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尚书哪一个权力更大?满汉左右侍郎又是如何具体分工?

满尚书、汉尚书哪一个权力更大?满侍郎、汉侍郎以及左右侍郎如何分工?这是读者留下的两个问题,希望御史能就此话题整理一篇文章。

满汉双轨制是一个老话题,类似的文章发过不少,可能之前讲得不是那么系统、全面,所以借着这个机会,御史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与诸位分享交流。

先来说满汉尚书哪一个权力更大?

清代的六部始设于崇德时期,当时清王朝尚在关外,主要以军事斗争为主。故而这一时期,六部事务皆由诸王、贝勒兼管。

顺治初年,六部的职官不断调整,有满、蒙大臣出任六部尚书,无汉臣出任尚书的案例。顺治五年,六部增设汉尚书,品级低于满尚书,此为满汉双轨制的雏形。

从顺治中期开始,各部院衙门皆设满、汉两位长官,此后形成定制,一直到1906年清末官制改革时,才彻底废除了满汉双轨制。

从六部尚书满汉并设的那天开始,汉尚书的地位始终低于满尚书。康熙时期,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满汉一家国策的奉行,六部尚书的品级化一,雍正即位后,六部尚书从原来的正二品提升为从一品,从此跻身一品大员的行列。

按照《大清会典》的记载,“满尚书掌印,汉尚书主稿”,这就从法律层面制定了满、汉尚书的分工原则。

显然,掌印尚书才是该部的真正当家人,从实际情况来看,满尚书的地位高于汉尚书是一种常态化。汉尚书更多时候是二把手,负责实际的部务,但没有真正的决策权。

汉尚书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其地位会越居满尚书之上。一是汉尚书拥有更高的品级,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部务。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如张廷玉以大学士身份兼管吏部长达十余年;大学士蒋廷锡以大学士身份兼管户部等等。

二是汉尚书拥有绝对的威望与资历,如光绪朝户部尚书翁同龢,他以状元、帝师的身份,压过宗室出身、资历较浅的满尚书福锟。

汉尚书掌权在晚清时期比较常见,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不无关系,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是造成满洲贵族权力下滑的一个大的趋势。

三是满尚书才力不及,无法胜任部务。光绪八年至十一年担任满、汉户部尚书的崇绮、阎敬铭就是例证。崇绮虽是同治帝岳父又是状元出身,但在理财方面几乎是一窍不通,汉尚书阎敬铭被任命为掌印尚书,负责户部的实际工作。

满汉尚书的权力、地位不能一概而论,常例中尚有不少特例,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再来说满汉侍郎以及左右侍郎的分工

侍郎作为堂官,品级仅仅低了一级,不像其他衙门那样,一把手与二把手相差至少两级。侍郎与尚书既是上下级关系,同时也具有独立性,其性质大致与总督、巡抚的情况类似。

很遗憾,御史在文献中并未找到满汉侍郎的具体工作职责,不过从很多实例中还是可以发现,清代六部职官的分工大致还是沿袭了明代的做法。

左侍郎地位略高于右侍郎的,以排名第一的吏部而言,明代时吏部左侍郎的地位与其他五部尚书等同,官方文献中记载,官员若遇吏部左侍郎,皆以尚书之礼见之。

按明代吏部的规定,左侍郎负责内务,主要是分管京官的选拔、考核;右侍郎负责外务,主要分管外官的选拔、考核。

刑部也是一样的,左侍郎负责京城中各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刑案的审判,即朝审、秋审一类的属于内务,而外省的刑狱则属于外务,由右侍郎负责。

礼部亦然,凡祭祀、册封一类的在京事务,皆有左侍郎主持;而各省乡试、到各藩属国宣诏册封等外务,则有右侍郎主持。

六部左右侍郎分工大体上的原则就是“左内右外”,不过这也是一种大概的说法,而且有时从分工上并不能说明左右侍郎存在政治地位上的差别。

真正衡量左右侍郎的权力地位,则是在职务的排名以及晋升上。不科学地讲,左侍郎就类似现在的常务副部长,右侍郎则是一般的副部长,若遇尚书出缺,那么毫无疑问,左侍郎是第一候选人。

至于满汉侍郎的分工,御史个人以为(不一定严谨)满侍郎主要起到的是监督、制约的作用,同时也因存在出身、资历、能力的差别,在具体的评定过程中会有一些出入,不见得满侍郎就比汉侍郎地位高。

满汉双轨制实际上不是一种很不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一个部中设六个堂官,很容易出现主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

尤其是户、刑二部,因政务繁重,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这种弊端清代的皇帝是清楚的,但鉴于满汉并用是祖制不能轻易破处,所以才在尚书之上简派王大臣兼管部务,以统筹协调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侍郎   尚书   双轨制   吏部   品级   户部   外务   大学士   御史   权力   地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