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最后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君臣相处向来就是一件非常令人为难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两败俱伤。

在权力的驱使下,君王很难对大臣完全信任,而“伴君如伴虎”更是让大臣战战兢兢,绞尽脑汁去揣测君王的意图。

农民企业家刘邦和朱元璋身无长物,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不要命的流氓精神,在一群老兄弟的帮衬下坐稳了皇位。

可转过脸来,他们就对老兄弟们下了毒手。

这些曾经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老兄弟们,原以为从此能够过上富裕的日子,却没有几个能够逃得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然而凡事也有例外,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以一杯热酒就收回了老兄弟们的权力,然而他却漏掉了一个人,结果最后他的江山被夺走了。

黄袍加身

自宋朝以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一直是历代帝王学习的典范,也是市井小民所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之一。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宽厚仁义、武艺高强,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他的经历和思想。

也正是这些关键因素,才决定了他走上了一条跟其他帝王不同的道路。

他出生于官宦家庭,祖上在唐朝的时候就是地方长官。

多代人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就决定了他不会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当他出生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以往繁华昌盛的大唐已经不复存在。

汴梁节度使朱温原本反贼黄巢的大将出身,他投机钻营投降了大唐。

等他获得了大唐天子的信任之后,又杀害了大唐天子,窃取了李唐神器,自己建立了新的王朝——后梁。

然而朱温品行败坏,荒淫无道,他刚一死,沙陀族人李克用就出兵消灭了后梁,假借大唐天子的名义建立了后唐。

赵匡胤就出生在后唐明宗时期,他的父亲正在唐明宗李嗣源的帐下掌管禁军。

如果李嗣源御下有方,国家稳定,那么赵匡胤很可能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步的走上仕途,担任一名文官。

然而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一直延续到后唐,李嗣源虽然英明神武,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最终天下又乱了起来。

赵匡胤就是在这种朝代更替的大时代下成长起来的。

朝代的频繁更替,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和皇帝也是人心惶惶彼此猜忌。

后汉隐帝刘承佑疑心甚重,他时常怀疑禁军将领郭威有不臣之心。

正所谓“君疑臣,则臣必死;臣疑君,则臣必反”。

在刘承佑的逼迫下,郭威的属下柴荣和赵匡胤趁势给郭威披上了只有皇帝才能穿着的明黄袍。

郭威眼见无奈,只能带兵杀进皇宫,改朝换代,建立了后周。

这种现场演示版的黄袍加身,令赵匡胤大开眼界。他的拥立之功,也为他带来了更高的官爵。

自古以来,将士们都是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建功立业,而这种只需要除掉身边的皇帝就能够轻而易举获得高位的做法就会对将士们产生极大地刺激。

在这种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中原的五代和南方的十国一直不断地上演着王朝的交替。

郭威死后,他的内侄柴荣继位,这两个武将出身的皇帝不仅有韬略,又能够身先士卒,因此后周成为了当时版图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也为赵匡胤建立大一统的北宋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天不祚尔,柴荣英年早逝,只留下了年幼的孩子柴宗训继承皇位,

眼热的将领们又开始了骚动。

历史屡次上演的逼宫惨案,自然让大臣们把眼光扫向了手握禁军大权的赵匡胤。

赵匡胤虽然想当一个忠臣,但是历史却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屡遭猜忌之后,他只能打着外敌入侵的幌子把军队带出了汴梁。

可是刚到陈桥驿,属下的将领们就拿出了准备已久的明黄袍,半推半就的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杯酒释兵权

一而再,再而三的兵变,自然引起了赵匡胤的担心。

他也害怕未来有一天,属下的将领们也会重演这一幕,尽管他善待了柴氏皇族,但是其他人会善待自己的后代么?

他一边继续进行着统一大业,一边苦苦思索着打破历史格局的办法。

他知道如果贸然剥夺属下的兵权,那么他不但要背负上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声,更会令统一大业前功尽弃。

他想到了千里为官只为财,这些拥立他的兄弟们常年奔波,脑袋别再裤腰带上过日子,不如客客气气跟大家开诚布公的说明白。

他准备了丰厚的酒宴,把那些手握重兵的结拜兄弟全部约到皇宫里面畅饮一番。

在临别的时候,他趁着大家都有了酒意,就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告诉了大家。

这些将领以往虽然跟他兄长弟短,但是今天已经君臣有别,听到这番话猛然惊醒,纷纷跪下表达忠心。

赵匡胤只顾着这些异姓的兄弟,却忽略了旁边还站着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

这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其他人都放弃了兵权,带着丰厚的奖赏回归乡野,而赵光义这个赵匡胤的亲弟弟,又能去哪里呢?

赵匡胤不得已传位赵光义

赵匡胤把赵光义安置在开封府当府尹,同时也能够入朝帮助自己理政,

兄弟俩甚至还时常约着进宫面见自己的母亲杜太后。

好景不长,赵匡胤壮年病危,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年龄还小,根本无法处理朝政。

历史的魔咒似乎又一次要上演了。

杜太后建议赵匡胤把皇帝之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让年长的赵光义守住赵家的江山。

等赵光义百年之后,再把皇位传给他们的小弟赵廷美,最后皇位在接着传给年长之后的赵德昭。

这样就能够避免主少国疑的惨剧。

面对无奈的事实,赵匡胤只能答应杜太后的建议。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他死之后,赵光义却背弃了杜太后的建议。

在权力欲的冲击下,他让人安插罪状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更是让自己的两个亲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死的不明不白。

就这样,皇位的继承权只能落到了自己后代的手里。

直到100多年之后,赵光义的直系后代全部作为俘虏被打包运往了五国城。

在临安继位的宋高宗赵构只能从流落民间的赵匡胤后代中间挑选出了继承人。

如果不是赵匡胤百密一疏,在杯酒释兵权的过程中,漏掉了自己的亲弟弟,也许历史又是一种新的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杯酒释兵权   汴梁   大唐   禁军   江山   皇位   宋朝   太后   属下   将领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