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刘禅真的是昏君吗?(中)

《三国演义》中的刘禅相当无能,一副昏君模样,还屡屡对正在北伐的诸葛亮、姜维使绊子,恨得读者牙痒痒。不过近几年网上又流传起一种说法,说历史上的刘禅其实是明君,智商相当高。这个说法其实也有一些问题。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贤,也谈不上昏,但是他懒!

一、诸葛亮在时,刘禅还算“贤明”


蜀汉灭亡后,西晋名臣张华问蜀汉旧人李密,刘禅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李密思索一番回答:“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意指刘禅就如春秋的齐桓公一样,任用管仲这样的贤相就能称霸,用竖刁这种小人就会死不得葬了。事实差不多确实是这样,刘禅用诸葛亮,蜀汉就算没有称霸天下,但好歹做到了政治清明,百姓乐政,待到日后使用黄皓则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三国志》的撰者陈寿也曾说过,“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与李密的意见差不多,他还认为绢丝本无常色,全凭什么东西染它。你别说,你还真别说,确实挺有哲理。


当然了,李密这句话还是给故君刘禅的脸上贴金了。毕竟管仲好歹确实是齐桓公不计前嫌提拔起来的,还为管仲新政给与了巨大的信任与支持。诸葛亮可不是刘禅提拔起来的,那是他爹刘备专门留下来辅佐他的,权力来源也是刘备。


相比之下,陈寿说刘禅任贤相为循理之君,其实更加贴合实际。啥叫循理?拿大白话说,就是虽然成不了大事,但也不整事,不添乱子。总的来说,刘禅毕竟做到了处处支持着诸葛亮。上期视频讲过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上期文章。

二、后诸葛时代,刘禅的考量


辅佐刘禅十二年的诸葛亮,年仅五十四岁就去世了。诸葛亮没有像其他权臣一样将权力交给自己的族人,而是还给了刘禅。只不过,诸葛亮同时也列了一份名单,将可靠的门生推荐给了刘禅。


【《益部耆旧记》 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


老实说,这个时候的刘禅可以选择重用诸葛亮的门生,也可以选择象征性用一用,甚至可以选择不用,完全归政于自己。上期视频说过,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刘禅就能自主裁决车骑将军刘琰的生死。


刘琰还是自豫州就追随刘备的宗室宿臣,刘禅说杀就杀了。足可见刘禅的权力真不小。蒋琬、费祎缺乏资历,更不可能与皇帝斗。但是,刘禅还是选择了尊重诸葛亮的眼光,重用了蒋琬。

【《三国志蜀书卷第十四蒋琬传》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诸葛亮死后,蒋琬很快就被刘禅拜为尚书令、行都护、假节、益州刺史,过了一段时间又进升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自此,蒋琬成为了事实上的蜀汉宰相。日后刘禅又让蒋琬当了大司马,开府治事,与昔日诸葛亮的配置如出一辙。


虽然蒋琬各项职务基本复制了诸葛亮,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刘禅并没有让蒋琬当丞相。有人认为这是出于对诸葛亮的积怨,然而恐怕并不是这样。


丞相这个职务确实很厉害,史称丞相可以“总百揆”,也就是总揽政务。由于权力太大,西汉中期废置丞相,分为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直到东汉末期,曹操不满足于继续担任司空,他为了集中权力,于是令丞相制重现,同时废掉了三公制。


不过这毕竟是集权手段,等曹丕真的建立魏朝以后,马上就恢复了三公制度,人家可不傻。而刘备当初之所以让诸葛亮当丞相,则是出于对诸葛亮才能的依赖,以及对诸葛亮忠诚的认可。东吴也设过丞相,但东吴的丞相始终受到严密的监管与限制。


试问诸葛亮这样的忠臣罕见不罕见?极其罕见。对于刘禅来说,他也无法知道蒋琬的操行能不能与诸葛亮相比。再来一位丞相,哪怕不去谋朝篡位,也很难保证他不会利用权势给自家输送利益,亦或者结党营私。


那么保险起见,自然应该不再设置丞相,为的就是限制未来宰相的权势。而这并不是刘禅恨诸葛亮,充其量也只是刘禅不信任诸葛亮以外的人。


不仅如此,刘禅也没让蒋琬出任诸葛亮曾担任过的司隶校尉。虽然蜀汉没有司隶部,但司隶校尉仍可发挥监察百官的职能,当初诸葛亮就是靠丞相与司隶校尉做到的行政、监察一把抓,蒋琬就没有这么好的优势地位了。


刘禅费劲巴拉限制宰相权力,那他为什么不亲自掌政呢?这不是一劳永逸吗?于权力角度而言,确实刘禅亲自秉政确实会安全一些。但是,自打刘禅即位起,琐事都让诸葛亮包揽了, 自己压根就没管过一天政治,久而久之就有了惰性。比起执政,他更希望在宫中happy,玩玩花鸟鱼虫。


《三国志》记载刘禅“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很好反映了刘禅当皇帝后的享乐状态,这还引起了谯周的强烈不满,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奏疏劝谏刘禅,然而刘禅根本没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对于刘禅来说,政务什么的交给别人做就好了,自己只需要牢牢把持权力。

三、费祎的出现造成权力危机


诸葛亮时代,由于诸葛亮对权欲的克制,刘禅无疑是安全的。后继者蒋琬也未曾做过什么出格的举动,就是蒋琬有一次说要东征上庸,令刘禅不是很满意,刘禅派出费祎、姜维到汉中劝阻蒋琬,蒋琬便再也没有进一步行动。总的来说,刘禅与蒋琬的关系也是良好的。


但蒋琬之后的蜀汉宰相费祎,做事的味道就有些不对了。《三国演义》中费祎总是以忠直的形象出现,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曾说费祎是“志虑忠纯”之臣。但观察费祎位极人臣后的一些行径,恐怕这个人并没有那么简单。


费祎最受争议的点就是他无比想要离开成都,在外面开府治事,甚至不惜营造舆论声势。《三国志蜀书卷十四费祎传》曾记载这么一件事,延熙十四年,成都城内的擅长望气的风水学神棍传出了一个风言风语,说京师没有宰相的位置,于是费祎很快就出驻汉寿县,次年刘禅命费祎开府治事。

【《三国志蜀书卷第十四费祎传》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


这件事很明显是有费祎在背后运作。要知道开府治事在蜀汉是一项重权,当年李严求而不得,在费祎之前唯有诸葛亮、蒋琬开过府,费祎作为宰相对此垂涎已久并不奇怪。但这事蹊跷就蹊跷在为什么费祎坚持要造势让自己离开成都开府。

当初诸葛亮是在成都开府治事的,只不过后来诸葛亮要北伐曹魏,为图方便,他将一部分丞相府机构移至汉中,自此丞相府分为随军府与留府。后来蒋琬屡屡派小规模部队袭扰曹魏,还长期计划要率大军北伐,所以他也将他的府署设置到了汉中。


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算是鹰派,蒋琬算是行动保守但思想激进,勉强也算是鹰派,那么费祎就是纯粹的鸽派了。费祎压根不想北伐,对北伐根本不感兴趣。姜维屡屡建议费祎派军北伐,但费祎总是拒绝,还限制姜维的军队数量。


费祎劝姜维消停,他说:“比我们强的多的诸葛丞相都没能赢曹魏,何况咱们呢,咱们还是好好发育吧,等以后出现更有能耐的人吧。”

【《汉晋春秋》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那么费祎积极要离开成都开府,绝对不是为了打仗。可不是为了打仗,又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这是个谜,谁也没法探究明白。


但遥想当年曹操,为了规避与许县的皇帝与朝廷的矛盾,索性长期不回朝。后来曹操在邺城建立起基地,将自己的府署机构搬至邺城,邺城成为了政治中心,而许县则沦为象征性首都。魏晋南北朝的权臣几乎都对曹操有样学样。


虽不敢说费祎的想法是不是和曹操一样,但这个行为在刘禅眼里必然是有些不对味的。出于面子与名声,刘禅不能因这件事与费祎撕破脸。


除这件事外,费祎还不断输送利益给子女们,为费家建立起强大的政治网络。比如让长子以黄门侍郎这种清要之职起家,又比如让次子迎娶公主,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子刘璿。


值得一提的是,费祎执政时频繁大赦,大司农孟光提出了反对意见,费祎在朝堂上争不过孟光,但依旧我行我素,还在政治上打压孟光。

【《三国志蜀书卷第十二孟光传》 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


种种迹象表明,费祎操行上是远不如诸葛亮的,一些做法上也是令刘禅十分不安的。有意思的是,就在费祎于汉寿开府治事的第二年的岁首大会上,费祎就被降将郭修刺杀了。


刘禅经过费祎执政时代才明白,执政权还是得攥在自己的手里。如果长期不执政,自己的影响力就会衰减,总不能回回都将命脉寄托在宰相的操守上。自此之后,刘禅开始重用近臣陈祗与太监黄皓,令他们干预政务。刘禅于宫外又培养出了宰相姜维。内外合作,牢牢把控着蜀汉的行政脉搏。


可以看出刘禅对权力是比较敏感的,也有一定的权术手腕,就这一点来说,还算得上贤明。然而刘禅并没有治好自己的懒病,蜀汉又因刘禅的权术操作出现了新一轮的政治危机,活活将蜀汉拖入地狱。而这就是下一期视频的内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汉寿   管仲   蜀汉   汉中   昏君   书卷   丞相   成都   宰相   权力   确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