拿马运河由美国控制,管理办法参照苏伊士运河。

7、成立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开创了通过国际机构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国际联盟的成立一方面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想冠冕堂皇接过英法的世界话语权;另一方面是一战的破坏实在太大了,他们也想限制战争幅度和频率。

1923年德国借口催收战争赔款和20世纪30年代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不作为两个事件让国际联盟信誉扫地,揭开了帝国主义虚伪、贪婪的面莎,将他们贪婪暴戾的本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国际联盟名存实亡。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世界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对世界发展局势起了深远影响,主要体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争造成人力及财力的损失和破坏,欧洲各国经济崩溃,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导致共产主义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发展。战后欧洲各国满目疮痍、食品短缺、伤员遍地、工人失业、人民流离失所……空中充斥着无产阶级的哀嚎声弥漫着无产阶级的怨气,那个幽灵(共产主义)吸收了太多的人间怨念而变得愈发强大,伤筋动骨的资产阶级感到无力招架,无产阶级即将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挣脱束缚,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战争中大量的青年壮年男性成了炮灰,战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1919年法国青少年男女比例达到惊人的15:1),战后重建只能大量依靠女性,女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大大提升,社会地位也获得极大提高。

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撕裂,一场更大的危机开始演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两国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还沦为战胜国奴役的对象,复仇的怒火在两国人民心中燃烧,民粹主义抬头,这也成为后来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德意志、俄罗斯和奥匈三大帝国被严重削弱,三国虽然扩大了领土和殖民地并获得了战争赔款,但是国力损失巨大,面对殖民地人民和战败国人民的反抗也显得力不从心;美国和日本因为本土远离战火,国内经济不仅没遭到破坏还大发横财(出口大量战略物资到欧洲),战后还获得大量土地和战争赔款,迅速崛起成为区域霸主;共产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战后无产阶级生活更为窘迫开始武装革命;亚非拉地区被再度瓜分,人民利益被漠视,被奴役的各民族不断反抗谋求独立自主发展。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工人阶级的夺权斗争和被奴役民族的解放斗争成为而后半个世纪世界风云突变的主要动力。当然民粹主义的泛滥也在这个时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促进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一方面帝国主义在战争中消耗巨大,各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掌控能力大大降低,主动让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独立就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战争中帝国主义为了争取更多资源打败对手给许多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许下很多美好承诺,但是不是因战败无法兑现就是事后不承认甚至加紧掠夺以摆脱国内经经济困境,广大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民族意识到只有斗争才能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同时,共产主义的广泛传播也给他们带来新的指导思想,亚非拉美独立运动兴起,最主要的有中国国民大革命、犹太复国运动、印度独立运动和穆斯林圣战运动。

四、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随着飞机、潜艇、坦克都扮演着重要的新角色,科技成为了战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战争期间为制造军备而开发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战后几年里彻底改变了其他工业,这些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国际联盟的成立和自由航行原则的提出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国家战胜国为顺利接过英法联盟殖民霸权为设置的,主要是巩固殖民统治,不可能起到伸张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也阻止不了战争的发生,但是开创了国际协商解决国际纠纷的模式,也为后来联合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自由航行原则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博弈和妥协的产物,目的是顺利的掠夺世界资源瓜分世界市场,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技术和资本的流通,客观上推动了全球一体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神圣同盟   英法   意淫   帝国   俄罗斯   法国   德国   英国   殖民地   帝国主义   世界大战   走向   战争   史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